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模型助力 让“老赖”企业赖不了
企业无故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原本应当被联合失信惩戒,影响信用评分,但现实中,这样的“老赖”企业却能合法地规避惩戒措施,这其中有什么猫腻?
区检察院围绕欠薪企业规避失信惩戒的问题展开调查,并成功搭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前不久,该模型入选浙江省检察机关第十批数字监督办案指引。
“没有线索”也是线索
2023年12月,杭州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护薪惠民”专项监督行动,并将前期掌握的部分企业欠薪线索下发至各基层院调查核实。而在核查其中的“涉企欠薪类非诉执行案件”线索时,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敏锐地发现了异常,“为什么另外地区都有线索,我们却没有线索?”
涉企欠薪类非诉执行案件,就是企业欠薪被行政处罚后仍未主动履行相关义务,后行政机关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围绕该异常情况,区检察院立即展开调查。
“生活中,劳动者大多会选择通过向法院起诉的形式来要回欠款,相应地,去行政机关投诉的就少了。”承办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行政职能部门未能掌握法院判决涉企欠薪案件的数据,也就无法对欠薪企业作出失信惩戒。
承办检察官举例,我区一家民营企业因欠薪9万余元被劳动者起诉,从起诉到判决再到欠款被法院强制执行,耗时2年多,劳动者身心俱疲,司法机关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但企业在信用评级平台上未受到任何影响,甚至显示为守信激励企业。也就是说,除了支付欠薪外,类似企业几乎未伤“皮毛”。
让失信欠薪企业“无所遁形”
为了彻底打通法院和行政机关的信息壁垒,区检察院调取了辖区内劳动争议类案件裁判文书和执行案卷,以及企业经营信息、纳税信息等相关数据,搭建了“欠薪企业规避失信惩戒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分析,结合调查结果,明确了逃脱失信惩戒的“老赖”企业名单范围,督促行政职能部门联动开展核查,并将该部分企业及时纳入信用评级、惩戒评价体系。
截至目前,区检察院已排查出存在无故拖欠劳动报酬、未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却未受到行政部门惩处情形的案涉企业55家,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职能部门依法处理。目前,已有10家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单。后续,相关部门将结合企业的劳动保障书面审查情况,进一步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