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楼塔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吉达:从“草根”到“独角兽”的赶超之路

更新时间:2023-02-27 16:45:58    内容来源:萧山网   

千年古镇楼塔,因其秀美风景虽深藏巍峨群山仍名声赫赫。其偏于萧山一隅,受制于交通等不利因素,经济发展受阻。楼塔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刚直奋进、不畏艰辛、建功立业。在这48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纱艺花边等家庭作坊式小厂“繁星点点”,曾多达数千个,名声大噪的“富民经济”,让楼塔逐渐繁荣昌盛起来。但长期起来,楼塔经济“当空皓月”不多,企业大都规模不大。然而,根植于骨子里具有拼搏精神的楼塔人,从未放弃追赶的脚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亿元俱乐部”。这其中的“领头羊”,就是楼柏生和他的吉达汽配。很难想象,无论你现在开的是什么“座驾”,这辆车上都可能有吉达的“影子”。因为,现有汽车配件钢背类产品,吉达在全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占有率60%以上。

起步:8个人8000元,在2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创业

走进楼塔镇吉达办公楼一楼“厂史档案馆”,一处角落里,三台破旧的冲压机床按照“大小个”一字排列,静静地“卧”在那里,似乎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着它和它主人过往沧桑的历史。

“这是我父亲31年前创业时买的全部家当,年纪和我一样大。”公司总经理楼洋说。

31年前,这三台破旧冲压机床被抬到了楼塔溪畔。这新物件一来,在当地可成了大新闻:它的主人、一向不安分的楼柏生又要“作什么妖”?

楼柏生中学毕业时,家乡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期。不甘于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先是离乡外出打工,后与人合股办厂,屡次受挫,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准确定位。

“倔强”的他继续背井离乡,赴诸暨、杭州、江苏、上海等地考察项目。为了掌握技术,他去上海弹簧总厂学习,其间吃住在车间,虚心向技术师傅“讨教”。

经过一番准备,29岁的楼柏生拿出全部“家当”8000元,购买了上述三台冲压设备。1992年,楼二五金厂就在楼塔溪畔一个叫下溪滩20平方米的小民房里“出生”了,开始生产自行车手柄和电声器盘架等产品。

回忆当年创业的艰辛,楼柏生颇多感慨:“为了寻找业务,我跑遍了萧山的企业,也走遍了义乌、东阳、诸暨等地。但仍找不到可合作的企业,‘小作坊’陷入困境。”

自行车手柄和电声器盘架等产品易生产,起点低,竞争力弱。不服输的楼柏生力排众议,决定上马“高大上”产品,向汽车配件产业“进军”。

当时,在“中国花边之乡”楼塔,产业重心90%以上是纱艺花边产业,楼柏生做机械加工成了“另类”,被认为“不务正业”。如今,又想涉足汽车产业链,简直是“吃了豹子胆”。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楼柏生与杭城摩擦材料公司取得了联系。通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他们在为轿车摩擦片的生产发展奔波发愁。

“机不可失,我就跟在他们后面紧紧追随,慢慢接触到几只小产品试样。几番实验改进,终于以过硬的质量,与杭摩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他们给了我们机会,生产不锈钢桑塔纳刹车卡簧,当年就有10万套的量,企业一下子‘活’了。”楼柏生直到现在还感慨:“很难想象,如果不坚持多走这一步,也许在汽车配件产业里,今天就没有吉达的身影了。”

也正是楼塔人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和耐力,让“吉达”等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

扩张:建设“产业园”,打造汽车配件“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汽车产业迎来高速成长期,“链”上的汽车配件无疑也搭上“顺风车”。

人们这时不得不佩服:楼柏生真有超前眼光,选对了“风口”。

随着业务量激增,三台老旧机床早已“下岗”,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外最新精密设备。小作坊已经施展不开手脚,就建设一个新厂。一个新厂还不够,就再建一个新厂。直到如今,又建起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随着业务量“几何式”增长,吉达从一开始生产几个产品,到现在生产研发几百种新产品,供应国内外一线汽车厂家。

现在,吉达产品涵盖了汽车装饰件各类产品:火车制动闸瓦、电子MGU鼓式制动器总成、天窗机械组、摩擦片、后视镜等车标外饰件、电子信号传输系统等。其中,汽车钢背类产品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占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绝对“霸主”地位。

为了生产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产品,公司先后引进日本进口精密冲床、全自动标牌油漆流水线、全自动制动蹄滚焊机等前沿设备。

此后,又购置精密磨床、数字加工机床、沙迪克慢走丝线切割机、光谱分析仪、三坐标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并具备自行研发各类精冲模具的能力。

近年来,吉达又斥巨资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大大提升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线升级。

用技术“引擎”支撑未来增长、以专业管理驱动企业成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头衔的吉达,正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不断延长产业链,从刹车背板生产向制动器生产转型升级。

在吉达汽车配件产业园及其他几个厂区,客户在原有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奥迪、上汽奥迪、长安福特、一汽红旗等传统主机厂基础上,又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吉达的高品质配件“征服”了欧美知名的国际新能源汽车“巨头”们,成了他们的一级供应商,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打入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再次迎来了新的跨越发展“窗口期”。

