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学家江淹
时间:2018-06-21 10:13:03 来源:
江淹、字文通(444—505)。南朝文学家,萧山江寺和梦笔桥的建造者。祖籍济阳兰考,(今河南兰考)祖父南朝宋时任县令。父江康之南沙县令。江淹自幼聪颖,6岁能诗,少志以汉时司马相如为榜样,勤学上进。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以养母,孝闻乡里,且留情文章。
由于江淹青年时代才华出众,消息传到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处,刘很是欣赏江淹才华,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随即,刘景素提拔江 淹做了南兖州的一名官员。不久,南徐州开科考试,江淹高中第一名,从此,江才子名冠江南。
(齐)高帝萧道成拥兵自重,灭宋后自立号齐,聘请江淹做史官,专职编写历史。一次,襄阳古墓中发掘出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 简上刻着文字谁也认不出来,传请江淹,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系周宣王时候的事情记录。如此,江淹的名气便越来越大。
时有荆州刺史沈攸之兴兵作乱,高帝萧道成举棋不定,遂问计江淹,江淹时任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关政局稳定、和平统一,江淹充分发挥了他的饱学才华侃侃而谈“公雄武有奇略一胜,宽容而仁慈二胜,贤能毕力三胜,众望所归四胜,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叛军志锐而器小一败,有威而无恩二败,士卒体解三败,晋升不怀四败,同恶相济五败,虽有豺狼十万终为我败”。后战争胜利果如江淹所言,大有先见之明,江淹的名声大振。
后官进中书省。(齐)建元二年(480)升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庐州内史,尚书左丞,国子监博士。少帝萧昭业即位,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复任宣城太守,秘书监等职。(梁)武帝萧衍代齐自立后,官至紫金光禄大夫,赐封醴陵伯。
江文通才冠江南,名振朝野,自然官运亨通。但年幼时虽有壮志,文章却也平平,常有举笔难书下文。某日夜间,梦见一白胡子老者赠送他五彩神笔一支,醒来果有神笔一支在床头,据史料记载此老者是郭璞,他是晋代能知过去未来事的预言家,与后来唐代袁天罡,明代刘伯温一类的人物。说也奇怪,江淹自得神笔后文思大进,仿如满腹经论,才华横溢,题词作诗信口吟咏,撰写文章洋洋洒洒,故有江淹江才子“梦笔生花”的故事,时称“南朝文豪”。某日复又梦见老者收回神笔,当然江淹年事已高,此后,江淹文才大不如前,诗文平平,这“江郎才尽”的传说也流传于萧然。
江淹是南朝文豪,且有传奇色彩,思想一世富贵和才华与梦笔有缘,遂决定建造梦笔桥一座,以志传世奇事。萧山梦笔桥建于南朝、横跨萧山城河贯穿南北,为石质拱形单空桥,以平整条石并列砌筑。桥高3.5米,宽2.5米,长14.5米,桥面平直,两端各有石踏蹬六级,桥的两边均有石护栏。桥上清风拂垂柳,桥下清波向东流,江公为我们留下如此文采风雅的梦笔桥。难怪宋代大诗人(萧山华氏的始祖)华镇情不自禁诗题《梦笔桥》“绿波照日晴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向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的诗句更显其“梦笔”风雅的文韵。
江寺在梦笔桥北,原系南朝文学家紫金光禄大夫的府第,其子江 昭元赠宅为寺,高明之举、得以保留,现已是千年古刹。唐会昌时废。大中二年(848)重建。初名昭元寺,北宋祥符时改名“昭庆寺”,治平三年称名“觉苑寺”。北宋熙宁元年(1068)沈睿达书寺额“觉苑寺”,撰大悲阁记;画家胡舜臣画山水于后壁;寺额、阁文、壁画,时称江寺“三绝”,名贯当时。后毁。至宋朝书法家张即之以该寺乃江公舍宅为寺所建,特题“江寺”两字于山门上,遂称江寺,沿称至今。千百年来寺院几毁几建,曾先后建大悲阁,大雄殿、观音殿、天王殿、山门、斋房、僧房等。宋熙宁元年高三丈六尺千眼千手观音落成香火鼎盛空前。明嘉靖年间方丈怀璁主持,重建大雄宝殿,为屋十楹。广六丈四尺,高三丈三尺。如今保留的江寺山门、正殿、大殿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时建。解放后至文革期做过大会堂。今江寺重修一新,复名江寺,又名萧山民俗文化园,正在为萧山的文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可惜后面江寺公园内,一无梦笔文蕴,二无南朝史迹,形成名不对景、叹为观止的公园,实在是憾事,也显现了萧山文化不够重视的一面。
江淹在文学著作上有《自序传》称凡10卷,《隋书•经籍志》著录9卷,另有《后集》10卷。今存《江文通集》已非《隋志》原本。另有乾隆年间刊本《醴陵集》。注本有明代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等书籍。南朝大文豪江文通为祖国和萧山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江寺和梦笔桥的文化遗产犹为珍贵,我们应十分珍重它,利用古代的优秀文化衬托现代的文明生活,更显江寺的优美,江寺为我们的地方文化和休闲生活发挥它更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