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靖江网 > 靖江故事 > 正文内容

车轮上的往事

时间:2024-09-18 13:26:13   来源:肖国林   

近日,我从萧山城区回了趟靖江老家。当我驾驶着小汽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宽阔的红十五线公路上时,路旁的绿化带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嗖嗖嗖的车流声闪闪而过,令人心旷神怡,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开车带来的那种美好享受,令我浮想联翩,车轮上的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坐羊角车过独木桥,好可怕

上世纪六十年代,羊角车是沙地农村的重要交通工具,从车轮到车箱整车都是用硬木做成的,因其靠背形似羊角,被称之为羊角车。当时,也只有条件特别好的家庭才会有这种车。农民外出接送一些重要客人或运送一些物资,需要以租借形式,才难得用上一次。我还依稀地记得,在我6岁那年也坐过一次羊角车,那时,因母亲在劳动时左脚被扭伤,行走不便。父亲从附近的周浩泉大伯家借来了一辆羊角车,推着我和母亲去外婆家做客。外婆家住在瓜沥的塘下街湾东岸,虽然离我家只有9里路,但由于道路狭窄,又都是泥路,沿河两岸络麻已长到了2米多高,父亲在推车时,还要注意路边倒伏的络麻,防止被缠住,羊角车在咯咯咯的车轮声中缓慢前行。当车推到离外婆家还有3里路远的地方要走过一座独木桥,这座横跨于瓜沥东方与众安两村之间的桥,是用4根木头拼起来的。由于桥面狭窄,两个人很难在桥上交会。父亲将羊角车推到桥头后,母亲只能下车了,而父亲仍要我坐在羊角车上,小心翼翼地推着车过桥,在狭窄的桥上我很担心会掉下去,真的好可怕!过了桥后,父亲再把母亲扶过桥,继续坐上车来到了外婆家。看到她家住的也是三间草舍,与周围的人家没什么两样。这天,我们3人在外婆家吃过中饭后,父亲又推着羊角车,把我和母亲接回了家。

渠道里学骑自行车,好可笑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我们沙地农村自行车还非常罕见,人们出行时,还是以步行为主。在我13岁那年,出嫁在新街的三姐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回到家里,我看了非常羡慕,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拥有一辆自行车!看到三姐的车停放在家门口,我便悄悄将车子推到了草舍前面的小路上,由于道路实在太窄,我便灵机一动,把自行车推下了渠道。学骑了起来。在渠道里学骑车,有两边的渠道边挡着,人也不会𨄮倒,这比在周边小路上学车更安全放心,母亲和三姐看到我在渠道里学骑车,都觉得非常可笑。而我经过几个小时的练习,很快学到了一些技巧,还能上路骑车了。过了一年多后,父亲从新街那边买回了一辆“二手货”的自行车,我的骑车梦想也如愿以偿了。

买了辆半新旧摩托车,好实用

进入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一些率先富起来的沙地农民不再满足于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了,开始追求更新更快的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嘉陵牌、重庆牌、铃木王、本田王等品牌的摩托车陆续进入农家。看到人家骑着摩托车出行,速度快,有气派。我也很想拥有一辆。1993年的春天,通过连𡢾介绍,我从八工段围垦摩托车修理店,买了一辆125CG奔田半新旧摩托车,成交价2900元,这在当时是我差不多一年的工资收入。车虽然旧了些,但行驶起来跑得快,出行方便,还能带人载货,油耗又省。开了几年后,虽然有些小毛小病需维修,但感觉很实用。出门骑上摩托车既能赶时间,又觉得挺有面子。

十六年三换小汽车,好开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城乡道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小汽车陆续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新世纪之初,我也梦想着自已拥有一辆小汽车。2001年夏天,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于8月31日领取了汽车驾驶证。过了两年后,我化了5万多元钱,买了一辆奇瑞QQ汽车。这是我开了10年摩托车后,第一次换上了小汽车。当小车开回家时,全家人都非常的开心。

这辆车开了6年多后,儿子也成家有了孩子,家庭收入也稳定增长,家里人也劝我换一辆车子。2009年的冬季,我化了11万多元钱,换上了一辆别克小汽车。这辆汽车一直陪伴了我10年。直到2019年10月,我家遇到了征地拆迁,儿子劝我该换一辆好一点的车了。最终,我还是选了一辆奔驰C200L的轿车,价格29万多元。俗话说,一分价钿一分货。自从买了这辆奔驰车后,开起来确实比前两辆车性能更优越,舒适度更好。

回忆过去从小时候的坐羊角到青年时的骑自行车,又到壮年时的骑摩托车再到步入暮年的三换小汽车,从小时候农村的羊肠小道过独木桥到如今宽阔的城乡大道,再看看象飞奔似的高铁和城市的轨道交通,这一系列车轮上变化的往事,不正是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吗?


本站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