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胸痛救治体系,为患者开辟“救命高速”!
胸痛是急诊最常见的就诊症状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胸痛患者越来越多,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心肌梗死。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近100万,城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60.29/10万,农村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78.65/10万,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是我国居民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的病因。
生活中
该如何辨别致命性胸痛症状
如何更好地度过冬季心梗高发季?
来听听心内科医生怎么说
冬季是心梗高发季
需重视胸痛、胸闷症状
冬季是心梗高发季节,随着温度的下降,医院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
短短一星期内,区一医院胸痛中心陆续接诊6个急性心梗患者,其中年纪最轻的只有29岁,年纪最大的81岁,而且多名患者病情凶险,就连医生都要捏把汗。
区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魏文娟表示,每年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有关资料显示,随着温差增加,心梗的风险随之升高。而且,四五十岁是心梗高发年龄段,其中也不乏年轻人群。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长期吸烟,这些都是引发心梗的危险因素。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同样争分夺秒的救治在浙江萧山医院胸痛中心也在同步进行着。
近日,51岁的张大伯突发胸痛、痛闷,全身冒汗,他被送到了浙江萧山医院急诊,医生发现患者的病症属于典型的急性心梗发病情况,立刻为其进行心脏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心脏大面积梗死。
浙江萧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郭明表示,我们的心脏有三条大血管,而患者的心脏两条血管都闭塞了,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心源性休克就很容易猝死。经过医院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努力,医生在1个小时内就把两条堵着的大血管疏通。
胸痛救治三级联动
区域化“作战” 1+1>2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意味着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要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完成从症状识别、呼叫急救、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的全过程,需要一个高效、协调的救治体系,区级医院和基层胸痛救治“网点”的配合十分重要。
前不久,闻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就陆续转诊了几个胸痛患者。其中一个是35岁的年轻小伙,在高架上突发胸痛,被朋友送到就近的闻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发现ST段大范围抬高。叶医生立即通过微信群向总院求助转诊治疗,患者被120急救车送往区一医院。
值得庆幸的是,患者从进入区一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开通血管,用时仅20分钟,比中国胸痛中心要求的时间缩短了70分钟,及时有效的救治也为患者心肌的恢复争取了宝贵时间。
胸痛救治萧山路径
构建区域胸痛联盟织密胸痛救治网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救治的关键就是与时间赛跑。在这条“赛道”上,萧山一直在“竞速”。
今年10月,我区胸痛救治联盟成立。这对于有效加强胸痛中心与基层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网点联系,优化胸痛救治流程和提高效率,筑牢“胸痛单元—中心—网点”三级胸痛救治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共有246家医院在胸痛中心网站注册并申报,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的有96家,其中标准版63家,基层版33家。其中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浙江萧山医院成功创建为国家标准版的胸痛中心,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创建为国家基层版胸痛中心。
我区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14家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联盟的成立把全区胸痛救治“触点”延伸到了百姓家门口。
另外,我区积极推进AED配置,从最初的42台增加到如今的1304台,后续还将持续增加配置数量。随着全区AED的普及,配置意义逐渐显现,全区已经有多起心脏骤停患者通过AED急救挽回生命。
与此同时,我区还不断加大应急救护持证人员培训力度。去年一年全区累计培训急救持证人员1.3万余人,超额30%完成培训任务。今年也已完成应急救护持证人员培训1.9万余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5.3万余人。
随着萧山胸痛联盟的建立,将更有利于规范胸痛诊治流程,打造萧山区网络化胸痛救治平台,助力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胸痛救治单元。预计2025年将实现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全覆盖,让萧山百姓更“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