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人物 | 诗篇传艺苑的陶元藻

2020年9月14日 10:33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陶元藻(1716-1801),字龙溪,号篁村,原籍会稽,高祖时迁居萧山横河,至陶元藻已传五代。乾隆朝贡生,九试乡试不第。历游燕赵齐鲁、扬淮瓯闽,诗文俱负盛名。游京师,题诗旅壁,袁枚见而称赏,为撰《篁村题壁记》。曾为扬州两淮转运使卢见曾幕僚。卢于扬州红桥召集名士,到者70余人分韵赋诗,陶氏顷刻成十章,与会文人莫不叹赏,时有“会稽才子”之誉。后返归故里,复于杭州西湖建泊鸥庄,以撰述自娱,历30余年,著有《全浙诗话》54卷、《凫亭诗话》4卷、《越谚遗编考》5卷、《泊鸥庄文集》12集、《越画见闻》3卷。另编有《会稽陶氏族谱》《延平府志》等地方志书多部,为清代乾隆朝“浙东三名士”之一。

  出身望族传文脉

  陶元藻系晋代陶渊明之后,明代万历年间,后裔陶望龄出任国子监祭酒,为会稽望族。但至明末清初,家道中落,陶元藻高祖叔咸公于清顺治五年,避难而迁徙到萧山县城横河(今称里横河)。祖父陶文彬,7岁授经,弱冠补山阴弟子员,但科试屡次落榜。后受长洲韩慕庐先生推荐,为人撰写《雪园集序》,毛奇龄看后大惊说:“吾不意今日再见庐陵也”,于是,名声大振。后任彭水令,实行宽仁的盐政,为民称道。任福建漳州司马,因练达释疑,两次掌惠安、漳浦官印,殚心民事。雍正七年因病回萧山故里,专注于书史园林20余载,著述甚丰。陶元藻父亲陶士铭,为陶文彬长子,文有颖思,精于书法,15岁书《彭阳公署碑》名扬蜀地,晚年书法尤精。陶士铭三次科举失败,不得不放弃举业,历游闽、吴诸地。直至乾隆九年入常州幕,居杭州。父母去世时,他因事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深感天道不仁。乾隆十一年四月患喉疾去世,留下若干诗文稿,因家道中落未能付梓。

  陶元藻有一兄长,名陶章焕,年少多病。后因久病成医。亦精于书,往往醉酒而大笑,四座为之惊叹,但他为人和善,好节俭,只在祭祀时才吃肉食。他一生游览多地,也留下一些诗文,亦因家境贫困,无力付梓。

  陶元藻有二子一女,长子陶廷珍,次子陶廷淑和小女陶廷琚。两个儿子都有出息,都曾任职一方。受父亲影响,兄弟俩对陶元藻非常孝顺,尤其是长子,陶元藻后居西湖泊鸥庄,他总会安排时间每年陪侍父亲数月至半年。凡父亲日用匮乏,他马上会准备好物资,不管自己有多困难。祖母去世前夕,他任职于景山教习,离家三千里,得讯后日夜兼程回家,祖母见了又惊又喜,三天后去世。有人欠他三百金,但一直到病亡都未归还,留下了贫苦的妻儿,他便将欠条烧了,从此不提此事。陶元藻为有这两个儿子而深感欣慰,只可惜小女陶廷琚15岁患天花夭折。陶元藻对此十分悲痛,曾言“吾于汝之死,痛而悔,悔而复痛。”痛恨自己寻医不当导致女儿不治而亡。

  陶家虽不富裕,但世代读书求仕,多有著书立说,对陶元藻影响很大,陶元藻继承了祖上传承的书香文脉,并发扬光大。

  陶元藻已是萧山陶氏第五代,当属萧山人,但不忘祖籍仍称籍贯为会稽。年轻时因家无积蓄,而横河畔之旧居急需修缮,只能面西南建平屋三间,屋后两旁各建厢房两间,正厅悬挂“蘅河草堂”匾额。其时其地极为清静,东有北干山,西北为城墙,打开正门便见西山。因他到过南岳衡山,难忘那里的“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权将西山作衡山,足见他心胸开阔。

