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再回湘湖,再忆湘师

[ 文教卫 ]    
2024
11-12
09:36

湘师校友、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钱法成题词

访谈现场

金陵先生(中)赠金海观先生寄语“宜为人民尽力 不失赤子之心 ”给杭州四城区教育局长校友

定山湘师旧址


1928年,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创办的浙江省立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选址萧山湘湖,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简称湘师。

96年后,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金海观等历任校长和师生共同努力锻造的“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仍在延续。11月9日,在湘师即将迎来创校百年之际,“百年湘师 薪火永续”——杭州湾会客厅特别节目在湘湖畔举行。多名湘湖师范校友、文史研究专家、教育工作者们再回湘湖,伴着依旧旖旎的湖光山色,再忆湘师的前世今生,感受湘师特有的历史演变、特殊价值地位、鲜明的文化印记和昂扬的学校精神。

追寻湘师足迹

1928年10月起,在湘湖定山、压湖山麓,湘师励精图治,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晓庄播种,在湘湖开花。1937年11月,湘师南迁,辗转至义乌、松阳、庆元、松溪(福建)、景宁等地,直至1946 年1月重返萧山,在抗战教育史上写下弦歌不辍的浓重篇章。听着湘师校友、文史专家们讲述湘师从初创到南迁流亡办学的点点滴滴,耳边似乎又想起了“波波相逐长滔滔”的熟悉旋律,仿佛回到了那个校歌嘹亮的年代。

湘师初创时期出刊的《湘湖生活》,这本刊物也成为后人解读湘师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一扇窗。从1929年元旦创刊开始,《湘湖生活》就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通过这一平台,湘湖师范的师生能够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如《湘湖生活》第二卷第二期,湘湖师范与当时的萧山县教育局共同制定了《共同办理湘湖沿岸地方教育办法》,使学校成为乡村教育的实验基地和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湘湖生活》第九期以“小学教育研究会专号”全面展示学校在推动教育普及与改革方面的努力与成果等。《湘湖生活》征订数在第六期时就达到了5000 份,这一数字充分说明了该校刊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湘湖师范在乡村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

——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馆员、湘湖文献研究专家曹海花

湘师对我们一家影响很大。我的父亲叫毛守诚,曾是湘师首批弹性制教学班的学生,他笃信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树立了终生为乡教事业献身的决心。父亲被金海观校长聘为湘师附小——湘安小学的主任,他积极向周边村落推行《小先生制》,和汪赞源老师合著《小先生制在湘湖》在陶行知主编的期刊《生活教育》上刊登,陶行知先生为此还特地来信表扬我父亲重视初等教育科学研究。我的大哥毛孔昭、姐姐毛佩芬也都是湘师的校友,曾就读松阳湘师附小的二哥毛微昭还写了《湘师和我们的一家》一书,大家都以是湘师人为荣。

——湘师教师毛守诚之女毛玲珑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任校长的金海观先生,带着全校师生辗转多地流亡办学。湘师流亡办学八年,两次落脚松阳古市,加上暑期办班,在松阳办学前后持续达七年。尽管时境维艰,金校长仍着力“培养适合乡村社会的师资人才”,大力推行“教学做合一”。学校推广教育部组织师生深入古市各乡镇开办民众夜校,每当夜幕降临,师生们便在旷野里结伴而行,打着松明火把,分头到指定村庄夜校上课。共办民校97所147个班 4480名学员。其时,湘师师生们“未为抗日武装战士,也当抗日文化战士”,创办“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等文化团体组织开展抗战宣传教育,激发民众抗战热情,使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社会活动紧密结合,办学绩效斐然,时评“浙江战时模范学校”。此外,还承担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处属国民教育实验区的建设重任,建立种植基地、开办工厂、诊所。在那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松阳人民以最大的热情拥抱湘师,湘师也以赤子情怀反哺松阳,在松古大地上播下了革命、教育、爱国、民主的火种,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财富。

