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好人 身边楷模丨杨静: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智慧的“爱”
更新时间:2023-03-28 13:38:31 内容来源: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常情,爱别人的孩子很伟大。”而在杨静看来,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这便是教书人的“工匠精神”。
爱得有智慧,目光看向孩子们的未来,看向国家的未来,引导他们爱国,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
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
她给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只有文化认同,才能产生自豪感,才会有为之努力奋斗的内驱力。
“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权利。”2020届邵同学刚进校时,他常一个人待着,考试也只能写自己的名字。如何让他获得存在感成为杨静老师思考的问题。她从同学中了解到邵同学很会钓鱼,于是专门开设了“我教你XX”系列的班会课。第一堂课就是邵同学教大家钓鱼。大家第一次听到邵同学说这么多话,第一次看见他这么生动的表情,邵同学也第一次收获了那么多来自他人的掌声。后来的日子里,邵同学渐渐融进班级,成为班级劳动最积极的一个,其他孩子也从中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关爱弱势同学。
就是这样,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行为,老师自己就是榜样,言传身教,引领孩子成长。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指每个孩子都能在引导、欣赏、鼓励下成长。
一本本家校联系本上的留言,一本本练习本上的订正提示,一个个实心球投掷动作的纠正,一次次午餐不挑食的提醒,一次次寒暑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她把耐心和爱变成涓涓细流,日复一日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是她的工作准则。赵同学刚进校的时候年级排名200多位,非常不自信。在他妈妈的朋友圈里,杨静老师看到了赵同学跳街舞的照片,于是鼓励他参加校园舞蹈大赛,一举夺魁之后,赵同学找到了自信,还收获了好朋友。他与伙伴一起努力学习,互相鼓励,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萧山三中。
在老师的影响下,班上的孩子,互帮互助,共同前进。
教育就是舒张“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
拥有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是人非常重要的能力。爱自己、爱生活,这样的人内心是温暖、明亮的,这样的人才有去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引导和建立学生的终极价值体系,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她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航向。
作者: 编辑:童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