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靖江网 > 靖江故事 > 正文内容

住草舍的难忘岁月

时间:2024-09-29 11:31:01   来源:肖国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我们萧山沙地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家庭住的都是草舍,只有难得几户被称为“店王”或“江司”的后人才住有祖传的房屋,但这样的大户人家少之又少。我自从出生到成长在自家的草舍里住了24年。直到1981年冬才住进了自建的房屋。想起住草舍时的那段难忘岁月,既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记忆,更有那时的烦恼与无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袤的沙地农村,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的草舍,其中以横舍居多、也有部分直头舍、还能看到少量的箍桶舍。对于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住的以横舍为主;条件一般的住直头舍;只有一、两个老人或生活更困难的家庭,住的是草苫着地披的箍桶舍。当年,我家住的也是三间横舍,道地前面有块近半亩的自留地,南面还有个葫芦形状的一个潭,背面有个园(竹园),竹园后面有条河。也可以说是当时沙地农民所向往的理想环境。但住草舍时有很多烦恼。首先遇到的是修舍的难题。因为草苫经过日晒雨淋,时间久了,就会霉烂,如不及时修理,就会出现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只能用脸盆、水桶、缽头接漏。因此,住草舍的人家最怕的是“舍漏偏逢连夜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草舍需要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也就是说,在三年内,每年冬季,都要对草苫霉烂掉的漏洞补一补,修一修,到了第三年大修时,要将盖在上面的所有草苫全部退掉,换上新编的草苫。修舍需要茅草或稻草,还有编草苫用的骨子及吊草苫用的草绳。那时候,生产队种的水稻面积有限,分配到户的稻草修舍又不够用,只能到水稻种植地处的绍兴或富阳采购。等到冬季采购到茅草或稻草后,就利用晚上在灯光下编草苫,由于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只能在晚上或清晨,起早摸黑地干。编草苫还需要靠两个人组合、相互配合,由一个人编,另一个人将分出来的一小把、一小把稻草交给编草苫的人手中。凡是每年小修一次草舍,需要两个人开上10多个夜工;而三年内搞一次大修,两个人编草苫需要开20多个夜工才行,还要搓好吊草苫用的细绳。等准备好所有材料后,到了修舍这一天,一些亲朋好友或邻居都会一早过来帮忙,一般需要10来个人动手,年轻力壮的6到7个人爬上草舍,先退掉旧草苫,然后,再在椽子上吊上新编的草苫,在底下也需要有3到4人配合接应。而东家以好菜好酒相待。一般当天都能翻修完成。如大修一次草舍,需花费好几百元钱,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半年的收入,不尽自己干得非常辛苦,而且还向前来帮忙的人欠下了一笔人情债。等到人家修舍时,也理应前去帮忙。

住草舍的烦恼不光只有修舍那么单纯,安全隐患也防不胜防。因为草舍极容易着火,一旦失火,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七十年代初,我家有一位邻居,在家做饭时,一不小心从灶间起火,火苗瞬间窜过舍栋,燃起大火,“火老鸦”随风飘向上空,距离只有100多米远的我家,也遭受到了火灾的威胁,父亲急忙拿起扫帚爬上舍栋,还叫我们准备好几桶水,一旦有“火老鸦”飘到我家的舍上,将尽快扑灭。邻居家的这次火灾,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一片施救与痛哭声中,三间草舍瞬间化为灰烬,幸好无人伤亡。我家也幸运地躲过了这次飞来横祸。

每当遇到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草舍更是不堪一击。1977年4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带着暴雨袭击萧山东片地区,造成大量农舍倒塌,损失惨重,受灾民众寝食难安,但大家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挺起腰杆,抗灾自救。当时,由于我家的草舍柱子因受白蚁侵蚀,担心随时被大风吹倒,就提前将每根柱子都绑上了2米多高的石条,并用花包铁丝扎紧固定,还在草舍的四角用铁丝做了板线,幸好没有被这次龙卷风吹倒。

住草舍的烦恼还远不如以上这些。比如草舍不能开窗,仅靠一块小小的天窗玻璃采光,远远不够,室内光线差,空气流动不畅,潮气重,存放的衣物容易发霉,黄梅天气尤其严重。特别是夏天住在草舍里,闷热难耐,仅靠一把扇子很难降温;到了冬天,呼呼的西北风钻进风笆缝隙,使人冻得寒冷彻骨。各种烦恼与艰辛只有住过草舍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沙地农民自乾隆年间开垦钱塘江滩涂以来,世世代代住的是草舍,一直住了长达二百多年?归根到底是因为遭受钱塘江塌江之苦,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又无钱建房,只能在潮湿阴暗的草舍里艰难度日,年年修草舍,年年老样子,要想建房又谈何容易呢?

穷则思变。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以勤劳的双手,外出打拼,逐渐有了点积蓄,开始改造草舍,建起了石墙舍、平房。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大地,尤其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到如今已经历了建石墙舍、建平房、翻楼房到拆楼房、建别墅房的四次建房过程,有些农户已经历五次的建房。1981年,我家也拆掉了草舍,建起了两间一平台的楼房。到了2009年时,我家也拆掉了旧房,新建了三间别墅式新房。直到2019年10月,因服从机场轨道快线建没需要而拆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农村实施改革至今,已结束了萧山沙地农民住草舍的200多年历史。如今农村的房子越建越漂亮,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所有这些变化,充分彰显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本站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