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干网

您的位置:北干网 > 媒体看北干 > 文章内容

来如泉:工人路社区的这位大伯不简单

时间:2019-12-20   来源:


曾为我国第一枚导弹试验护航 荣立三等功

  几天前,工人路社区的社工小郭告诉记者,社区里有一位为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护航、立下三等功勋的老人。由于老人比较低调,社区做了好几天的思想工作,他才答应接受采访。昨日上午,在杭二棉小区的一间普通住房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来如泉大伯。大伯今年73岁,讲话沉稳,目光坚毅,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有经历的人。

  组建新型舰艇,积极排除故障

  据来大伯回忆,他于1965年12月应征入伍。入伍后,来如泉先被调入东海舰队防险救生大队当潜水员,后调入机电分队当副分队长。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从1972年到1979年,我国进行了多次短射程低弹道和高弹道飞行试验,最后终于在1979年1月获得成功。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为保障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央早早地开始组建由18艘舰艇组成的“580海上编队”。

  1978年,来如泉调入“海上编队”某舰为副机电长,前往上海中华造船厂组建新型舰艇。8月,舰艇下水试航,来如泉发现舰艇存在不少问题,以书面形式向上级作了详细汇报。9月,钱学森来上海调研新型舰艇组建情况,他亲自下舰艇与相关技术人员交谈,国防科委指定由来如泉整理存在的问题并向钱学森汇报。经过多次改进,舰艇于1979年10月再次试航,之前存在的问题均被排除。1980年1月,海上编队18艘舰艇前往南沙群岛进行海况适应训练,之后正式交给海军服役。

  为导弹试验护航,立下三等功

  1980年5月1日,“海上编队”在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中将率领下,前往西太平洋进行导弹试验护航。来如泉清晰地记得,5月12日,当主编队航行到澳大利亚西太平洋时,他所在的舰艇突发故障,主机冷却水泵水管出现破损,大量海水涌入机舱。当时正值来如泉接班,他立即向主机值班长汇报,随后按指令停下主机,关闭冷却水泵阀门,改用备用冷却水泵,10分钟后他再次启动主机,以确保舰艇不掉队。与此同时,来如泉带人对主机冷却水泵进行抢修,在连续工作12个小时后,终于将主机冷却水泵修复。昼夜航行18天后,于5月16日晚8点左右,海上编队顺利到达目的地,在海深4000多米的太平洋上漂浮。

  5月18日,上级传来命令:当天下午3点,导弹将在西昌发射站准时发射。中午12点,海上编队接到指示,说水面上有澳大利亚驱逐舰“11号”驶近,指挥部下达一级战备指令,阻拦其航向,并予严重警告,周旋了近两小时后澳舰终于离开。下午3点35分,来如泉看到空中一道亮光飞来,导弹头落在测试回收中心3海里区域,海面激起30多米水柱。接着,弹头数据仓浮出海面,此时海救舰直升机载着潜水员立即起飞,迅速将数据仓捞回。

  当天下午5点,海上编队所有舰艇胜利返航,并于6月5日返回上海吴淞港。6月10日,上海海军礼堂举行庆功会,军委首长和海军司令员到场祝贺。在此次导弹试验护航任务中,来如泉因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奖章。

  辉煌过后,回归平淡生活

  辉煌过去后,来大伯重新回到部队服役。1982年,他向部队提出复员转业要求,后进入杭二棉保卫科工作。随着杭二棉的变迁,来大伯也经历了下岗、重新谋生等各种艰辛。

  如今,来大伯和老伴一起平淡地生活着。对于过去的功勋,他很少向外人提起,小区里谁也不知道他们身边的老头儿,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家里,他烧菜做饭,陪老伴一起搞卫生。邻居家的水龙头、马桶、插头等坏了,喊他一声,他都会热心地上门帮忙维修。这些活儿,在他手里都是“小菜一碟”。老伴说,有一次,他们坐朋友的车外出,路上车子抛锚了。来大伯下车一看,就指出了故障所在,专业程度让人家惊叹不已。(文/摄 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沈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