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财经网 >  萧山财经新闻 > 

“北斗七星”领航 赋能萧山制造企业“借智出圈”

[ 萧山财经新闻 ]    
2024
05-23
14:03

钱塘江南岸,湘湖之畔,“中国视谷”窗口园区产业地标初露锋芒。

这片13平方公里的先行区块上,齐聚了国内外高新企业,并以北大信研院、浙大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等为代表的“北斗七星”科创平台为依托,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顶尖的成果产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萧山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这背后,是“北斗七星”科研联盟已成为助推萧山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目前我区各科创平台已与区内外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120余个。

用活产业“智囊团”

选址湘湖,并以此命名的湘湖实验室,自2022年成立以来好消息不断: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需求,支撑生物技术、生物种业、农业投入品生产等领域企业9家;与传化共建生物种业联合创新中心,彩色油菜的试验和油蔬两用油菜的示范推广已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落地等。

作为我省布局建设的唯一一家农业领域省级实验室,湘湖实验室已汇聚了150余名高水平科研人员,组建了18个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科研团队。他们走进萧山的农业企业,踏入田间地头,围绕生物育种和生态高效农业展开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与企业的碰撞,如今正释放出“1加1大于2”的协同效应。前期,在杭州之江有机硅与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组建的联合实验室里,又有新成果产出:通过新物质创制技术,首次实现了编织聚合物在环氧树脂中的运用。这项成果将在胶粘剂开发过程中实现产业化,未来还有望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封装等领域。

“把科研实践带到车间,可以帮我们解决生产线中‘卡脖子’的问题。一家企业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我们迫切需要借助这些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去实现更好发展。”之江有机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近年来与高能级创新平台合作,企业在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样的想法,如今正成为萧山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家的共识。与科研平台成立联合实验室,也成为风靡萧山企业圈的“新潮流”。

今年以来,北大信研院与知衣科技共建“基于大模型的服装设计自动生成平台联合实验室”,与闽通数智安全顾问共建“工程建设数智化联合实验室”;西电杭研院与大华智慧物联共建“智能决策联合实验室”,与龙兴航空共建“先进航空电子联合创新中心”。

“近年来,‘联合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逐步显现,‘北斗七星’联合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科研攻关项目60余项,撬动项目研发经费总计超10亿元。其中,不乏与大胜达包装、杰牌传动、杭萧钢构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的省级‘未来工厂’,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发展。”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产以才兴,才以城长。随着科研平台和产业的集聚、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萧创新创业。

在西电杭研院里,有不少从国外学成归国创业的80后和90后青年教授,石理平就是其中之一。“我学的是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从德国汉诺威大学博士后毕业后,选择来到西电杭研院。学校为我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了场地、政策等一系列服务保障。”

石理平目前是西电杭研院先进视觉研究所教授团队的成员之一,他所带领的15人团队以基于飞秒激光的先进制造为主要研究方向。“我对制造业深怀感情,一直以来,我们团队始终坚持以拥抱民营企业、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为研发目标,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中。”石理平说,萧山是民营企业大区,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氛围,而他的团队也与奥创光子成功达成合作协议,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北斗七星’里面,我们主打的特色,还是人才培养。目前已引进培育硕博研究生2000余人,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校企联合授课,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学研生态圈,让这批高学历人才留在萧山就业,全面服务萧山产业的发展。”西电杭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联合实验室只是科技创新的“点上出彩”,那么源起于“北斗七星”的一大批突破性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端,实现了产学研转化的“全面开花”。一大批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产业基金等“众星拱月”,聚力提升“北斗七星”的“芯能力”和超前孵化力。

据统计,“北斗七星”在萧已孵化企业200多家,且全部集中于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微纳核芯”“函子科技”“优链时代”“宇链科技”等孵化企业共计融资25亿元,产值超8亿元。借助“北斗七星”平台优势,萧山传统制造业逐渐转向数字化,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成为萧山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硬核的“向新力”。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黄婷 通讯员 萧科  

编辑:范雨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