所前网 > 新农村建设 > 正文

“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更新时间:2023-08-25 07:54:10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提起“传统工艺”,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白发苍苍的老工匠和年代久远的老作坊。其实,随着时代与审美的变迁,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开始焕发新生。而成为这一波技艺振兴主力军的,正是一些始于热爱,成于创新的中青年手工艺人,他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重塑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在所前镇越王村,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工及传统家具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夏玉泉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将镜头对准他,通过3天时间的跟拍,完整记录了传统家具修复技艺及其背后深藏的“匠心”。节目播出后,夏玉泉用心“雕琢”老物件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

三面环山的所前,林木葱茏,木材资源丰富,盛产“木匠师傅”,夏玉泉从小受到村邻乡贤的影响,酷爱木艺。然而,手艺人“太苦”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让他偏离了梦想航道。

开过广告门市部、书法工作室的夏玉泉,心里一直藏着匠人梦,只是再拿起工具时,已经四十岁开外。一开始,他向做木匠的亲戚朋友请教,从基础开始摸索,“遇到过很多困难,刨出来的边缘不平整,榫卯对不上,角度不合,一点点偏差就都是个问题……”

有着悠久历史的木工,在几千年的传播流传中形成了各种流派,术有专攻,风格多样。2015年底,夏玉泉以“木工及传统家具修复技艺”申遗成功,被列入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记载,夏氏木工采用本地木材,全程手工完成木器制作和古家具修复。运用量、锯、裁、凿、刨等手法,榫卯契合而成生活器具、装饰用品。同时,采用补缺和拼合两种方案修复古家具,完美复原木器本来的面貌和使用功能,修旧如旧,既保留了木质器具的古朴风貌,又体现出匠人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操作技艺。承袭传统设计理念,外形复古,工艺精美,具有较高的文化认知价值、工艺美术价值和社会教化价值。

“每一块木头,都有自己本身带有的特性,像一个被时光尘封的活物。”如今,夏玉泉以木质老家具艺术馆为载体,承袭传统木工理念和技艺,用古老器具表达现代艺术文化内涵。无论是花上几个时辰甚至几天的时间修理关节榫卯,垫上一块桌角木料,或费尽心思搜寻同年代的材料修补,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享受。“沉浸在与老古董交流的时光,收获的往往不是眼前的物件,更多的是心境。”

更难的是,为了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夏玉泉不仅创办了杭州木纳民俗家具艺术收藏馆,常年对广大民众和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还携手萧山图书馆创建了“木戈戈”木工坊,创立公益性的非遗传承和宣传、体验窗口,接待少年儿童前来体验真材实料的木工技艺;为益农二小创建“小鲁班”木工坊,设计创建了木工课件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传承老手艺,是一辈子的事情。”未来,夏玉泉设想再开几家木工工坊、少儿体验和成人体验中心,让更多孩子能接触到这项萧山特色非遗。



作者:文/ 首席记者 童志辉 通讯员 沈熙霞 摄/ 记者 周煜程  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