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头版聚焦靖江:空港小镇上,共绘平安幸福景
时间:2024-11-14 10:31:14 来源:浙江法治报
进入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办事处,一架偌大的飞机立在广场上。如此醒目的装饰,让人一眼就能记住靖江的标志特色——空港。作为与机场“最亲近”的街道,靖江的空港特色已经成为了一张亮眼的金名片。近年来,靖江街道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引领各个村社区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激发了美丽乡村的无限活力。
如今,小镇上水清岸美、民富且安,“善美靖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了藏在百姓笑脸里的“幸福密码”。
物流集聚地绣出百姓“宜居图”
“智造谷、物流园,产业兴旺共发展,乡村兴、生活美,和美和顺好家园……”早上9点,靖江街道和顺村的大喇叭里传出阵阵歌声,几乎每个村民都能哼上几句。
“这首歌叫《和顺人家》,前段时间,在萧山区‘潮文化Party·我们的村歌’总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顺村村书记陈立军说。悠扬的音符中,饱含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也描绘出了和美和顺的生动图景。
和顺村与机场路相连,“临空”优势下,圆通、申通等物流公司在村子里纷纷落地,村子成为了萧山区物流基地分拨中心。庞大物流吞吐量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潜在的矛盾纠纷。
“如今村子里8000多人,只有1000多名是本村人,外来打工的快递小哥逐渐成为村里的主力军。人多了,细碎的矛盾纠纷也多了。”陈立军介绍,针对物流行业的矛盾纠纷化解,村子和物流合作,探索出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多种治理形式为“元”的新治理结构,党建品牌“和申圆”应运而生,物流小哥们的纠纷有了地方讨说法。
依托“和申圆”品牌的党建联建作用,和顺村用“小网格”撬动了“大治理”,自品牌创建以来,报警率下降了20%,形成民情反馈、答疑解惑、协调矛盾、解决纠纷、平安治理等快速通道,平安和稳定在这个村子可触可感。
在和顺村,党建引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纠纷化解,更融入到整个村庄的建设当中。近年来,村里创新提炼“顺时针”党建品牌,运用“绣花针”理念,织就和顺“智理网”,在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民生需求、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与顺是主旋律,就像我们的村名一样。”陈立军说。近年来,村子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获得省级行政村示范档案室、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区级文明村等荣誉,营造了和美文明的好乡风。
知青文化扮靓和美乡村
屋子外,飞机声轰鸣;屋子里,协谊村村书记何军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刚调解完的一场征迁纠纷。这些年,几条高速高铁的建设,都要穿协谊村而过,拆迁安置、化解纠纷成了这位村书记笔记本里记录的重点。
协谊村通过盘活存量土地等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对村里的工作也越来越肯定。村庄的气质正如名字一样,处处体现出和谐友谊的氛围。
“变化太大了,原来站在路口看过去一望无垠,现在一排排房子密密麻麻……”前段日子,一群“编外”村民作为知青代表被邀请回到协谊村,共同感受村庄的蝶变。如今在协谊村,生态停车场、党建公园、美丽庭院等场景随处可见,而这些变化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自2019年被确定为萧山区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村,协谊村因地制宜、做细规划,带领全体村民共同描绘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将一张张图纸变成了一个个伸手就能触碰的美丽故事。
走进协谊村的知青路,一条柏油路蜿蜒伸向村里。鱼塘与稻田之间,一座平房建筑引人驻足,墙外“农村是广阔的天地”等墙绘和标语格外醒目,这是协谊村创建的知青馆。馆内,圆形的簸箕画,割禾、耙田、插秧等乡下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定格在墙壁上,仿佛一下子翻开了那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知青故事。
以乡愁聚人心,以党建搭桥梁。自去年以来,协谊村充分挖掘乡土文化,重视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引领乡村发展的新路子。“我们通过对知青文化和乡愁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断探索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引子,用知青文化扮靓我们的村子。”何军说道。
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谢谢朱书记,我会继续努力,以更优秀的成绩回报家乡。”前段时间,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晓晓(化名)收到了由社区书记送上家门的助学慰问金。“每年开学季,我们都会开展这样的走访活动,优秀中学生奖励1200元,大学生奖励1600元。”靖江街道花神庙社区书记朱春风说,虽然钱不算多,但对学子和家长的激励作用很大。
走访结束后,花神庙社区的村民公告栏上,贴出了这次活动财政支出的明细公告。如何让居民了解“家情”,掌握“家底”?小到垃圾分类知识,大到党务公开信息,花神庙社区的公示栏,成为了连接居民和社区之间信任的桥梁。
公示栏里,有一面窗口贴着居民的照片,这是社区坚持在做的“最美”系列评选活动。“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恩爱夫妻”……贴着的照片里,有正在为婆婆梳头的儿媳,也有相互依偎的夫妻,每张照片的背后,见证了一个个家庭可感可及的幸福。“这样的评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风的建设,也让我们感受到,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村民李大哥说。
花神庙社区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有些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无暇照顾他们,更有一些老人已经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往往面临着医院不收、无人照管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让老人们安下身来。
社区因辖区内有个花神庙而得名,如今的守庙人是社区前任书记颜志海。庙的旁边有一幢老房子,面对临终老人“无人管”的情况,社区在房子里腾出了3间空置房屋,供这些老人免费居住。“我们想给他们最后的人生画上尽可能圆满的句号。”这是朱春风建立“临终关怀屋”的初心。
“甚至连水电费也不用自己交,社区干部们还会经常来询问我们的生活。”刚住进去的张奶奶说,很感谢社区在最后的日子里还能让自己感受到家的温暖。
人心换人心,社区的所作所为,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逢年过节发放过节费、生病住院走访慰问、家里有困难帮忙兜底……每年,社区在居民的福利支出上高达260多万元。成为转制社区的20多年来,人心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凝聚起来,花神庙人的幸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点滴里。
“平安是基,心安是魂。只有把他们作为服务的主角、工作的重心,把百姓的幸福稳稳地托起,才能真正体现幸福乡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朱春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