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奇迹!心脏停跳2个小时,救回来了……
心脏骤停、命悬一线,怎么办?
“滴,滴,滴……”急诊抢救室的心电监护仪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瞬间打破了原本的紧张宁静。医护人员闻声而动,迅速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大的抢救室略显拥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病床上的患者,气氛凝重,空气都仿佛凝固一般。
“患者53岁,今晨(2024年12月18日)因胸闷在外院做心电图检查时突发心脏骤停,意识丧失。当地医生立即展开急救并呼叫120转送至我院,途中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入院时患者仍无自主心律与呼吸,双瞳孔直径约5毫米,对光反射迟钝……”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急诊科副主任赵伟钢果断采取行动,连续10分钟全力实施心肺复苏、精准用药并间断除颤,可患者的自主心跳却依旧毫无恢复迹象。见此情形,赵伟钢果断致电ICU施建中主任,商讨是否启用“体外心肺复苏”(ECPR)这一关键技术。ECPR是在患者心脏停搏时,于常规心肺复苏基础上运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为患者提供临时的心肺功能辅助支持,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紧急启用ECMO维持一线生机
“急诊抢救室成人111(医院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专用广播代号),急需ECMO!”随着这一紧急广播在医院内响起,ICU的ECMO小组、血管外科、心内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迅速响应,如离弦之箭般奔赴抢救室。在余静副院长的高效组织下,一场多学科协作(MDT)的生命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经综合评估,初步判断患者为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决定立即实施ECMO支持下的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CMO团队迅速进入状态,成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ICU联合血管外科,沉稳地进行血管穿刺,迅速建立动静脉通路;ICU护士全神贯注地辅助进行管路预充;急诊科依旧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心血管内科医生积极做PCI术前准备……
终于,在持续胸外按压下,ECMO穿刺置管顺利完成,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成功启动运行,机器如同生命的引擎,暂时替代了患者的心脏和部分肺功能,血液在离心泵的驱动下经氧合后顺畅地在体内循环流动,为患者脆弱的生命维持着一线生机。
▲医护人员正在建立动静脉通路
迅速开通堵塞血管,心跳恢复了!
然而,这仅仅是艰难抢救征程的开端,引发患者心跳骤停的根本病因尚未解决。在快速完成相关检查后,患者立即被转送至导管介入室。
心内科杨杰主任团队迅速接过这沉甸甸的生命“接力棒”。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患者的前降支完全闭塞,回旋支99%狭窄,右冠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意味着其心脏的主要供血血管近乎全部堵塞。杨杰主任临危不乱,凭借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技术,迅速穿刺血管、精准送入导丝。
就像在错综复杂的生命迷宫中找到了关键路径,仅仅用时10分钟,杨主任精准定位堵塞冠脉后,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一气呵成,成功开通了闭塞血管,血流瞬间恢复通畅,部分心肌重新沐浴在新鲜血液的滋养中,心电图随即显示出令人振奋的窦性心律。
手术前
手术后
“救回来了!患者有自主心跳了,瞳孔也有反应了!”导管介入室里传来的这一喜讯,如同一缕穿透阴霾的阳光,让守候在手术室外的医护人员们一直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此时,距离患者心跳停止已然过去了2个多小时。
余静副院长、医务科长瞿杭炯和杨杰主任将这一消息告知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我们医护人员已拼尽全力,目前患者自主心跳虽已恢复,但心脏仍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这只是漫长救治之路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将患者转至ICU继续接受深度治疗,至于最终能恢复到何种程度,我们定会全力以赴,绝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ICU里见证生命奇迹!
随后,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推着患者,携带各种生命支持设备,在ECMO小组的专业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将患者安全转运至ICU。
后续的治疗之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且极为繁琐。患者除了心脏问题亟待解决,长时间心跳骤停还引发了脑部缺血、缺氧损伤,急性肾功能受损以及多个脏器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这些问题能否有效攻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与未来的生活质量,无疑是对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的巨大考验。
在施建中主任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对患者展开全方位、精细化的严密监测与个体化治疗。ECMO、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机械通气、营养支持、镇静镇痛、颅脑心脏超声监测、抗凝治疗、CRRT(连续性血液净化)等先进技术被一一运用,为患者生命筑牢一道坚实的防线。
术后第2天,患者心脏的平流现象开始出现转机,心输出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这微小却珍贵的变化如同黎明前的曙光,给予了医护人员极大的鼓舞。
术后第5天,患者终于苏醒过来。6天后,经过严谨的撤机评估实验,患者顺利撤离ECMO;8天后,成功撤离IABP泵;12天后,呼吸机也顺利撤离,患者病情稳步进入康复阶段。
▲患者目前各项指标稳定,择日将转回普通病房
在许多医院和地区,心跳停止2小时的患者几乎已被判定为回天乏术,而浙江萧山医院的医护团队却凭借着精湛的医术、紧密的协作以及永不放弃的信念,成功创造了这一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当患者苏醒的那一刻,家属满含热泪,激动地表示是医护人员赋予了患者第二次生命。
注:ECMO(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一项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无疑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标尺。其本质为改良版的人工心肺机,核心部件膜肺与血泵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膜肺宛如患者肺部的“代班卫士”,高效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血泵则如同强大的“人工心脏起搏器”,有力地推动血液在肺血管和体循环中流动。这一技术能够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长时间的关键支持,在危重症抢救的战场上为患者赢得极为宝贵的时间窗口。
ECMO技术想要开展得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过硬的软硬件实力,ECMO技术已然成为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的核心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