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网 - 河上网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河上网 > 创新河上 > 新型工业 > 正文内容

萧山河上:小纸张上做大文章

时间:2018-10-22 16:02:22   来源:   

  河上是“纸包装之乡”,土纸生产已有上百年历史,古时便是诸、富、萧三县市土纸集散地。山民们上山砍伐青竹,槽户们做京放、元书、四六屏纸,这在中国的纸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今,纸包装行业仍是河上的第一大产业,并占据全国纸包装业相当大的份额。

  坐标点:河上纸业

  定点原因:河上因“纸业之乡”而闻名,从解放前山村里的土纸生产到如今遍布河上大街小巷的纸厂、纸包装企业,纸业不仅是河上的传统产业,也是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更是河上人心中不了的情结。

  坐标故事:

  萧山南部山区丘陵绵延起伏、山峦叠翠之中,有大片大片的毛竹林。刚刚长成的嫩毛竹,正是生产土纸的上好原材料。有远见卓识的河上人便充分利用起本地的毛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土纸生产。一不小心,就做出了大文章。

  土纸槽户带热乡村工业

  河上是土纸原产地,今年65岁的伟民村村民朱灿乔亲眼目睹了河上纸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是一个地道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不过解放前,朱灿乔的祖辈们还都是山村里的老槽户(做土纸的人家)。

  “解放前,山里有很多槽厂、壁笼,长年累月地生产京放、元书、四六屏纸(土纸的几个种类)。勤劳的槽户们经过舂料、操纸、晒纸、清点整理、捆扎成件,一件件土纸产品便出炉了。河上人还会在土纸上盖印,既是商标,又标明了厂家名称。”

  河上作为永兴河水道航运的枢纽,邻近的楼塔镇以及诸暨和富阳的一些山村的纸质品都要集中到河上集镇上,然后用竹排运出去,销往全国各地。河上纸业的名气也一步步打响。

  山村里的土纸生产,给河上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有了本地区的基础产业,为民众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缚帘、扎晒帚等副业的发展,集聚起一定的产业链效应,构成了乡村工业的早期雏形。

  一枝独秀,“舀”出头口甜水

  建国初期,许多地区的土纸生产都因机制纸(区别于手工纸)的大量生产而萎缩,但是,河上的许多山村仍坚持四六屏纸的生产。“一千换八百,吃口活动饭。”这句流传于当时槽户口中的俗话,正体现了当时河上土纸行业的众生相。

  “别人一哄而上去搞机制纸,河上人则始终坚持手工纸,成为土纸行业的一枝独秀。”一批有经济头脑的商贾能人依然坚持着土纸生产和贸易,当时的河上供销社还成立了专门的土纸收购站,统一收购、销售。

  不盲目改技,让河上的土纸生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改革开放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正是四六屏纸的生产旺季。那些山坳里的生产大队,经济收入普遍高于仅靠农业收入的生产队。”朱灿乔说,正是这种“无工不富”的理念,使山坳里的干部群众率先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三联村桥头黄自然村敏锐地嗅到——该改技了,踩着时机对纸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用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办起了生产书写纸、包装纸、卫生纸等纸品的新型造纸厂。此后,这样的纸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河上大地。

  14把榔头敲响“胜达”晨钟

  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批有识之士成为新型产业的“弄潮儿”,促使着纸箱包装行业蓬勃兴起。其中最有实力的,当数方吾校。如今,他创始的胜达集团已在全国纸包装业里盛名远扬。

  1983年,方吾校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那一年,他筹集了2000多元资金,带着14个村民,靠14把榔头,在一块方寸之地做起了木箱包装产品加工生意。

  为了顺应市场,改做纸箱生产,方吾校碰了不少钉子。

  “当时小小的大桥乡范围内已有十家纸箱厂,乡里领导不同意再在这个小地方扩建纸箱厂。甚至有人说,做木头包装的来办纸箱厂好比‘空思想养猪娘’。”

  创业头三年,方吾校的包装厂艰难谋生,活像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但还是为国家上缴了不少税收,获得了征地10亩的许可。随着新厂房落成,生产纸箱的简易设备进厂,14把榔头终于敲响了“胜达”的晨钟。

  25年后,胜达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包装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值达50亿元。

  小纸做出了大文章,也造就了一个行业和行业辐射下的人文精神。据不完全统计,河上镇现已拥有资产在 500万元以上的纸箱包装企业19家,这些大型企业正带领整个行业,弘扬着河上灿烂的纸文化。

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