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起战疫︱全力迎战重症高峰,托底生命防线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为守好“保健康、防重症”防线,萧山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下好重症救治的先手棋、关键棋,积极迎战重症高峰。在各医院重症病房,医护人员24小时倾力守护,为患者托底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拼尽全力救治着每一位患者
随着新冠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也日益增多,区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床位满员,患者超饱和。为提高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医院在通惠院区3号楼原隔离病房设置了2个可转换重症病区。
在重症病房内,许多老人基础疾病重,又感染了新冠,因肺部感染加重、呼吸衰竭而不得不进行气管插管。这里的呼吸机全部处于使用状态,监护设备“嘀嘀嘟嘟”的声音不断传来,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医护人员一次次地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一系列抢救过程,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刻关注患者用药安全,谨慎用药……连日来,医护人员扛住压力、克服困难,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拼尽全力救治着每一位患者,当好群众健康最后一道防线。
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集中力量开展专业救治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重症患者增加的情况,区三医院综合ICU床位及可转化“ICU”床位,开足马力、应开尽开,ICU及EICU在16张床位的基础上增加37.5%重症床位,每个重症床位配备充足的急救设备,最大限度保障危重症患者的收治。
同时,医院组建重症救治医务人员梯队,以ICU、EICU、呼吸内科、心内科、麻醉科等骨干医师组建全院重症救治医务人员梯队48人。组织全院重症救治医务人员进行线下理论培训及重症设备使用实践培训,做到培训全覆盖。重症监护室医生联合呼吸科高年资医生,点对点明确重症病因分类,集中使用重症专业救治力量。
萧山区中医院:“MDT”协同作战
与疾病的战斗,从来就是团队的整体胜利。小到吃一片药,大到多器官的综合治疗,都凝聚了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各自的专长与智慧。
区中医院在收治响应快速、救治流程优化、重症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等措施的基础上,重视多器官保护,最大程度发挥MDT(多学科会诊)作用,组建以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专家为主体的救治专家团队,最大限度缩短高龄重症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实施最佳治疗方案。监护室收治的高龄重症患者最高年龄94岁,平均年龄80岁,病情好转出科6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这几天病人成倍增长,现在隔离病床都收满了。”望着排着长队的就诊队伍,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芦晓燕顾不得援疆周转的酸痛,舍不得休息,将自己“钉”在了病房中。“辛苦的不止我一个,现在所有发热门诊里的医护都一样,尽管没有出去,但每天上班至少都得2万到3万多步,好在大家齐心协力,经常相互鼓励,共同渡过这一关。”
浙江萧山医院: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启动最后一张备用床,心内科有一位患者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维持不住,马上转来我科抢救,大家各就各位!”萧山医院ICU主任施建中用清晰、准确的指令提醒着身边的医护。这里是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病房,是新冠病毒感染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的医护夜以继日地守护着这道“生死之门”。
随着抢救病人的到来,医护分工明确、有条不紊,连接管路、抽血、插管……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面色转为红润。经过十几分钟的战斗,气氛虽有些紧张但悬着的心终于得以平复。
“持续关注,不可大意!”交代好后续治疗方案,施建中转身来到了另一位患者的病床前。这几天,施建中每天都会到病房给每一位患者做评估,病情稳定的安排转到普通病房,然后联系急诊及相关科室,把最需要治疗的患者第一时间收治进ICU。
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没有退缩全力坚守
“护士长,我现在体温还有39度多,有头晕、全身酸痛症状,我吃了药休息下,明天前夜班我可以自己来上”“护士长,我现在就鼻塞、喉咙痛症状,我可以坚持来工作”......
连日来,区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面对沉重的工作任务,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坚守,没有半点松懈,而是全力以赴,凭借热忠事业的执着,践行医者担当的初心,夜以继日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因为她们深知,在这个最紧要的时刻,ICU是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12月下旬以来阳性重症患者日益增多,由于患者都需要呼吸机维持,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24小时连轴转,在ICU这个生死战场,千方百计保障来院的每一位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科学的治疗。
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重症高峰下的亚定点医院
作为新冠救治亚定点医院,区中医骨伤科医院目前已开放三个综合病区一个混合病区,配备了31名医生,48名护士轮流上岗参与重症救治。
马雄飞是医院急危重症科主任兼综合二病区主任,12月30日上午,已经连续加班五天,每天都连续工作15个小时的他,在将一名120救护车送来的重症患者送到放射科进行CT检查后,突然晕倒在地。一旁的护士见状,赶忙将他扶到病床上休息,然而仅仅休息了十分钟,苏醒过来的马雄飞听闻刚送来的重症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他又急忙起身,重新参与到病人的抢救过程当中。他说:“这个时候我不能倒下,也不能在我身上浪费医疗资源,要把床位留给有需要的病人。”
高强度运转的医院
拼了命奋战的医护人员
希望大家可以多一分包容和理解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