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众联村~和和和和和!
时间:2023-11-16 11:18:18 来源:萧山发布
20年来,“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时代“千万工程”新画卷正在全区的乡村徐徐展开。宏大的时代叙事诗中,个体的村民是最贴近的实践者、受益者,村民眼里的乡村也最贴近生活。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千万工程”蹲点行动——“我们的村”系列报道,透过村民平凡视角看“千万工程”20年落地生根的共富美景。
这一站,河上镇众联村。
永兴河畔,道林山麓,有个美丽的村庄,叫众联。
近几年,这个地理位置有些偏远、经济也不甚发达的小山村,“火”了。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等多张“金名片”纷纷落户;浙江日报等省市诸多主流媒体重点聚焦;省内外前来“取经”的考察团络绎不绝……
众联,变成了“网红”村。
为何会出名?“流量”密码,源自一套乡村治理新模式。
2016年起,众联面向全体村民推出一套以“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涵盖35条加分项、25条减分项。
这部村民通则,以正负积分量化村民做“皮毛”小事的贡献度,不仅实现了村民意见的“最大公约数”,也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让大家在“人人参与、事事知晓、次次受益”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变成“我知道”,从“我看看”变成“我来做”,通过共建共治,构建了群众有感的幸福共同体。
这套治理新模式,也以其创新性和优越性,被13位专家称为“中国首部乡村皮毛法”。
众联模式究竟好在哪儿,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蜕变为声名远播的乡村善治样板间。人,是村庄的主体。让我们走近一个个村民,从他们的故事,去探寻答案。
项目来了 村里就富了
蒋建良:为村里首个大项目
“保驾护航”
早晨,当阳光给村里的古树们洒上了一层金色柔光,村民蒋建良也拾掇拾掇出了门。
戴上安全帽,跨上小电驴,沿着村道转几个弯,便来到村尾的大工地。在一圈围挡中,矗立着一幢白蓝相间的五层建筑,已经结了顶。
这里,就是建设中的众联文创产业园,也是蒋建良上班的地方。从今年2月开始,他已经在这里干了近300天,主要负责质量和安全监管。
在蒋建良看来,这个产业园,对于众联村和村民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们村里经济比较薄弱,以前集体经济都没啥收入,可别提项目了。”早些年曾担任过村干部的蒋建良,对村里的发展很熟悉,“那时候我们也希望能抓抓经济,但是村里环境不够好,人心也不够齐,搞不起来。”
这几年,在“五和众联”治理模式推动下,众联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人心也凝聚起来了,一幅“村美、人和”的新农村图景徐徐展开。
蝶变开始,机遇也随之而来。2021年,一个大项目应运而生:杭州出版集团、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三大文化“巨头”看中众联村,决定共同打造文创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共盘活17亩存量用地。未来,将打造成为集仓储、展销、游览等内容于一体的乡村文创产业高地。
项目落地后,村民们奔走相告,欣喜不已。“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是真高兴,这下村里能富起来了。”蒋建良说。没过多久,他还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村党支部书记俞伟达找到他,希望他作为村民代表,去负责监管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在建筑行业干了30多年,蒋建良手握好几本建筑管理资质证书,业务过硬。见村里首个大项目需要自己,当下,他便爽快地应允下来了,“虽然我另外还有建筑工地要管,但还是村里的事情最要紧。”
今年2月,产业园一开工,蒋建良就“上岗”了。平地起高楼,事情繁多。每天,他都要忙上10来个小时,检验建筑材料、督查工程进度,每个环节都管得严之又严、细之又细。一天下来,步数常常超万步。累归累,但心里是甜的,“因为有了‘盼头’。”他说。
一晃眼,9个月过去了,打桩、施工、外立面装修、配套设施建设……杂草丛生荒地里,立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园区。远远望去,一幢造型别致的白蓝建筑,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别有韵味。
最近,随着工程进入最后收尾阶段,蒋建良的工作也更为忙碌了。消防水箱的材料要检验,外围的路面要督查……最后一班岗,他要稳稳站好。
“11月中旬,这个项目就要竣工验收了。听说等交付后,三家出版社就要入驻,到时候我们村里不仅能增加一大笔租金收入,村民们还有了更多工作岗位呢。”谈起这些,蒋建良自豪又期待。
大家搭把手 干活劲道足
胡芝红:参与志愿服务越做越开心
九月初八,重阳节前一日。
众联村家宴中心,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大厅内外,摆上了十大桌宴席,鸡鸭鱼肉各类荤素菜满满当当。当天,是村里的百叟宴,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们相聚在一起,欢度重阳。
这场宴席,出资的,是村里的乡贤们;出力的,则是村里的志愿者们。
村民胡芝红,就是志愿者之一。当天,她早早地赶到了家宴中心,套上印着众联志愿者字样的红马甲,便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洗菜、切菜、备菜……一上午,她和别的志愿者们一起,忙得马不停蹄。
这样的志愿活动,胡芝红每周都要参与几次。有时,是去村里的老年食堂帮忙,为老人们准备中饭;有时,是帮村里的老人们洗衣服剪指甲;有时,是帮忙接放学的孩子们……