近年来,吉达还进入了国内比亚迪、小鹏汽车、络轲汽车等新能源整车厂配套体系。而吉达这两年新开发的产品,也以新能源车型为主,这让企业驶入了发展新赛道。

当国际新能源汽车“老外专家”,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这家“乡村公司”时,一开始是用怀疑甚至不屑的眼光,观摩了里面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环保生态系统后,由衷地惊呼“very good,very good”。

跨越:数字赋能,智能化改造企业

从创业之初2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占地160亩的多个厂区,企业向着集团化目标发展,吉达实现了“规模”的跨越。

从一开始的“8大金刚元老”小分队,到如今“麾下”一线人员68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130余人的“军团”,吉达实现了“体量”的跨越。

从年产值仅仅几万元,到如今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上缴税收5000余万元,吉达实现了“贡献”的跨越。

从单一产品供应本土市场,到如今数百系列产品供应全球汽车产业链市场,吉达实现了“视野”的跨域。

从“60后”创始人楼柏生逐渐隐退幕后“把舵”,到如今“90后”“创二代”楼洋,在一线市场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吉达实现了“传承”的跨越。

人们发现,时常一身运动服着装、精神头十足的楼柏生,已很少在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亮相”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司“浸淫”锻炼了12年的儿子楼洋冲在了前线。

“90后”的楼洋沉稳内敛,他继承了父亲的拼劲,似乎“野心”更大:用数字化智能化逐步彻底改造传统企业,同时一步到位建设智能化工厂,“两条腿”走路几年后,实现吉达迭代升级,跨越发展。

汽车配件生产,是靠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驱动的,其作用毋庸置疑。在传统生产领域,吉达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

2015年,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37600平方米的新厂区投入运营。新公司引进全新技术设备,年生产能力3600万件汽配产品,吉达再次换挡升级。

2016年,公司技术部还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联合研发了“大型自适应联动双精冲装备关键技术”,实现了增厚钢背在精冲机上的量产,为全国市场占有率“三分天下有其二”立下汗马功劳。

2023年2月初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驱车40多公里来到吉达汽车配件产业园,两个偌大生产厂房在青山绿水“背景”衬托下,格外显眼。

右侧上万平方米的车间内,29台先进的注塑机24小时不停“劳作”,生产供应全球市场的汽车零部件。

而左侧高达几十米的8000多平方米厂房内,9台机器人还“躺”在箱子里,旁边长达近百米的国际先进流水线安装已经接近尾声,静候机器人“各就各位”。

这就是楼洋的“野心”:一期投资3000万元引进的智能流水线,打造萧山首家汽车配件智能化工厂。紧张的安装调试后,今年上半年将投入生产,产能将再提高30%以上。

用楼氏父子的话说:“要打‘提前量’,快速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倒逼我们必须在设备、技术、管理等全领域升级,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落伍。”

眼下,拥有多家子公司的吉达,正打算筹备集团公司,按照全新的制度和理念,打造“新吉达”,勇做“独角兽”,以图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吉达‘31岁’了,我们希望能在山乡楼塔打造一个‘百年老店’。”楼柏生的心声,随着奔竞不息的楼塔溪水,一路滔滔向前,流向汪洋大海。

记者手记

大山封印不住“草根企业”的洪荒之力

民营经济是萧山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压舱石”。有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精神的萧山企业家,创造出了无数个全国乃至世界“单打冠军”,“块状经济”令世人瞩目。

这些民营企业大都发自民间,像个“野孩子”。这个庞大的群体,原生“基因”足够强大,“抗压”能力足够坚韧,顽强而又弹性地生长着。

它们不做资源依赖型、关系依赖型、政策依赖型企业,而是做市场驱动型、管理升级型、技术改造型企业。

无疑,吉达汽配就是这种中小微企业的代表之一,也成为“草根企业”逆袭的“萧山样板”。靠着3台机器8个人,吉达在此后的31年时间里,一次次自我革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自我求变,最终在擅长的“新蓝海”里,迎来花团锦簇、生机盎然般不一样的“春天”。

尽管受制于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萧山南部地区大企业不多。但源自民间的中小微企业星罗棋布,遍布村镇。很多“草根企业”审时度势,调整战略,应对市场,转型升级,同样像吉达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话语权”甚至“定价权”。

“吉达”这些“草根企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走上“专精特新”独角兽新赛道,关键在于它们从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也从未停止变革创新、换挡升级的脚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萧山“吉达们”转变思维、提高认知,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拥抱”重构全新的产业链,甚至勇做“链主”,实现企业二次跨越发展。他们正攻关新技术、创新新业态、抢占新赛道、培育新面孔,做强一批批“新势力”企业。

当下,萧山这艘经济“航母”正换挡加速,在更广阔的海域破浪前行。有理由相信,在众多不同“吨位”企业“护卫舰”集群“护送”下,这艘“巨轮”,直挂云帆,定会到达理想的“港湾”。



作者:文/记者 刘殿君 通讯员 王新江 摄/萧山网记者 赵麟溢  编辑:赵麟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