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红色故里,秀丽佛山

更新时间:2020-09-27 16:47:51    内容来源:   

  红色故里,秀丽佛山

  佛山村是萧山区革命老区村,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革命烈士钟阿马和近代名人钟伯庸的故乡。境内有杭州市文保点东吴桥,萧山区文保点太平桥、新洞桥以及古井古宅等历史遗存,还有乌龟石、擂鼓山、白马岭等景点。

  近年来,佛山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导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洪村市饮

  佛山村历史悠久,当时的洪村埠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大集市,当铺、钱庄、米行、酒行一应俱全。洪村靠近码头,更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长潭十景之一《洪村市饮》展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

  古韵传承

  东吴桥是杭州市文物保护点,坐落在村庄中部,跨佛山溪,为单孔石拱桥,建于清代,桥长6.5米,宽1.8米,矢高2.2米。因位于吴家墙门东面,故名东吴桥,是旧时佛山通往义桥杭州的必经之路,古桥藤葛满身,成为淙淙佛山溪上一个古老的音符。

  村内古白云庵,太庵、太平桥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

  土地全域整治

  2018年,作为全区全域土地整治试点,佛山对村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实施建设用地复耕、低丘缓坡生态修复、旱改水等土地整治项目。到目前,全域整治已为村庄新增耕地50余亩,新增建设用地28亩,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100余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

  2019年,作为区第二批美丽乡村提升村,佛山以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按照空间重构、山河重整、乡村重生的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将村庄历史、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等有机融合,实现“村景融合”。在上级补助1500万元的基础上,村级也配套650万元,全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了保留村庄的美景和乡愁,特聘请中国美院设计团队,因地制宜串联起村庄自然山水、红色人文等资源,打造“一村一品”景区村庄,让佛山的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一方休闲旅游热土。

  项目建设

  全域整治给了佛山村巨大的发展红利,更坚定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面对美丽乡村建设,佛山村果断拉高标杆、自加压力,加速了从“富起来”到“美起来”进程。村口景观改造工程,自来水一户一表、天然气入户、弱电上改下等基础设施工程,佛山公社、爱国英雄事迹陈列馆、佛山溪综合改造工程,国家级登山游步道、区级骨干林道入口景观工程,道路硬化综合性工程等全面竣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佛山公社

  佛山公社设有农贸市场、餐厅等,同时也可举办集市、公共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增加了村级房屋租赁收入。

  爱国英雄事迹陈列馆

  佛山村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村庄,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以钟伯庸、钟阿马为代表的一大批勇敢与富有斗志的革命战士。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佛山村深入挖掘,规划建设面积约2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红色纪念馆,全面展示了佛山人民英勇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努力打造成全区红色旅游的示范点和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溪石浅滩

  佛山村围绕“一村一品”的规划目标,通过对溪流进行综合改造,把一个山竹环抱,水系环绕的“溪石浅滩”展示了出来,同时结合现有杭派民居和村文化礼堂等串联成一次“竹溪行旅”。

  美丽庭院

  在美丽庭院建设中,佛山村分区块打造了5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设置了小品、绿化等景观,提升了庭院环境。晒美照、送盆栽,用互比互看的形式带动庭院洁化、序化、亮化。请专业设计公司现场设计施工,增加亮点,提升示范带档次。

  公共设施提升

  佛山村新增洗衣房、生态公厕、停车场、广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村庄配套服务,提升村庄道路,改善人居环境,使整个村庄的配套设施逐渐走向完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场所氛围。

  乡村治理

  “映山红计划”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并衍生出新的理念和架构。目前“工分宝”已覆盖了佛山村370户农户,1292位村民,其中党员户全覆盖。今年8月上线至今,村民累计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各类镇村活动150次,累计节约社工、保洁等费用2万余元,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日俱增。

  产业植入

  佛山村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引入总投资超2000万元的云石峡谷漂流、云上秋千等项目,采用村集体土地入股、收益分成、村民优先用工等合作形式,实现村集体、村民和投资方三方收益共享。

  文化礼堂

  佛山村文化礼堂始建于2016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包括春泥计划室、文化长廊,舞台等,目前是杭州市四星级文化礼堂。在建设过程中佛山村遵循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的原则,根据当时的建设标准,一场两堂三室四网五廊一应俱全,打造了一个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彰显了本村文化特色,并进一步擦亮了“红色故里,秀丽佛山”的村文化品牌,从而更广泛地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凝聚村庄的精气神。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