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楼塔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喜报!楼塔“洲口同心”统战之家荣获萧山区2023年度基层统战之家品牌项目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4-02-06 09:05:51    内容来源:萧山楼塔   

基层统战之家品牌项目是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效载体。近日,区委统战部印发《萧山区2023年度基层统战之家品牌项目评选》的通报,楼塔镇“洲口同心”统战之家荣获一等奖。

近年来,楼塔镇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大统战格局,通过打造“洲口同心”统战之家阵地,以点串线,以线扩面,全面构建“1+3+N”统一战线阵地品牌矩阵,充分发挥“统战之家”的核心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团结凝聚广大统战成员的“政治之家、学习之家、联谊之家、服务之家”,从而画大“同心圆”、展现新作为,让广大统战人士增加了“归属感”。

高点定位、突出圆心,

着力打造统战之家“旗舰店”

作为千年古镇,楼塔统战资源丰富,力量强大,坚持从平台建设谋篇布局、入手破题,立足做大规模、做多点位、打造“洲口同心”基层统战之家品牌。

一是完善机构配套,坚持特色创新。以一中心、三基地的“1+3+N”总体布局,系统打造了统战服务中心、“楼塔记忆馆”统战文化基地、“楼塔传艺馆”统战传承基地和“李可染楼塔艺术中心”统战实践创新基地等一体的楼塔统战之家,形成了集思想引领、教育培训、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对外交流于一体的有楼塔特色的综合性主题教育统战基地。

二是完善综合配套,坚持资源整合。围绕汇聚更多的统战元素,依托楼塔党群服务中心,系统打造了楼塔统战之家主阵地,通过完善建设乡贤馆、同心会议室、乡贤工作室、乡贤圆桌室、“燕归俚”侨胞之家等,统战工作逐步形成内外呼应,扩大统战基地社会知晓度覆盖面,丰富统战品牌的文化内涵,实现统战工作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互融发展。

三是完善管理配套,坚持共建共享。突出“共建、共管、共用”的理念,把统战基地打造成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阵地,形成镇村社、统战成员单位、各类统战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联谊交流的公共平台,进一步促进成果共建共享,提高阵地使用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定点示范、扩大半径,

努力扩展统战基地“连锁店”

精心依托“洲口同心”统战之家品牌,按照自建、共建、联建、协建的思路,加强与各办各线、社会文化组织的合作,实现阵地由盆景变全景、由全景变风景。

一是拓展基层统战阵地。结合打造了全区首个“贤力量”同心联盟,成立贤暖万家(公益慈善)、贤助共富(乡村振兴)、贤扬文化(文化发展)、贤善共治(社会治理)等4个联盟阵营,推进“禾伙人”乡里乡亲侨胞之家、康养村舍新侨美宿、“雪燕”乡贤调解室等建设,深化管村“石榴红”民族品牌创建,创建宗教场所中国化等等。

二是开展统战理论宣讲。引导统战人士在统战之家积极开展“欢燕·云宣讲”和“南书苑”宣讲,开设“楼塔镇乡村共同富裕大讲堂”,参与“统战百年·贤话乡里”访谈,打通党的统战创新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三是畅通建言献策渠道。结合每月一次统战人士接待开放日活动,通过开展学习交流、发展议事、品牌交流、成果观摩等等,“洲口同心”统战之家已成为建言之家,每次活动均由镇主要领导接待参与,从而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为加快楼塔发展问诊搭脉,提升了楼塔发展步伐。

四是建设云端统战平台。主动融入数智统战新格局,致力于打造“24小时不熄灯”的乡贤指尖之家,已开发“贤归俚”数字乡贤平台,及时发布各种统战信息,讲好楼塔故事,传播家乡正能量,架起“连心桥”、画大“同心圆”。

活动广泛、影响深远,

全力打造统战阵地“加油站”

精准聚焦新历史方位,继续发挥统战资源优势,挖掘创新统战品牌,提升统战之家服务水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楼塔迈向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统战答卷。

一是真情服务,把“统战之家”建成温暖之家。积极组织全镇统战人士到“洲口同心”统战之家学习参观,定期举办新生代企业家座谈分享会、侨联委员联谊会、乡贤圆桌会、未来新乡贤之星读书会、“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月等各类活动,丰富统战人士的业余生活,使其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二是讲好故事,让“统战之家”成为情感之家。依托“楼塔记忆馆”统战文化基地、“楼塔传艺馆”统战传承基地等阵地,植入统战元素,活化利用好统战文化载体,让楼塔特有的宗祠文化、中医文化、老街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创业文化等文化元素与统战工作有机融合,从而让“统战之家”尽心融入“家”的元素,全心呈现“家”的温暖,力求把“家”建成凝聚思想共识的阵地、履职尽责的平台、情感联络的纽带、形象展示的窗口。

三是创新形式,让“统战之家”传递统战声音。精心组织统战人士,用情、用心讲好统战故事、传递统战声音,巧借亚运契机,创新推进“我的乡村梦”交流分享会、“生长着的楼塔”驻地摄影展和“他们从山乡来”书画展等特色主流活动,寄送了“乡贤家书”,推动乡贤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  编辑:金振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