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教育网 >  头条新闻 > 

喜报!萧山五中陈佳萍老师荣获杭州市普高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 头条新闻 ]    
2023
12-26
09:14

向陈佳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语文组表示真挚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教师简介

陈佳萍,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视域·视角·视感:高中论述文写作宏观格局的建构与提升》获2022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所编教材《时评阅读与写作》获“杭州市第十七批精品课程”,微课《新闻评论》获杭州市“共享优课“一等奖,课题《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挖式”议论文教学实践研究 》获杭州市基教课题一等奖。

设计思路

本次市优质课的选题来自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指导学生写小说赏析文章:从已经学过的课内小说中选择一篇,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个要点,写赏析文章。

陈老师以“见文”“视义”“观己”为线索,合理预设情境,从“眼明:练就‘如炬目光’”“心亮:构建‘思维支架’”“笃行:彰显‘个性新见”为路径,建构“选点思维模型”与“写作思维模型”,由浅入深进入文本研读、由表及里进行个性写作,以达到赏析文“小、深、新、美”的效果。

参赛心得

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刚拿到优质课的选题:指导学生写赏析文章。一时间,我无所适从。但幸运的是,五中语文组后援团的集体行走,帮助我打开了教学的视野与视界;五中以外,热心的伙伴们提供海量资源、全新观点,让我课堂的广度得以拓展,深度得以彰显。

一周的时间,伙伴们始终陪伴着我,一遍遍地调整设计、优化流程、完善细节。语文教研员郑圆圆老师更是线上、线下多次指导,帮助我“研”出课堂精髓,“磨”出语文滋味,在“设计—推翻—重构”的过程中,我对语文课堂的理解也有了质的飞越。

比赛那天陆明丽老师和王丹妮老师陪我来到了桐庐中学。在上场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再一遍一遍地翻阅童桂香老师送我的教学设计指导用书。教研员郑老师帮我最后研磨细节,瞿东老师、陆明丽老师和王丹妮老师帮我继续完善。

教学评审活动结束后,点评嘉宾钟峰华老师说:“决定一位青年教师能走多远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人的素养和团队的助力,二者缺一不可。”我很庆幸,能在五中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五中语文组这样一个暖心的小家中度过我职业生涯最青春的十年;而他们给予我的力量与温暖,也将指引我点亮更多可能的未来。

二、从“一室之内”到“千里之外”

本次比赛,除了团队的帮扶,还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技术力量的支持。这是一个新技术、新媒体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善用技术、敢用技术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制作《赏析文章评价标准表》时,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始终未能发现一份权威的量化表。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师父陆明丽老师想到了chatGPT来辅助制作量化表,我们以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观点为评价基座,以具体的评价要求为搜索方向,在技术的帮扶下,我们研制出了一份兼具人文思考与技术加持的《评价标准表》。

如果说传统的备课、研课、磨课,更多是“一室之内”的苦思冥想;那么,随着新技术的新起,我们不可能永远守着“旧阵地”,作为青年一代的教师,更应追求“无边界”“不设限”的课堂,让教书育人从一室之内走向千里之外。作为一个技术“小白”,学技术、用技术,这也是我接下来职业发展需要着力破解的时代课题。

三、从“好课多磨”到“多思多研”

当我走过那段为期一周的比赛旅程,再回首反思,不免让我生出这样的感慨:功夫应当在平时。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没有精益求精的信念,即使“临阵磨枪”,也是于事无补;如果在常态化课堂上,我们没有精雕细琢的耐力,就算“赛前加餐”,也是虚不受补。与其等大赛临头,才想到“好课多磨”,不如在日常教学中,能坚持“多思多研”。

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


来源:  

作者:  

编辑:陈灿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