  陶元藻博览群书,谈吐渊博,诗文外兼工书画。苦读四书五经,然而九应乡试不第,曾受聘至广东、福建等地纂修地方志书。居家时畅游萧然山水,每有感触流露笔端。游湘湖压乌山,题诗云:“禅扉两版带残晖,夹岸岚光冷翠围。望到白苹洲外路,卖鱼船载一僧回。”题写的可能是压乌山之湘云寺,但不见寺,而“夹岸岚光”“白苹洲外”两句已写尽了压乌山之美景。题西山北麓隆兴寺:“林壑无人爱,烟霞此地生。竹分新故绿,泉注浅深情。茶话兼凉雨,钟声入暮城。谁从幢刹界,重问澹园名。”诗句既写出了隆兴寺的幽静,更表露出怀才不遇,超然物外的自我安慰之情。题江寺,似乎是别有一番情趣:“江总才华叹寂寥,台城肠断纸鸢飘。一铃常响浮图顶,犹似声声语六朝。”既写尽了江寺的景色及历史的久远,也流露出自己对前程的渺茫和自我期待的向往。

  良乡壁诗传佳话

  陶元藻恪守“家有高堂不远游”之古训,祖父、父亲去世后,始入京城,是年他33岁,并经好友来映谷的推荐讲学京师,颇受京城人士赞誉。至36岁返里,经良乡(北京房山)以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在旅舍题写了一首壁诗:“满地榆钱莫疗饥,垂杨难系转蓬身。离怀未饮常如醉,客邸无花不算春。欲语性情思骨肉,偶谈山水悔风尘。谋生销尽轮蹄铁,输于成都卖卜人。”落款“篁村”。正好是年杭州士子袁枚赴陕西任知县,途经良乡,见到了这首题壁诗,深受感触,便在该诗旁和了一首,其末句“好迭花笺抄稿去,天涯沿路访斯人。”企盼日后能幸会作者。13年后,袁枚会见了当年良乡知县劳宗发,说起当年在旅店中见到壁诗之事,作为知县的劳宗发当然知道。说当时店家为接待钦差,正想将它涂白,是他觉得这两首诗甚佳,抄示于在良乡的江南总督方观承,方观承亦颇欣赏,便令店家留着。一晃又过了7年,直到乾隆三十七年,一个偶然的机遇,袁枚在布政使梁国治署中会见了陶元藻,方知篁村是其号,此时陶元藻已56岁,而当年看到并着意保留壁诗的劳、方两人均已谢世,感慨良多。袁枚后与陶元藻结为好友,袁枚又作诗,又填词地叙述了这一段戏剧性的经历。陶元藻也曾题诗记之。

  在此前的乾隆二十二年,陶元藻得一信息,说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要找位清客(即幕友),他出于改善家庭经济,及想见见官场上的“风雅”,结识更多的文友而前往。卢见曾见他风度翩翩,谈吐清雅,更难得的是地地道道的绍兴文人,便不客气地请他做了自己的“绍兴师爷”。卢见曾为提升自己的影响,在此年举办了一次颇具规模的“红桥修禊”,邀集了厉鹗、沈大成、郑燮等70余名饱学之士,步韵唱和。陶元藻作为“师爷”与会,对此也极感兴趣,便在这次雅聚中“顷刻成十章”,而众人“莫不倾倒”,不仅给足了卢见曾的面子,也为自己赢得了“会稽才子”之誉。由此,他在卢见曾处滞留了多年,后又游历大江南北,直至年近花甲才回归萧山故里。邑中好学之士纷纷前来拜望,问字质疑,求诗文者更是应接不暇,门庭若市,陶元藻深感喧闹与烦躁,萌发了在西湖畔择清静之地安度晚年之思,但因手头拮据延宕了3年。乾隆四十年,陶元藻60岁,因次子添丁,老妻携孙在侧,居家逼仄等原因,这才下了决心,集自己多年积蓄,又向袁枚等老友借贷,托人在里西湖葛岭下购得汪氏旧居数椽,避喧娱老,并以“感人之于世犹如鸥鸟之在水”之意,取名泊鸥庄。住屋并不十分宽敞,好在外面有一泓小池,便令工匠在旁筑一亭子,取名凫亭,并在池边亭旁种花栽草。屋后是葛岭,竹林葱郁,形若方外,足以颐养天年。陶元藻对此非常满意。

  61岁时陶元藻正式入住泊鸥庄,袁枚凡回杭州便与陶元藻在泊鸥庄论诗、品诗、作画。在杭著名人士除袁枚外,还有毕沅、杭世骏、黄任、梁同书、邵晋涵以及汪辉祖等名士也是座上宾,陶元藻实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愿景。风流才子、老友袁枚还提议他纳一小妾以便“红袖添香”,两个儿子也担心父亲的孤寂,袁枚的提议正合家人的意愿,陶元藻采纳了。