胡芝红今年64岁了,以前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当上志愿者。
众联村由联合、众利、塘村、泉水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2017年,为了破解村里“合村不合心”等问题,众联成立了七彩功德社,搭建公益服务平台,鼓励村民们自愿加入,开展共建共治。
胡芝红就是首批报名的志愿者。“当时听到村里有号召,我就去了。”她说,虽然并不知道具体要做点啥事,但想着自己有空,便去帮帮忙。没想到这一帮,就帮了7年。
这些年,这支志愿者队伍,人数从首批的7人,壮大到100多人;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细分为助老队、助教队、平安队、体育队、文艺队、乡贤代表队。只要村里有活动,都有村民志愿者们的身影。清明节包清明饺子、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老年食堂志愿服务……微信群里一发通知,大家争着报名参加。有时候动作慢一点,还抢不上“名额”。
为了激励村民们更好地参与其中,众联村还把志愿服务与村里的“五和众联”积分相挂钩。每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志愿者们的村积分银行账号就会增加一分。每季度分数高的,不仅可以上墙表彰,还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因为热心,胡芝红的志愿服务分常常达到80分,在村里的排名单上名列前茅。但在她看来,积分不是最重要的,“做志愿者,能帮到别人,我自己也蛮开心;而且和大家一起做事,聊聊天说说笑,关系也更近了。”
助老服务 托起晚年幸福
马关虎:花3块钱就能吃上一顿热乎饭
众联村有一幢漂亮的三层红砖小楼,是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楼有两间小厅,是老年食堂,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这里吃中饭。
一大早,86岁的马关虎手捧着一杯茶出门遛弯了,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
“老马,你来了啊,今天气色不错啊。”广场边的古樟树下,三三两两坐着聊天的老人,见到马关虎,热情地打招呼。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彼此熟络得很。
马关虎随即也坐下,一起聊了起来。从国内外大事,到近期召开的亚运会,再到村里的各种琐事,老人们个个说得神采飞扬。
上午10点多,老年食堂里传出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新鲜的芋头切成了块,在热油中激发出香味,从敞开的窗户飘出。11点15分,食堂准时开门“迎客”了。
正聊得热乎的老人们,意犹未尽地起了身,慢悠悠走到食堂,准备吃饭。门口的黑板上,写着今日菜单:葱油芋艿、红烧大豆腐、咸鸭蛋。“大豆腐不错,我蛮喜欢吃的。”对当天的菜,马关虎挺满意。
过去,马关虎挺为吃饭发愁的,“年纪大了,嫌做饭太麻烦,以前中午啊,都是随便将就着吃一点。”但自从前些年村里办起老年食堂后,这个烦恼解决了。每到中午,他只需要走几步,就能吃上热菜热饭,不仅口味好,价格也很便宜。
“这里的菜每周都不一样的,一荤两素,一般只要3块钱。”最让马关虎感到暖心的是,食堂里还有志愿者为老人们服务,“我们只要坐着,他们会把饭菜端过来。大家吃完,可以在一起聊聊天,这样的日子过过真心好。”
这几年,众联村变化大,除了老年食堂,让马关虎舒心的事还有很多。
比如,村里的环境。“你看现在我们村漂亮吧,角角落落都很干净,原来破旧的房子都拆掉了,柏油马路铺到家门口。”
又比如,村里的医疗。“你看,我们村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吧,平时吃的高血压、糖尿病、感冒药等这里都能配,测个血糖、量个血压也很方便。”
对于现在的老年生活,马关虎很满意,“我虽然86岁了,但感觉自己才68岁,好日子长着呢。”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是否有效,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由四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000多人的众联,属于乡村中的大村,并不容易管理。在走访中,不少村民提到,曾经的他们,也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村虽合了,但人心不齐。
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大家发自肺腑的家园情怀,感受到的是一股“一呼百应”的凝聚力。当村里搞公益活动缺志愿者时,村民们立即主动报名;当村里有工程项目需要监工时,有施工经验的村民便放下手头工作,赶去帮忙……村民们真正把村当成了家,把邻居当成了家人。因为人心齐、有事干,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少。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来源于“五和众联”的推动,更源于自治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主人翁”意识、家园情怀,是众联村乡村自治的落脚点。在“五和众联”模式中,“和”字是核心。这60条细则,看似只关乎村民身边的鸡毛蒜皮,却在潜移默化中将“和善、和美、和睦、和煦、和谐”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观。同时,“法”字又贯穿其中。通过制度化管理,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落到实处,既汇聚了民力,又赢得了民心,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建设家园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