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靖江网 > 靖江故事 > 正文内容

一位侨胞的故乡情结

时间:2024-11-22 14:53:58   来源:肖国林   

在靖江街道义南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海外侨胞,他就是朱大椿先生。他为故乡做的件件好事有口皆碑。今年四月,朱大椿先生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93岁。这一消息传到了他的故乡,乡亲们为失去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而深感悲痛!靖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义南村党总支、村委会敬献了花圈。朱大椿先生曾为故乡所做的好事令乡亲们记忆犹新!

朱大椿先生于1931年出生在萧山县甘露乡第十一村(即现在的萧山区靖江街道义南村),新中国成立前夕,年仅18岁的他,迫于生计,离开家乡,随其胞兄朱大源先生抵达香港,在其舅父开设的印染作坊里拜师学艺。满师后,决定自已创业,创办了“香港第一丝绸有限公司”,凭着他刻苦、踏实、诚信待客的敬业精神,把公司办得红红火火。在香港创业成功后,又转到加拿大发展。朱大椿先生虽然身居海外,却情系故乡,日夜思念着乡亲父老。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多次慷慨解囊,捐款50多万元,资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此外,还捐资铺设了一条机耕路、两条河道的砌石护岸,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人们还不知道电视为何物时,他从香港带回来一台大彩电赠送给村里,使村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每当逢年过节,还为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赠送一些吃用的东西。

朱大椿先生对家乡公益事业的资助如此慷慨,但他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每次回大陆探亲,从不住高档宾馆,不坐高级轿车。

老娘的遗嘱,游子的夙愿

1985年3月,朱大椿先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看望他82岁的老母亲熊云姑女士。当时,他的母亲正处在病重期间,朱大椿先生坐在母亲的床前,亲切地询问母亲有什么要求没有?老人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娘老了,留在世上的时间不多了,乡亲们对我们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可我还有一桩心愿没有了却,我想把你陆续寄给我积攒下来的3.7万元钱拿出来,为家乡人做点好事”。朱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说:“母亲,您放心好了,我一定会按照您的要求去做的。”第二天一早,朱大椿先生特地来到了村里,找到了时任村支书汪浩虎和村主任朱大浩,商量如何将这笔钱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当时,有些好心人得知此事后,劝朱大椿先生将这笔钱用于投资办厂,今后可以享受红利。可朱先生却另有打算,他看了这里的校舍低矮陈旧,光线又暗,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主动向村领导提出由他捐款兴建教育楼的设想。但当时由于探亲时间较紧,他把这一方案基本敲定后,便匆匆返回了香港。

1985年6月,朱大椿先生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朱先生再次回到故乡。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即与村干部商量落实建造教育楼的方案,决定由他捐资15万元人民币,以他母亲的名义,为村里建造一幢教育楼。

义南小学教育楼于1985年8月动工,历时7个月,于1986年2月竣工,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整个校舍占地4000平方米,总工程造价(包括附属设施和内部设施配套)为15万元。主体工程教育楼为二层框架结构,设有8个教室,可容纳学生400名。

义南小学教育楼建设过程中,朱大椿先生曾先后3次回故乡了解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情况,指导和帮助施工单位解决具体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感谢朱先生热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可贵精神,甘露乡人民政府于1986年3月15日在义南小学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剪彩仪式。庆典上,萧山县教育局向朱大椿先生颁发了义南小学名誉校长聘书。省著名书法家郭仲选、画家朱关田等亲临现场挥毫泼墨、题词作画。甘露乡政府在义南小学门口为朱大椿先生及他母亲立了纪念碑。

心系教育,锦上添花

1987年初,朱大椿先生从香港转到加拿大经商,他虽然身居异国他乡,但仍念念不忘故乡的教育事业。1988年春天,他从加拿大回故乡探亲。放下行李,便步行来到义南小学,向学校领导了解教育情况和学生成绩。这次他到学校走访,又是为了了却自已的一桩心愿。他对时任校长郑宝根说:“为鼓励学生好学上进,他准备每年拿出2至3千元人民币,为学校设立奖学金,奖励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领导深为感动,并制订了奖学金的发放办法。从1988年起,义南小学连续6年发放了6次奖学金,获奖学生共达360名,使该校的教育质量一直在周围学校中名列榜首。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故乡的明天

1993年6月,朱大椿先生又一次回乡探亲,他在村干部陪同下走访了村里的学校,当了解到村里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幼儿园时,心情非常沉重,当即建议村领导尽快把幼儿园建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孩子父母特别是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建造资金问题由他来想办法解决。他动情地说:“教育是经济的基础,为了培养好下一代,为了故乡的明天,我们还是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啊!”他当场表示,由他捐款25万元人民币,为村里建造一所幼儿园。

按照朱大椿先生的这一提议,村领导和学校负责人一起专程到红山农场幼儿园参观,并很快拿出了设计和施工方案。朱先生还亲自审阅,并冒着酷暑,走进络麻蓬里与村干部一起丈量土地。 

在朱先生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很快进入了工程的筹划和实施阶段。朱先生于6月30日离开故乡时,一再叮嘱村领导,建造幼儿园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按图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在回加拿大途经香港时,朱先生汇寄义南村人民币33万元,比原计划增加了8万元,确保了工程资金的足额到位。1993年底,一所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设施齐全的义南村幼儿园顺利建成,解决了当时本村和邻近的伟南村3一5周岁幼儿入托问题。

朱大椿先生为发展故乡教育事业慷慨解囊,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他在香港的侄儿朱国强的心,他敬重叔父的爱国爱乡精神,更勾起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1993年9月,朱国强先生捐资33万元人民币,为故乡靖江建造了一所敬老院。还多次给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发放过年红包。

朱大椿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为故乡所做的一件件、一桩桩好事、实事令人肃然起敬!他与故乡的那份深厚情结值得乡亲们铭记在心!


本站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