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进化论】我与一首村歌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5-07 10:48:39    内容来源:萧山进化   

弦歌之声时不时从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宋韵古村里传出。在这连群的古建筑间,进化欢潭村的村民们正在排演着村歌《青石板带我回家》。

欢迎走进本期“进化论”,带你走进作者田高锋与一首村歌的故事。

2019年10月25日下午,一场旨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展现进化农村文化提升“五个一”工作成果的村歌大赛在欢潭村降下帷幕。作为东道主,欢潭村捧回了创作金奖的殊荣,至此,我在欢潭村歌创作上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事后,每想及此事,还是会惊诧自己的决定,怎么会贸贸然答应村里去写村歌?是碍于农村总也推不掉的面子?还是已经断定凭一己之力能成大事?

欢潭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自然村里,欢潭,只是万花丛中一点儿绿。在这个创造了我生命的地方看到过它的苦难和荣耀。上世纪八十年代,七零后的童年是清贫的,口袋里有一两粒糖果的孩子一定会被眼神出卖他的富硕。然清贫的孩子却有大岩山水同样清澈的眼睛,它把欢潭的大岩寺、雄鹅鼻、罗汉松、务本堂、老洋房、廿字河尽收眼底。连绵的青青翠竹和连绵的山山水水组成广阔的生活意义:人的一生注定要充满艰辛,一个平凡人磕磕碰碰是正常的。

90年代初期,我在欢潭初中念初三,毕业班很辛苦,人生的视角第一次打开:鲁迅的“祝福”就是我们平常最过普通的拜拜菩萨倒倒酒;鲁冠球提出“花钱买不管”,与政府明晰万向产权,获得了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记不得是哪一个周三回家拿生活补给,那天是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家乡和老房子,自视高贵的心灵驱使自己一定要去走一走村里刚刚修好的唯一一条乡村公路,突然讨厌起村子中央的青石板路和夜幕降临前山村特有的浅黛色暮霭,矮矮的灰色老房子和静静的斑驳石板像是两个不会说话的人,怎么也不回答我为何对欢潭突然冷淡。反而,他们像是很习惯我的横眉冷对,这种习惯有时会变成父亲鼻子里擤出的一句话:

“你以为你有几斤毛力气了?这只破倒臼你还抬不起来!”

“光靠力气就能改变这个家?”我的反驳丝毫不掺半点亲情。这时的欢潭,山是灰色的,村子是灰色的。

到了1998年,我在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招考中考得第一的成绩,有了选择的学校:临浦、瓜沥、进化。我选择欢潭的决定注定是要离不开家乡了。团委书记的身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乡里的干部,和他们的交谈中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欢潭的前世今生。

欢潭村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南宋。清末大岩山人撰写的《南宋遗恨》记叙,南宋建炎时期,“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田家庄的一支田姓家族,始祖田晟,官至司徒,鲁国公。随驾南渡,转辗跋涉,最后择赵州(后改为越州)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进化镇欢潭村)定居。至明永乐年间,已历13世,时徙巨族戍边,全族迁居陕西临洮(此处存疑,应为甘肃临洮,或陕西某地—笔者注),尚有一子因出继未迁,后复归本宗。堂号为荆茂堂。现已传30余世。”

她有着萧山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这些建筑多以清代建筑为主,也有一些明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有官员的宅邸,有财主的宅邸,有文化人的宅邸,有田氏的祠堂,还有园林建筑,数十个未受破坏的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韵的院落,在萧山可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可是,你知道吗,我在这里工作几年中,晚上九点不到,这里只剩下恪尽职守的狗的叫声和零零落落的拖拉机声,这里有死一样的安静。”某日,乡干部高瞻一席话很快冰冻住不属于我的沾沾自喜。

原来,欢潭过去有的出类拔萃,只是时间的选择累积,并不能证明她日后还能再一次显山露水。未来的结果不会总是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因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它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我开始相信,费孝通先生那时对江村经济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当致力乡村建设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时,我发现,它是一根烧红的铜棒,炙烫得接不住手。我当时只有一个简单想法,立足当下,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好学生,欢潭才有希望焕发新春。于是,我于欢潭,偶尔离开,从未走失。只要有利于欢潭发展的事我欣然接受,从未拖沓。

2016年,一张“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欢潭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规划2016”图纸终于露出水面,至此,欢潭迎来她的黄金发展期。环境塑形、文化铸魂、产业振兴奏响了欢潭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三部曲。我从建设一开始就没有袖手旁观她的发展,参与进化民间故事和欢潭故事的编写,我是每一天都抱着虔诚的态度在和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对话,翻开《欢潭田氏宗谱》,田晟、田秩、田轩来、田祥、田祚,一个个都曾经握过村口古樟树碧绿的大手,于浦阳江畔拂袖作别,走向他们人生的下一个大阈值——只是他们是醒着的,我是睡着的。

当我决定接受村里的邀请为欢潭写一首村歌时,我觉得我不是要写一首村歌了,我是要写一部村史,要做一张村庄特色名片,要画一幅淳朴民风画卷了。我不是音乐人,不是画家,更不是诗人,我有的只是一腔百般柔媚又远在江湖的热情。失眠与困难相互交织,缠绕我的脖颈,压得我透不出气。深夜里,我穿过风雨,拨开云烟,愈来愈静美的乡村明月,还有一条倚倚嚱嚱的青石板路总会牵魂萦梦,温暖人心。记不清了,有多少返乡的欢潭游子,踏着多少次在异乡的青石板路,欣然回乡团聚,他们在风声里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深爱着故乡的人们。

听,乐声响起,连绵起伏,柔刚并重:

我的家在大岩山下

那是个美丽的村庄

那里有老洋房

还有务本堂

廿字河水静静流淌


作者: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