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文化寻迹 | 从市心桥到市心路 萧山剧院让市民收获幸福感
时间:2024-10-31 09:25:35 来源:萧山日报
编者按: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印记,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辉煌历程中,萧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留下了诸多文化烙印。
萧山剧院作为文化的载体,一直承载着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使命。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演出的场所,也是市民精神生活心灵的栖息地。这座精神的堡垒,是提升艺术修养的文化殿堂,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于无形中滋养这座城市。
根据“寻找萧山人心中的文化地标”征集活动的读者推荐,这次推出萧山《75周年·文化寻迹》专栏第六期,一起了解萧山剧院的前世今生。
60年代的萧山人民剧院
年代事件:
1955年,位于城厢街道文化路西段的老剧院,从萧山人民剧场改为国营萧山剧院。1956年改为地方国营,1964年扩建观众厅。1989年,因为扩建和大量的演出,被省演出管理站评为先进单位。
2002年,位于萧山市心中路918号的萧山剧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剧院以各类文艺演出、大型会议、大型展览等为主。剧院正面的大型文化广场面积达3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群众集会、文艺演出等活动。
萧山人民剧院
市民向往的“昆腔越韵”
口述人:陶山 老剧院退休职工
萧山有一座桥,是非常有名的。
这座有名的跨城河的石拱桥,叫真济桥,又名都亭桥,据说始建于南宋,于道光年间重修,至今完好无损。
这两个桥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其实,它就是市心桥。从市心桥向东北方向,沿市心桥下街(现文化路)大约30米,老底子有座庙,庙叫火神庙,庙前有龙泉甃石为栏,取水火相济之意。中式歇山顶建筑,供奉着火神,不大,却别具特色。1949年10月,在火神庙旧址私人集资创设人民戏院合记。1952年6月改为经济自负盈亏的萧山人民剧场,并翻修观众厅。1955年,省文化局拨款才把草棚改为瓦房,并改为国营萧山剧院。次年元旦刚过,又转为地方国营,划归萧山管理了。1964年,拆建观众厅,面积1300平方米,座位1080个,高高台阶筑起的建筑气势非凡。那个年头,这样的建筑算是地标性的了。1974年,增建砖混结构三层楼演员宿舍、食堂等附属设施。随着形势的发展,1984年下半年起,增放录像等服务项目。1989年,萧山人民剧院在原有基础上投入维修费10万元,添置消防设施,调换新椅等。这一年,接待演出表演团体47个,演出128场,被省演出管理站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1990年,再一次获得此荣誉,成为萧山人民剧院的高光时刻。
有戏迷说,每当经过文化路86号的老剧院旧址时,自然而然会回忆起剧院的往事。那高高的建筑,门前高高竖立的红色的“萧山人民剧院”六个大字,那一种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文化路从西到东,有很多文化单位,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剧院、萧中、江寺、回澜初中,以及数座古桥,但最闹猛的应该是剧院了。
在20世纪50—60年代,全国上档次的戏团都曾到剧院演出,如武汉杂技团、上海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昆剧团等,各种剧种几乎都在萧山演出过。每一个剧团到来后,为招人注目,总要在剧院门口悬挂著名演员的剧照,全国有名的越剧演员大都在这里挂过他们当时演出的照片。那个时代的人,文化生活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生活在萧山城区的,花几分钱去隔壁的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看场电影已是很享受得了。生活在萧山农村的,看露天电影和露天戏曲,那是要赶来赶去穿村走巷的。所以,花费几毛钱去文化路看戏是最好的休闲,也是主要的文化生活,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大家都是很喜欢的。“走,今晚到剧院看大戏去”,竟成为那个时代的“网红词”,幸福的流行语。
萧山人最喜欢越剧和绍剧,所以萧山还成立了越剧团和绍剧团。其他如黄梅戏、沪剧、锡剧、杭剧、莲花落、滑稽,倒也喜欢。可能是越剧清悠婉丽优美动听,具江南灵秀之气的缘故;萧山原属绍兴,语言相通的缘故不抗拒绍剧。萧山女性喜欢看越剧,喜欢越剧的温婉深情,徐徐倾诉,无边落寞悄悄下,缓缓深入内心深处;男性喜欢看绍剧,喜欢绍剧的清澈高亢,壮怀激烈,直击灵魂,直抒胸臆。这种性别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剧种唱腔的差异。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提倡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浙江绍剧团在这里演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调无常》《女吊》《男吊》等,剧院空前热闹,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常态。戏曲演出都是晚上的,那个时候,剧院职工也真的很辛苦,加班是常有的事。
