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萧山 | 平湖无澜焕天容,暖霭浮晴映萧山
【编者按】在浩瀚的中华诗词长河中,萧山以其独有的风姿与韵味,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从钱塘江畔的壮阔波澜,到湘湖畔的温婉细腻,共同织就了诗人心中最温柔的梦境。每一行诗句,不仅是对萧山自然风光的无尽礼赞,亦是对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文化的深情凝视。
本辑以“诗词里的萧山”为主题,精选历代咏叹萧山的经典诗篇,旨在带领读者一同,循着诗人的足迹,漫步于诗词构建的萧山画卷,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
“山秀而疏,水澄而清,其境若潇湘。”萧山西南、钱塘江南岸,距城区约1千米,有湖古称“潘水”“木鱼池”“溟海”“西城湖”,南朝出现“湘湖”之名。湘湖,于群山环抱中熠熠生辉。湖面如镜,广阔无垠,似为艳阳镀金、为云彩织锦、为青山添翠、为满甸花海描眉,尽显天地之灵秀。树木苍翠,风光旖旎,盘桓幽深的山野之间有飞禽栖息,形成群蝶飞舞之态,交织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
从远古走来的湘湖,一路沧海桑田,在岁月的潮汐中起起落落。直至宋代,古湘湖渐淤,湖面在农田与沼泽分割下零落成珠,周围土壤贫瘠,附近九乡频遭旱涝之困,多有百姓挣扎于灾荒,苦不堪言。那时的湘湖染上了一抹岁月的沉重与哀愁。
政和二年(1112),萧山县令杨时在下乡体察民情时,听闻百姓强烈的筑湖愿望,决心筑土为塘,修建湘湖。历时二载,经千辛万苦,除千难万险,一个面积达37002亩、周八十余里、得田约146868亩的全新的湘湖终于横亘在萧然大地上。薄暮冥冥时,杨时悠然泛舟于湖光之上。寂静微凉的春夜,湖面波光微动,月光拂照山水,他陶醉于这样山水美景之中,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首《新湖夜行》:
新湖夜行
宋·杨时
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
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
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
湖面水平如镜,天上的星星和云彩倒映湖中,湖上的游船跨星踏云,犹如在银河荡桨而行。山色渐暗,桅随船动,惊起一片水禽林鸦,这一切让杨时陶然心醉,竟萌生出栖宿湖畔山坡,与秋雁为伴之念想。杨时以湖之夜景抒发自己内心之喜,这亦是百姓之乐,故说“民乐从之,以湖之水有利于己之田也”。900年来,杨时的恩泽,杨时的勤政爱民,就如这首诗,一直留在萧山人的记忆中。
放眼古今,文人墨客对湘湖的赞誉数不胜数,有连绵高耸的青山、有潋滟波光的湖水、有沧海桑田的历史古迹,更有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明代诗人刘基在《题湘湖图》中,描绘了一番湘湖动人美景,清晨微光拂照在明亮的窗前,湘湖美景如画卷展开,美轮美奂,诗人被这番美景打动,不禁向湘湖的浩瀚烟波中走近。湘湖两岸的山峦纵横交错,碧绿的湖水环绕着越王城,景色如梦似画,令人沉醉。
题湘湖图
明·刘基
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
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
湘江两岸山纵横,湘湖碧绕越王城。
越王城荒陵谷在,古树落日长烟平。
游子天寒孤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
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
湖东云气通蓬莱,我欲从之归去来。
蛟鼍塞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
宋朝的陆游有诗《渔父·湘湖烟雨长莼丝》,则是描绘了烟雨朦胧的湘湖,在细雨薄雾中若隐若现,湖中的荷花含苞欲放着,还有那炊烟袅袅升起,菰米丝滑可口;云散月明,潮水退去,湖中小舟里的人已醉的不知方向......诗中饱含对湘湖美景的赞美,亦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渔父·湘湖烟雨长莼丝
宋·陆游
湘湖烟雨长莼丝,
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
潮落舟横醉不知。
千百年过去,杨时所创建的“湘湖”蓄洪、灌溉的功利犹存,而因此形成的湖光山色自然景观与湖区的人文景观渐渐沉淀了深厚的文化积存,给萧山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湘湖的美妙景致、丰富的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游客年年递增,“西湖的姊妹湖”的名声逐渐誉满江南,声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