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蜀山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内容

坚守抗疫一线 打响护村保卫战

时间:2022-03-11 18:30:00   来源:萧山日报

3月10日,蜀山街道章潘桥村发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整村迅速启动三区隔离管控。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村民分工有序、各司其职,合力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网。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温暖、奉献、乐观的精神在闪烁,也看到了团结、严谨、务实的态度。坚守抗疫,勠力同心、携手同行,萧山在行动!

100余名“小红蜀”

主动请缨

本报讯  (记者杨圆圆)卡口登记、街道巡逻、电话流调、搭建帐篷……3月10日,走进蜀山街道章潘桥村,处处都是红马甲的身影。蜀山街道将志愿者亲切称为“小红蜀”,3月10日当天,章潘桥村有100余名村民主动请缨担当志愿者,身披红马甲站到抗疫一线。

早上6点,77岁的刘水根起床,发现村干部在村口忙着设卡口。“出什么事了?”得知村里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需要整村隔离管控后,刘水根立马回去把自家的小卖部关了,穿上红马甲、带上红帽子,“摇身一变”成为“小红蜀”。他说:“我是党员,又是老干部,村里有需要我一定得上。”

卡口设好,村里还需一块开阔的核酸检测场地,天还没亮,刘水根就忙着跟其他“小红蜀”一起打扫场地、搭建帐篷、张贴指示标语……很快,他就在人群中看见自己的老搭档——75岁的周海林。

孩子们进城上班,周海林自己住在村里。为了避免孤独,周海林几年前就加入了“小红蜀”大家庭。“我很喜欢跟大家在一块,边干活边聊天,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周海林介绍,像他这个年纪的志愿者,村里还有十几个,他们经常因为志愿者活动聚集在一起,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为村里做贡献,大家都很开心。

我的村庄,我来守护。从两位老人的话中,能看出他们守护章潘桥村的决心。

“我们是蜀山街道最大的村,今天早上村干部在群里一号召,全部党员、村民代表都来了。”31岁的贺栋明是一名辅警,也是村民代表,由于疫情管控无法出村上班,他主动请缨在卡口附近为村民进行出村登记,“遇到急需就医、外出考试的紧急情况,我可以帮他们向疾控部门沟通报备,查看他们的核酸检测结果,看能否开通绿色通道。”

村民出不了村很着急,他先端上茶水,再好言相劝。一上午时间,贺栋明已经劝退了几十位希望出村上班的村民,他面前桌子上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叠得老高。

别看“小红蜀”们面目可亲,哪里有需要就二话不说冲在前头,遇到想要随意出入管控区或者核酸检测插队的人员,他们铁面无私。59岁的“小红蜀”田文龙说:“我们村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每个人都守好纪律,抗疫才能顺利进行,我们才能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

医护工作者冲到抗疫最前线

本报讯  (记者魏乐钇)随着蜀山街道内疫情的变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医务人员奔赴在大规模核酸采集的一线战场上、奔走在为居民上门核酸采样的大街小巷里、奋战在封控物资配送工作一线、穿梭在深夜凌晨转运的路途中。

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距离“病毒”最近的疫情排查“雷达兵”。他们就是检验科的医护工作者,郑玲红正是其中一员。

10日凌晨4点,在家中睡觉的郑玲红接到了“出征”通知——所有人员迅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合。在出发点,她和同事们按照防护标准,熟练地佩戴好口罩、帽子、医用防护服、护目镜、隔离鞋套、面罩,时刻准备出发。看似简单的装备,却极其笨重不适。防护工具的封闭性会引起行动迟缓、呼吸困难,护目镜、面罩很快就被水雾笼罩,厚厚的双层手套则增加了手持采样管的难度。

入户采集的居民人数虽然没有集中采集的人数多,但入户采集对象相对分散且多是重点管控人员,实际工作难度和强度要比集中采集的更大。一家一户,从白天的艳阳高照到晚上的灯火通明,郑玲红和4名科室员工连续奋战近10个小时。每次入户前,她都会反复核对采集人员信息,做好采集准备,确保最短时间完成核酸采集。

多次出入封闭区、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郑玲红看到的是,萧山抗疫快速、科学,居民的防疫意识明显提高,核酸检测很配合、很高效,基础需求也有保障。“医护们都很有斗志,居民也很有信心,没有恐慌。”

战斗在一线,家人免不了挂念。郑玲红说,家里人都非常赞同她参加抗疫工作,每天发信息关心身体状况,叮咛她要做好防护、多喝水,注意休息。“几次参加抗疫,他们都习惯了我一接电话就要出门的情况,他们也时时关注着疫情,期盼疫情能尽早得到控制。”

