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健康网 >  医疗新闻 > 

【医师节】从医学“小白”到科研“达人”,这位年轻医生不简单!

[ 医疗新闻 ]    
2022
08-18
18:12

图片

杜伟斌,医学硕士,萧山中医院骨科主治中医师。今年只有34岁的他已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厅局市级课题6项、区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发明、实用、外观),并参与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编专著1部……年纪轻轻,杜伟斌已经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成为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科研达人”。

2019年,研究项目《黄芪多糖-胶原-丝素蛋白3D打印支架载VEGF165基因修饰iPS-HFSCs的移植在全层皮肤缺损修复中的效用及作用机制》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使萧山区卫健系统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为萧山医疗卫生事业科研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正是杜伟斌。

图片

2013年至2016年,杜伟斌师从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仁夫教授。学习期间,杜伟斌在门诊协助他抄处方、做治疗,参与全仁夫教授主持的多个研究项目。“非常幸运能够成为全仁夫教授的学生,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在学术科研方面,都学到了很多。”提起老师,杜伟斌心怀感激。2021年更是有幸继续跟随恩师,攻读博士学位,拓展研究方向,提升临床能力。

受导师的影响,杜伟斌在科研方面也是开足了马力,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积累的研究基础上,着手筹备国自然的项目申报。在做好忙碌的临床工作的同时,他还兼顾着基础实验,铆足了劲做实验、写标书……“如何构建高效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体系?如何构建所得到的多能干细胞进一步高效的诱导为毛囊干细胞体系?如何高效制备含中药单体的3d打印可降解皮肤支架?……”一系列的科研难题摆在杜伟斌的面前。面对一道道的难关,杜伟斌就像开了挂,层层突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他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条件繁杂,需两名高级科学技术人员推荐,每年资助率仅在20%左右,且90%以上的获得者均为博士。对于30多岁、学历为硕士的杜伟斌来说,此次项目的中标可谓是十分不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殊荣更是鞭策。

图片

经过三年的研究,他的这一国自然基金项目将于今年12月结题。该项目体现多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通过实验验证了“黄芪多糖-胶原-丝素蛋白3D 打印支架载 VEGF165基因修饰的 iPS-HFSCs 移植技术能从创面早期血管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修复”假说,并拓展了 3D 仿生皮肤支架预载VEGF165基因修饰的 iPS-HFSCs 和全层皮肤缺损修复重建相关研究的新思路,开创了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新方法,有望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为组织工程皮肤及促创面早期血管化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从医学“小白”到科研“达人”,一路走来,杜伟斌踏实又奋进。“医生是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老师是我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迫切希望能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医疗过程中。”

图片

“我是一名绍兴人,农村老家还是挺远的,有不少老家的邻居因为信任我,找我来看病。”让杜伟斌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患有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70多岁大伯,因膝关节疼痛、行走受限在绍兴当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他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或全膝置换手术,后来他找到了杜伟斌,检查后,杜伟斌认为存在可以继续保守或延缓手术的较大可能性,进行中西医结合保膝治疗后,大伯不但疼痛减轻了,而且还能够下地行走。杜伟斌认为能为父老乡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是对家乡最好的反馈。

“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杜伟斌经常这样说。在长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

“我能够理解患者在面对病痛时的无助,所以我希望能尽我所能更好地服务好病患。”他所在的骨科有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有的长期卧床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他们更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杜伟斌总是亲切地与他们交谈,细致地叮嘱用药方法。他在与患者进行病情的交流沟通时,总是“将心比心”,待患如亲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患者。

图片

每周两天的手术日里,平均一天要上3至5台手术,还要门诊、急诊、管理住院患者、做科研……“人不能没有梦想,只要心中有梦,无论多么艰苦地付出,都能找到无穷乐趣。”杜伟斌总是以此不断地鞭策着自己。虽然在科研方面杜伟斌已成绩斐然,但他表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他紧紧围绕导师的研究团队,努力做到“医、教、研、学”齐头并进,实现自我价值。因为这既是学习也是创新,更希望能够帮助年青医生成长和带动医院整体良性发展。


来源:萧山健康网  

作者:萧山中医院  

编辑:朱歆楠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