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也能进行康复训练?这款“机器人”让康复锻炼好玩又简单!
说起康复训练,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简单动作重复做”,但其实,康复训练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好玩又有趣。日前,萧山中医院引进了一台上肢康复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就可以让枯燥无味的康复训练变得更加有趣。
家住河南的商女士于今年6月遭遇车祸,颈部骨折,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在术后仍有四肢肌力减退的症状,特别是双上肢,无法进行独自洗脸、刷牙、捧住饭碗,上厕所等日常活动,年仅40岁的她感到十分烦恼。双上肢的无力和不灵活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在萧山中医院康复科数字化康复介入后,商女士运动控制能力逐渐恢复,肌力也从原来的1级恢复到了3+级,慢慢能够完成一系列的日常活动,商女士感觉到生活又充满了新的希望。
商女士正在进行运动控制能力训练
萧山中医院康复科治疗师杨晓康表示,与传统康复不同,这台上肢康复机器人是采用游戏的训练方式展开,患者可以握住机器上的训练手柄,依据设备内置的游戏进行上肢康复训练。据介绍,通过游戏方式能够避免训练的枯燥,增加趣味性让患者爱上康复训练。康复机器人可以精确模拟出各种实际生活中的力学场景,为使用者提供多样的目标导向性训练,刺激大脑功能重组,进而重塑上肢功能。
朱先生是一位中风3个月的患者,上肢已恢复基本的肌力,但欠缺灵活性与协调性。在数字化康复介入后,他说:“这个上肢机器人有时候就像治疗师的手,当我在训练时,速度达不到或者方向不对的时能够给我一定的指引,结合着屏幕上的游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训练,我之前有时候觉得训练辛苦和枯燥,但数字化康复让我有了新的感受,训练也可以让人心情愉快放松。”
朱先生正在训练上肢灵活及协调性
上肢康复机器人适用于哪些病症
上肢康复机器人主要适用于中风(包括急性期、偏瘫期、后遗症期)、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骨关节疾病、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痉挛状态、废用性肌萎缩、关节运动受限、感觉功能障碍、神经促通、神经功能性障碍者或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上肢功能障碍或者手术后需恢复上肢功能的患者。
上肢康复机器人有哪些优点
◆ 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与记录治疗的参数与患者生理信号变化,能够客观、可靠地监控患者功能改善状况;
◆ 上肢康复机器人更适合于精确康复训练,它可以实时准确地调整施加在患者上的运动参数,治疗更灵活、更准确;
◆ 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可以获得治疗师治疗外的其他治疗效果,充满乐趣,主动治疗性更强,尤其对感知、注意力等方面障碍的患者有较好效果。
萧山区中医院康复科
萧山中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10年7月,目前科室有医生10人、治疗师15人、护士20余人。设两个病区,拥有1200㎡的康复治疗大厅。近几年,在张学武主任的带领下,科室根据自身特点与职责分为医疗、理疗、护理、针灸、推拿等质量管理组,秉承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在科室管理、医疗安全、业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在病人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
康复科现拥有等速训练系统、平衡训练系统、天轨减重系统、上肢傅利叶训练仪、JAS肘/踝关节训练器、光子治疗仪、TMS(经颅磁)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DMS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超声波治疗仪、膀胱治疗仪、吞咽治疗仪、激励式呼吸训练器、各大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器等几十余台评定和治疗设备。病种可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运动损伤、骨折术后、脊髓损伤、心肺功能不良、上肢功能不全、颈肩腰腿痛等各个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康复科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评定量表进行功能评定,开展了国际先进的PNF技术、无痛关节松动术、ROOD疗法、Bobath治疗技术、运动再学习、胸廓扩张技术、主动循环技术、神经生理促进刺激技术、辅助咳嗽排痰技术、各种作业疗法等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同时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拔罐、小针刀等传统康复治疗。
本着“防治康一体化”的工作理念,针对康复患者病程长、起效慢等特点,萧山中医院康复科采用“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每位康复患者提供医疗保障、康复训练、优质护理、生活照料、人文关怀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减轻康复病人痛苦,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帮助更多的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