  乾隆五十年,陶元藻70岁,儿子从任职之地寄题十二屏幅贺寿;次年题辞答谢,以抒发儿子廷珍次年满50岁之事感怀。又与二子廷淑、孙子轩等小辈同游杭州,得以在著述之余享天伦之乐。这是陶元藻一生中最为惬意之期。

  其间他还做了几件公益:一是乾隆四十七年开始纂修族谱,越四年而竣。二是在乾隆五十二年,提议为桑梓萧山重修梦笔书院,并为书院作碑记以记言。

  著作等身留艺苑

  纵观陶元藻一生,早年走的是读书应试求取功名的文人之路,但当9次乡试未得中后,他便毅然放弃举业,始游大江南北,并在旅途中写下了大量诗文。而后埋首著述,自50岁至去世的30余年间,留下了30余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传世之作。《全浙诗话》《凫亭诗话》《泊鸥山房集》《越谚遗编考》《越画见闻》《香影词》等等,按当年的卷本计,说他著作等身也不为过。

  《全浙诗话》(简称《诗话》)是他的主要著作,积17年之功而成,共54卷。《诗话》在体例上以人立目,名下作小传,继而采集有关各家对该诗人诗作的评价或一条或十数条;每朝代后又附闺秀、方外、杂录各卷,体例上较同时代或以往诗话更趋完备。《诗话》采用的资料除诸史外,还涵盖了如《槁李诗系》《金华诗集》《甬上耆旧诗》等浙江地方诗歌总集,和《三台诗话》《静志居诗话》《随园诗话》等省内外诸多诗话著作,又旁及山经、地志,查阅了志书80余种。其他尚有著名学者的评介,以及自己添加的按语等,又对历代诗人的行状,两浙历史、地理、风俗、掌故等多有辨析与考订。难能可贵的是采录了浙地闺秀诗人154人,其中明代以前33人,明代40人,清代至乾隆朝81人,呈现了古代两浙女诗人的创作情况,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全浙诗话》还引发了自清嘉庆年后,浙地诗话佳作的不断涌现。

  《全浙诗话》自第一卷周秦汉六朝,至三十九卷的明朝,及以下各卷的清代,共收录已故浙籍诗人1900余人,采辑典籍700余种,收录与原诗作者的相关记载非常详尽,为地域诗话汇编中篇幅最巨。如罗隐诗话采录历代典籍55种,贯休诗话采录24种,陆游诗话采录35种,堪称搜罗宏富。陶元藻以一介诸生,花费十七年之力,不能不令人敬佩其持志之坚,用心之恒。刊行之后甚为当世所重,传抄本无以统计。当时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邵晋涵也为此书作序说:“……其有功于艺苑者甚巨。”

  陶元藻另著有《凫亭诗话》二卷,为家刻本。此书应该是《全浙诗话》的心得之余,上卷是读前人诗的札记,下卷则为本朝士子之诗评。陶元藻论诗主性情。但他自己的诗作趣味明显倾向于王渔洋(清初著名学者、刑部尚书)一派,重韵致,主丰神,论诗艺则言简意赅,不蹈陈说。

  陶元藻的其他诗文大多为文人即兴之作或读书札记之类,但也反映出他学识的多面性。如《越谚遗编》讲的是风俗,《越画见闻》辑录魏晋到清代越地画家小传,多采旧籍,兼收当代画家,是部完备的地方性画史。陶元藻本人也能画,画风清丽,属典型的文人画,可惜画得不多,流传下来的更是寥寥。

  诗、词虽可说是同宗,但词比律诗、绝句更受词调的约束。陶元藻诗、词均属高手,但毕竟填词更须推敲,故仅留下《香影词》四卷刊行于世。这些词大多作于晚年,阅历已深,对社会、人生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慨,是发自内心地对过往得失的反思和吟唱。如《采桑子·桐庐舟中》,通过行舟江上,泊舟江边的描写,写尽了“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是非荣辱,利害得失都已化作云烟消散了。充分反映了他对立于纷纷攘攘的社会现实的感悟,和“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的志向。

  他还编有一部颇有影响的《唐诗向荣集》,编此书的目的是应对朝廷对科举考试的改革,康熙到乾隆朝,科举考试减少了八股时文,增添了五言八律诗的内容,陶元藻特地从唐诗中辑录有价值的应试诗,供应试学子参考。由于它具有实用价值,家刻刊行数量也较其他著述为多。此书也为后人研究科举考试和应试诗的特色,留下借鉴之作。

  陶元藻的才识远远超过了他作为“诸生”的水准,称得上是清代乃至古代萧山知识精英中的佼佼者。

作者:文/ 淼水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