1991年起,戏剧市场逐渐步入寒冬期,剧院以放映录像、台球等项目弥补正常开支。其间,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以及大型的集会和活动,常安排在萧山人民剧院举行。
到了21世纪初,由于萧山人民剧院屋顶是木结构,不符合消防要求,存在严重安全事故隐患,政府决定拆除,在新区建设萧山歌剧院(暂名)。这座存在了几十年的文化地标,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政府拆除剧院后,在原址开设一个建筑面积为590平方米的服饰市场,及一个面积为350平方米,能容纳20辆车的收费停车场。萧山人民剧院从此脱胎换骨,展颜新姿。
但流淌在骨子里的幸福,宛若锦绣唐诗,缤纷宋词,永远也不会抹去。
萧山剧院
萧山人自豪的咏叹调
口述人:励民 杭州萧山剧院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如果说,萧山人民剧院是市民最向往的“昆腔越韵”,那么,于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萧山剧院,就是萧山人最自豪的咏叹调。
萧山剧院外形大气,上翘的檐端提升了整体气势,淡色系的外观和内部设置,使得大厅十分透亮。正面的大型文化广场、停车场、文化公园面积达3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万人进行集会、文艺演出活动,也解决了观众停车难题。广场上早上有市民打太极拳,白天可以看到有人打羽毛球、踢毽子、抖空竹,晚上广场上有广场舞、拉丁舞、小孩子轮滑等活动。
萧山剧院是区里重要的文化阵地,区里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如戏曲、舞剧、音乐剧、话剧、音乐会、演唱会、儿童剧等都在这里举行。剧院内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观众厅座位数达1361座,有化妆间6间。这里的演出,既有中国传统戏曲,又有现代艺术形式;既有高雅的阳春白雪,又有通俗的流行文化,各种不同的艺术种类在这里交融,碰撞出与众不同的火花,孕育出新的希望与方向。
萧山区经济发达,高端文艺需求日益旺盛,为此剧院引进了中央民族歌舞团《仓央嘉措》、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欧洲凯斯特歌舞团《皇帝的新衣》、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与钢琴音乐会、刘晓庆主演话剧《武则天》、儿童剧《白雪公主》、经典儿童剧《猪猪侠》、荣获文化部最高奖“文华奖”表现反腐倡廉的话剧《叩问》、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剧目《麻醉师》等国内外顶级优秀剧目;萧山绍剧艺术中心推出新编绍剧《杨时与湘湖》,大型红色革命历史绍剧《秋之白华》《火种》也在这里首演,集经典传承与现代演绎于一体的越剧盛宴《越剧好声音》在这里巅峰对决。
这些年,为了扶持群艺文化,萧山剧院创办了“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萧山剧院文创中心”,举办了元宵戏剧周、少儿跨年晚会、老年春晚、爸妈达人秀等活动,满足市民多样的文化需求。“亲子剧场”每月至少引进1—2部儿童剧,一些同等级的剧目,市民甚至可以以低于杭州主城区售价50%的票价购入。
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进剧院,我们把文化资源植入旅游项目中,打造文化IP,引领时尚文化消费的潮流,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萧山一些民间越剧团、曲艺团等也会在这里公益演出。同时,我们还将开展艺术讲座和文化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内外各种高档演出和文化活动。
不管是老剧院,还是新剧院,都有一代人的共同回忆。从市心桥到市心路,这与时俱进的建设背后,承载着演绎创作者不变的艺术初心。硬件设施的完善,让市民有了更好的文化休闲体验,多元的舞台空间,体现出对艺术不同形式的包容。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剧场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以2019年为例,我们共承接各类演出活动271场,包括营业性演出40场、公益性演出19场、政府会务50天、其他活动162场。萧山剧院的运营管理模式,受到文旅部、省文旅厅的大力肯定和推广,曾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100个成功案例之一。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聂鲁达的名句与萧山剧院的变化很是契合。当年的繁华,已在区域新中心展翼飞翔。一座城市,一个剧场,一份品质,正应了那句话:“生活在一座有剧院的城市,我们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