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健康网 >  图片新闻 > 

萧山三院护理新技术 | 迷你中线置管技术解决输液难题

[ 图片新闻 ]    
2024
11-27
09:54

静脉给药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给药途径,是患者治疗疾病、获得营养支持、平衡水和电解质的主要手段之一。

近日,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静疗专科团队成功开展首例迷你中线置管技术,该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让中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真正实现静脉输注全程的“一针治疗”。

不久前,外科收治了一位急性胰腺炎、高脂血症的患者,患者肥胖,多次反复入院,外周血管条件很差,针对患者的病情,医生嘱其立即禁食,留置胃管负压吸引,此时,静脉大量补液、抗炎、抑制消化液分泌、解痉止痛治疗刻不容缓。

病区的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后针对这一输液难题发起了会诊申请,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医院静疗专科团队组长金丹以及团队成员陈海华、许沙沙、唐小娟立即组织讨论。

静疗专科团队人员凭借专科经验一致认为传统的留置针方法已无法满足其输液的需求,随即向主管医生和患者家属建议,可以采取护理的新技术——迷你中线导管置入术。

这一方法立即得到了主管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认可,随即在床旁B超引导下,金丹成功在患者右上肢贵要静脉中置入迷你中线导管,这项新技术的成功实施,确保了治疗的安全和准确,顺利解决了输液困难问题。

迷你中线导管

什么是迷你中线导管?

经外周穿刺中线导管又称迷你中线(Mini-midline catheter),是一条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长度为8cm或10cm的导管,可通过超声引导和直接塞丁格技术将导管放置在上臂中段的深静脉,尖端不超过腋窝,常见的穿刺静脉包括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

迷你中线导管有什么优点?

1

减轻患者痛苦

迷你中线导管避免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了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从而降低了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提高治疗效率

由于留置时间较长,患者无需频繁更换导管,减少了治疗中断的风险,提高了治疗效率。

3

安全性高

迷你中线导管采用全密闭一体化设计,减少了感染机会。其外周静脉穿刺的特性使得相对并发症较低,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在置管过程中,采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实现了导管置入的“可视化”,极大地提高了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携带方便

迷你中线导管体积小巧,患者携带方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管多用对于困难置管或检查频繁患者可实行。

5

一管多用

除静脉输液外,可多次进行静脉采血,耐高压注射(增强检查)。

迷你中线导管适合那些人群

1

需要中短期(1-4周)静脉治疗的患者

如输液治疗、输血、化疗等。

2

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

如老年人、肥胖、糖尿病患者等,他们的血管较为脆弱,难以承受反复穿刺带来的损伤。

3

重症患者

如需要快速补液、补血的重症患者,迷你中线导管可以提供稳定的输液通道,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医院

静疗专科团队

区三医院静疗专科团队目前有团队成员19名,她们不断强化静脉输液护理标准落实,优化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人性化的静脉治疗服务。

定期组织培训

一是定期对全院进行输液通道规范维护横断面调查分析,查找院内输液治疗护理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不断落实改进,以更佳的质量服务于患者。

二是定期组织全院护士进行PICC和输液港维护的理论培训、操作示教和考试,培训全覆盖,考核人人过关,使全院护士的临床操作更加娴熟,静脉治疗技术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不断创新,今年团队已成功开展超声引导下下肢静脉穿刺在患者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一体密闭式安全型迷你中线导管临床应用项目(加速塞丁格置入技术)三项新技术。


来源:萧山三院  

作者:  

编辑:陈灿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