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网 - 南阳网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南阳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往事悠悠,赭山老街上的童年

时间:2024-04-16 14:17:05   来源:萧山南阳   

作者简介

胡国荣,一九五四年出生于南阳赭山,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萧山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胡国荣曾经就读龙虎小学、赭山小学、南阳初中,他情系故土,画作大多以家乡风物入画,文章大多以家乡故事为主,他赤心报桑梓,为繁荣和引领南阳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是众多南阳乡贤热心回馈家乡的一个缩影。

自从升级做了外公后,没多久就加入了来来往往的接送大军。看着匆匆忙忙上学、放学,然后在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之间,车轮似的连轴转的孩子们,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令人怀念、苦乐并存的童年岁月……

夏天,正是放暑假的时候。除了抓知了、捕蜻蜓,最让男孩子们开心的事就是游泳了。日头西斜,河湾里、池塘内,总能看到游泳嬉水的伙伴们。但最惬意的去处则要数钱塘江边了,绿豆大小的沙蟹,满沙滩都是,一见人来,转眼就钻进洞里没了踪影。江风习习吹来,躺在软软的沙滩上,望着天空中飘过的朵朵白云,抬头数一数江中的点点白帆,也别有一番滋味。那时除了每天往返于赭山和七堡之间的客轮外,江中多是运货的帆船,如一道桅、二道桅,三道桅等。在江里游泳,自然是最爽快的事,江水清澈凉爽,有消暑去痱之效,有时,在沙滩的积水处,往往能捕到一些鱼虾、螃蟹之类,还可以改善一下家中的伙食。

夏晚,蒲扇是最好的纳凉工具,街道两边三三两两地坐着纳凉的人们,劳作一天的男人们一边拍打着蒲扇,一边谈论着他们关心的话题。孩子们则玩着捉迷藏之类的游戏。那时,镇上有一双目失明的“五保户”老人,能讲很多历史故事和戏文,伙伴们常围着他,要他讲《杨家将》《七星宝剑》《珍珠塔》等。他好像也很乐意为之,一把蒲扇一壶茶就说开了,有时甚至是边说边唱,但说唱声,却往往透出几分常人难以体会的苍凉和悲怆。女孩子们则往往跟着母亲一起在竹林边、瓜棚下或弄堂口挑着驰名海外的萧山花边。天晚了,把电灯线拉出家门口接着做。男孩们觉得街上太闷热,便约了七八个同伴,来到钱塘江边透透气。那时正在围垦筑坝,坐着运石头的小火车,来到丁字坝的顶头,脚下湍急的江水发出哗哗的声响,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铺上一层银白色的光亮,远处的灯塔一闪一闪地拉着长长的光芒,凉爽的江风,把白天的炎热吹个一干二净,在静静的夜空下,伙伴们海阔天空地抒发着各自的憧憬和梦想,滔滔不绝,各不相让。待回到家时,往往已是晚上十多点钟,如能吃上用冰凉的井水浸泡过的蒲瓜、菜瓜等,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冰镇佳果了。

暑气未消,男孩子们便准备斫柴割草了。那时的人家,一日三餐都用柴烧,而镇上的居民凭票供应的煤球或煤粉,虽便宜,但有限得很,大多是留着过年过节时用。柴草要用钱买,则不如自己上山去斫一些来。虽说封山育林,保护绿化,属于生产队的山林地是不能去的。但街上的男孩们(有时女孩子也去)自斫初秋的“夏白柴”开始一直到冬天,大部分时间就干这行当。开学了,早上起早点,去割一篰草在后山脚晒了,再吃早饭读书去,下午放学了把它收回家,便是一天的柴火。寒假时,山上柴多,有时一天要上四五次山。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读书,似乎也不太过问,但这斫柴割草,却是大多数男孩的必修课。这样,一年中买柴这一笔不小的开支,就可以基本省了。

秋风初起,满地的蟋蟀声此起彼伏,这可忙坏了镇上的男孩们,各自匆匆制作好捕捉蟋蟀的工具,有的不怕酷暑的余威,白天就在络麻地、沟渠边、桑树地抓起蟋蟀来,有的则待到傍晚,悄悄地拿了家里备用的手电筒,带上工具再去抓,到了十多点钟,瓶瓶罐罐的都装上了蟋蟀。第二天,先把自己抓来的蟋蟀轮番较量一遍,分出强弱,封上“大将军”“二将军”等称号,然后再约了伙伴们,和他们抓的蟋蟀决一雌雄。当看着自己的“大将军”把对手打得落荒而逃,鼓起双翅,发出清脆响亮的鸣叫声时, 那份得意劲,就别提了!

跋山涉水,斫柴割草自然充满汗水,江花山果,虫声鸟鸣,都是难忘的记忆。而早早地体验劳动的艰辛,对人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可惜了那一段最适宜学习的好光阴。

本站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