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教育网 >  教育指导中心 > 

协同、结网、建构——童丽华名师工作室组织观摩“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呈现与课时表达”线上研修活动

[ 教育指导中心 ]    
2022
05-18
14:06

图片

5月13日至14日,空港片初中数学童丽华名师工作室组织学员,观摩聆听了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呈现与课时表达”线上研修活动。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新理念,破解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观摩课例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员们线上观摩了宁波市江北区教研室郑瑄老师的《几何作图》、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滕会敏老师的《分组分解》、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许天枢老师的《统计》复习这三堂高水准的示范展示课堂。

二、聆听微论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员们聆听了: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胡军老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于波、安徽省特级教师汪洪潮、江苏省特级教师卜以楼、江苏省特级教师倪军、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张娟萍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孙琪斌、浙江省特级教师易良斌、卜以楼名师工作室诸士金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晓翔、特级教师张文娣的有关《单元呈现与课时表达》主题精彩论坛。

三、聆听专家引领

图片

图片

学员们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曹一鸣、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章建跃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鲍建生教授作的专业讲座。

四、学员反思共学

学员们认真聆听,主动反思,结合教学实际,撰写了体会:

图片

01.高利娜老师

数与代数是小学与初中联系最紧密的内容,有了小学的基础,初中的代数学习还是比较容易的。腾老师《分组分解法》课,注重方法总结,从分组-分解-再分解,学生可以快速解决相对比较复杂的因式分解,同时,通过提问“为什么需要分组”让学生自己体会分组的重要性。几位专家的单元呈现与课时表达,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以生为本,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从发现问题-经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群体互动交流反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不同的方法,注重自我反思,这为我们上课提供了很多思路。

图片

02.朱莎莎老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训练学生掌握技能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到底哪个更有价值?”

反思自己,为了应试而灌输给学生知识,并没有经常追问为什么来培养学生的素养,课堂上总是把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转而变为了让学生反复训练题目的时间。

从长远的效益来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不能即时看到效果,但他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发明甚至是制定标准。

我将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设计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图片

03.陆燕琴老师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有了自己的体会。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数学知识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思维分析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图片

04.孔高良老师

郑瑄老师的《几何作图》课,给我体会:

数学是有趣的。郑老师的课,讲解时刻充满吸引。她的提问如一级级台阶,学生跟着因势利导。数学在她眼里是那么有趣,并浸染给学生。

学习是重要的,数学是重要的。惊讶郑老师的知识储备。在对学生的步步引导中,不仅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同学们的表现不吝赞美之词。

怎样做好一个数学老师。忽然发现普通话、板书、个人内涵、知识储备,无不都是问题,更何况上好一节课所必备的数学理念。

图片

05.余立海老师

郑瑄老师的《几何作图》。从“尺规作图”找中点到“一副三角板”找中点,再到“只用一把圆规”找中点,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度思考问题。最终回归到课本问题。郑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钻研问题。让我感触很深。另外胡军、于波、汪洪潮、卜以楼等特级教师分别从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创新意识等角度并以某个单元呈现与课时表达为例为我们作了观点分享,可谓干货满满。最后,曹一鸣教授从单元整体教学的层面,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为我们作了阐释。

图片

06.俞洪玲老师

让我体会的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我们数学的教学不能使机械的教学,应该通过一个题的讲解,教师从中提炼出题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规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时候学生会有更好的想法,我们要给他们机会。

图片

07.王英老师

滕会敏老师的《分组分解》让我感受:没有直接出示四项式,而是在完全平方式后增加“-4”项,让学生先感受前三项与第四项之间的关系,发现式与式的关系,更易于模型的搭建,通过这样的数学情景设计,突破完全平方模型,建立分组分解的“三一”模型,先破模再建模,培养学生的模型观念。在最后的开放题中,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我意识到,让学生感受、发现,并学会自己思考,打破模型界限的重要性。我以后将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在数学海洋里畅游。

图片

08.李娇老师

郑瑄老师的《几何作图》的课堂中融入了数学史,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和课外有趣、神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一直被课堂所吸引。同时,郑老师还给学生推荐书籍进行阅读,更多地了解数学、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甚至能够自己去研究数学。而作为老师更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将一些数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同时,教授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学会思考。

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想思考,首先还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有趣之处,这需要教师更多地阅读与学习,增加阅历、提升内涵,这也将是我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来源:  

作者:通讯员 李娇  

编辑:赵佳囡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