——松阳县政协副主席、民革丽水市委会副主委叶伟兰

松阳是湘师南迁时非常重要的一站。期间,有两个小事件对湘师来说也是意义非凡。一是1938 年10月,金校长写下了《为十周年告校友书》,他要求学校教师“以如汤如沸的热忱,去从事各种社教和儿童事业”,指导老师“要力求沟通民众情愫,体恤民众愚昧,解决民众痛苦,要视民众如赤子,如朋友,如兄弟。”可以说,正是在金校长的带领下,湘师才成为战时浙江文化界“最埋头苦干而卓有成绩的典范”。另一个是湘师十三周年的时候,金校长用12个字“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概括的“湘湖精神”,这是在湘师十多年办学过程中锻造形成,经金校长总结提炼后成为师生共识,又始终伴随湘师整个办学历程的卓异之校风。

——萧山区人大社会建设工委主任、湘师校友董茶仙

抗战时期,因庆元等地鼠疫,校长金海观和施谦主任徒步翻山越岭240里,经过六天跋涉,选中景宁沙湾道化村。1943年4月起,湘师在此办学近三年,200多户村民家里都入住了湘师的师生。每周六晚在韦家“大房子”搭台,由师生表演歌咏短剧宣传抗日。楼上住着大批学生,至今还能看到板壁上贴着的学生床编号。学校开设妇女识字班,老师们还挑着教育担(木制的两柜,上面有棋盘,侧面有中华全图和世界全图,里面有各种教具学具,担头上还挂一把胡琴),每周送教到山岙间的村里。1947年9月,教育担和《湘湖师范实施基本教育工作报告》一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上展出。景宁籍学子100余人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道化以“湘师故地”为荣,留下了“湘师迁道化 造化景宁人”等许多美谈。

——景宁县检察院原检察长韦定亮

精神薪火永续

抗战胜利后,湘湖师范又回到了她最初诞生的地方——萧山。如今,矗立在定山岛上的湘师旧址作为湘师人共同的精神寄托,人们依旧能看到她当年的荣光。脱胎于湘湖师范的湘湖精神——“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也已经成为萧山文化、萧山精神最深刻的注脚之一。

多年来,萧山区知联会联合萧山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萧山区教育局等编印《我和湘师》文集,拍摄《烽火湘师路》纪录片,又协同杭州市陶行知研究会、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湘湖(白马湖)研究院、萧山档案馆、民进萧山区委会等单位,打造“百年湘师 薪火永续”公益品牌,编演情景剧《旗帜》,举办《晓晚吟歌》校友手稿信札展,展播《百名校友话湘师》微视频……形成了很多传播“湘湖精神”和湘师文化的标志性成果。伴着依旧旖旎的湖光山色,陶行知和金海观先生办学理念和湘师带给这方土地的灵气与生气,又如湖水般不断涌动。

1964年,已经在乡村教育声名远播的湘湖师范成为时任省委书记亲点的半农半读试点学校。我曾在初中毕业后去西北搞过两年石油地质勘探,自告奋勇完成了定山的地形测量。不久,设计院便确定大楼的地基,设计时增加了西边的三层十二个教师办公室,预算6万元。但省厅拨款仅4万元,只能靠当时九个班的师生参加劳动来解决。

次年教学楼竣工后,配套设施也跟着完善,有专用的音乐教室、琴房、篮球场以及学生宿舍、教工住房和食堂餐厅,还开办了湘师附小。湘师在定山教学区共招收六年七届26个班共963人。这些同学中有很多党政部门要职人员、各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及一大批教育责任区的督学和初高中校长,对整个杭州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省湘湖师范原副校长、湘师校友吴光松