结束了高强度工作的一天,第二天又是随时待命、随时出发。“居民配合,工作人员努力,相信在这样万众一心的抗疫中,我们很快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郑玲红说。

村干部脚踩“风火轮”投入抗疫工作

本报讯  (记者应海天)3月10日清早5点多,一通紧急电话让田熊英瞬间从睡梦中清醒过来。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刻不容缓,面对突发疫情,田熊英赶忙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家人照顾,自己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田熊英是章潘桥村村委委员,也是区人大代表,分管村妇联、民政、计生、大数据工作,家住立新自然村,对周围情况很熟悉。接到通知后,她第一时间在立新片区村民微信群发出防疫提醒,让大家安心宅家,不外出聚集,有序等待核酸检测通知。一时间,群里炸开了锅:“什么时候能解封?”“出不去,我怎么向公司开证明啊?”“我们的生活物资怎么保障?”面对村民的疑问,田熊英耐心解释,一天下来接了五六十个电话,为大家答疑解惑、开具证明,有效缓解群众焦虑情绪。

在立新自然村,有很多农户做锡箔生意,这几天正是需求旺季,要频繁往外地运送物资。村里采取封控措施,有些经营户很着急。“我们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疫情防控工作就是铁令,面对大家的情绪,我们耐心开展劝说工作,规劝大家要做好防范,争取早日解封,最终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与配合,那一刻觉得再累也值得。”

此外,田熊英还协助街道开展人员摸排工作。因怀孕脚有些肿胀,再加上天气有些燥热,她说,自己就像踩着“风火轮”一样,脚底板烫烫的。田熊英家在村里开了窗帘店,在家门口来回奔波的她,几经家门而不入。女儿看着妈妈经过门口的时候,朝着妈妈喊话:“妈妈,你吃午饭了吗?”“妈妈,你要多喝水水。”“妈妈,我会乖乖听爸爸的话,不出去乱跑哦。”田熊英看了眼乖巧的女儿,向她竖起大拇指,又转身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田熊英的家人,也用实际行动支持村里防疫工作。早上,各类物资还没准备到位,田熊英家人帮忙为工作人员、村民提供热水;家里的窗帘店,为志愿者敞开大门,让他们在疲惫时可以稍做休憩;婆婆作为村民代表,主动参与村里防疫志愿服务;晚上,田熊英忙着对接,确保第二天的核酸检测和村民送餐工作衔接到位……点点爱心汇聚成涓涓细流,温暖着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的小村庄。

房东、租客一起为志愿者做爱心午饭

本报讯  (记者杨圆圆)“上午辛苦啦,给你加个鸡腿。”3月10日中午,章潘桥村村民蒋玉雯正在给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打饭。卤鸡腿、霉干菜烧肉、清炒豆芽、莴笋炒胡萝卜、清炒卷心菜,菜色丰富、味道也好,“小红蜀”们吃得很香。

这是房东蒋玉雯和租客王小红精心准备的爱心午餐。蒋玉雯说:“早上听到村庄隔离管控的消息,我是做家政的,上不了班就想着正好给村里帮帮忙。”

江西人王小红,两年前和丈夫一起来萧打工,租住在章潘桥村,家中有一个17岁因病残疾的儿子。她平时除了照顾儿子,也会做盒饭供应工地补贴家用。眼看封村了出不去,王小红就和蒋玉雯商量:“能不能用现有的食材给村里做点饭菜?免费的。”二人一拍即合,又打电话问村干部田熊英:“我们想给志愿者做免费午饭,大概需要多少份呢?”电话那端,田熊英很感动:“太好了,明天的志愿者大概有100人,你们需要帮忙的话就随时跟我讲,感谢你们。”

得到确切答复后,她们从8点钟就开始忙活,洗菜、切菜、炒菜,二人都是做饭的好手,尽管是第一次搭档,但是合作起来默契十足,花了一上午时间,共准备了约100份盒饭,又去市场买了一次性餐盒和筷子,饭菜烧好分装后送给周边的租户和志愿者。

受疫情管控影响,章潘桥村有不少年轻租户无法出门上班,平时又没有做饭的习惯,蒋玉雯和王小红的盒饭给他们解了燃眉之急。隔壁的租户隔着窗户夸赞:“两位大姐的手艺真好,饭菜好香!多亏有你们,不然要饿肚子啦!”

蒋玉雯说:“这些食材都是小红准备的,我估计要1000多元钱,她用起来一点都不心疼,虽然她家也不富裕,但人是很善良的。”王小红说:“平时村里对我们一家人很照顾,这次有机会给大家做点盒饭,也算是为抗疫出点力了。”

本站编辑:童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