2009年,湘湖师范正式并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杭科院)。浙江省湘湖师范和浙江省严州师范这两所著名的中师的并入,让杭科院也成为了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沉淀的高校。陶行知先生1928年亲自指导创办的湘师是杭科院的重要办学渊源,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遗产,学校建设了杭州市陶行知研究馆和金海观纪念室。在湘师的办学理念和两位教育家倡导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学校持续探索以文化校园生活、创新创业生活、多彩社团生活、文娱体育生活、校园劳动生活、走读山乡生活、志愿服务生活和暑期社会生活为主题的“生活大课堂”,形成了具有杭科院特色的“四个并重”育人新形态,用实践和行动书写好生活教育理论的时代意义。

——中陶会职业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杭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陶研会会长、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谢列卫

尽管在湘师只有两年时间,但挑灯秉烛的夜读、田间小道的诵吟、压湖山上的嬉闹、老虎洞山上的远眺,对我来说都是终生难忘。湘师为我们一生学习、工作、生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至今仍然是鼓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陶行知老先生的办学理念核心是“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理念放在当下仍极具现实意义。因此在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我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联盟,把学校的、社会的、行政的、企业的、媒体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可以说是用湘师给我打的底子,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做一份贡献和一份努力。

湘湖作为钱塘江这一条“龙”的一只眼睛,既有湖山之美,更应有人文之韵。八千年跨湖桥文化、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定山上的挑灯夜读,都应该成为湘湖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萧山弄潮儿精神的丰富内涵。如今,承载着“湘师火种文化”的湘湖定山岛正蝶变成为一座面向美好未来的“院士岛”。希望“湘湖精神”能与院士专家在这里“湘”遇,让文化和科技在这座岛上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劳动工匠协会会长,湘师校友郑荣胜

1940年9月从湘师附小毕业后,为了不挤占有限的公费生名额,我成为湘师的一名旁听生,同正式学生一样接受湘湖师范的教育。在湘师,同学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主持和参加喈喈歌咏团、醒民剧团、战时美工团的活动,演讲会、辩论会、音乐会、时事和常识测验、体育比赛、戏剧演出,大扫除及节日活动等,校园内朝气蓬勃。

作为湘师校友,湘湖师范的教育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不是哪一堂课或哪一领域的知识,而是在于如何做人,即人生观、世界观。湘湖师范的精神,包括面向农民和底层群众的教育方向、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教育追求,是让人最为怀念的。

作为金海观的后人,我要感谢各位党政领导、前辈和同仁,以及湘湖师范不同时期的广大热心校友们,开展的深入持久的湘师文化研究和旧址遗存的保护建设工作。

——金海观长子、外交部原常务副部长张闻天秘书、《世界知识》杂志社原总编辑、湘师校友金陵(又名萧扬)

湘师校友所期待的湘湖师范旧址纪念馆建设,将会尽快启动和开展。今天的湘湖是生态湖、人文湖、创新湖,作为人文湖,弘扬湘湖文化至关重要。百年湘师是湘湖文化的重要一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把八千年跨湖桥文化、两千五百年古越文化,以及百年湘师文化结合起来,让湘湖文化内涵更加丰盈。

——中共杭州萧山区委常委、湘湖管委会书记、闻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龙宁

文化生生不息,精神薪火永续。湘湖师范学校所提的“苦硬、实干、研究、进取、注重情谊”湘湖精神,很不一般。师生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战火的考验,但从未放弃学习进取。他们不但研究教育,而且研究社会、研究实际,既广泛又深入,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匠心精神”不谋而合。我连续三年参加了有关湘师的纪念研讨活动,感受非常深,可以说已经把学校的精神转化为我内心的精神动力,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同频共振。若把湘湖比作是龙的一只“眼睛”的话,我想可以说它就是湘湖“眼睛”里的那一抹光。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好湘师旧址纪念馆,进一步研究湘湖精神,要不断地总结它、提炼它、升华它,一定要使它的光芒不仅照射到莘莘学子身上,同时也照向萧山的未来。

——萧山区政协主席叶建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贾丽娜 金婷婷  

编辑:程栋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