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萧山的中国意义 | 商圣范蠡与萧山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和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范蠡,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实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展现了卓越的才能,更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今天的萧山,这个范蠡曾经奋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也因秉承范蠡的精神,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典范。范蠡留下的精神财富与萧山精神相融合,这些精神对当代社会彰显着重要的价值。
范蠡与萧山的渊源
范蠡画像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他是中国经商史上第一个弃政从商的成功典范。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天资聪敏、博学多才、胸藏韬略、志向远大。《越绝书》里说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被发佯狂不与于世”。《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说他“佯狂倜傥负俗”。假装疯癫,超然洒脱。年轻时拜宋国的落难贵族计然为师。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句践。他帮助句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越王城即《越绝书》所记载的“固陵城”
范蠡与萧山的缘份,始于越王句践命范蠡在萧山湘湖固陵修建城堡,作为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据点。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时,萧山湘湖固陵所在地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越绝书》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今城山上越王城即《越绝书》所记载的“固陵城”。明嘉靖《萧山县志》载:“吴伐越,次查浦。句践保此拒吴,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前两峰对峙如门,曰马门。”1991年考古发掘显示,该城堡依山而建,中间低而平坦,平面呈横葫芦状;四周高耸,城墙内壁稍缓,外壁陡峭,形势险要。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目前遗留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全长约1091米,城墙轮廓仍保存完整。
自左至右:范蠡、句践、文种
范蠡在越国辅助越王句践执政十多年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开展外交活动、推行法治、关心民生、奖励生育等,这些改革措施使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句践困于会稽之时,范蠡与文种又一起策划并实施了“美人计”“借粮计”“灭吴九术”等经典谋略,最终帮助句践灭掉了吴国,实现了复国大业。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后世史学界赞美范蠡:“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人鼻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
范蠡给后世留下的精神财富
范蠡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商业和哲学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的商圣。
精神万古
一是精忠报国的大义气节。
范蠡自愿跟随句践到吴国为奴,面对吴王夫差的劝降利诱,始终不离不弃,与句践相依为命,一起耕作劳动,粗食淡饭,忍辱负重,并且始终不忘和句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返回越国后,又竭尽心力为句践复国出谋划策。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在危难之中的忠义品行。
二是广纳百家的宽广胸怀。
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而范蠡兼具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他既具儒家思想中的智仁勇和才德兼备,又有道家应天时、知进退,至韧至柔的特性,还充分吸收借鉴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由此塑就了范蠡儒道相济、百家交融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三是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
范蠡在政治和军事上展现了出色的判断力和战略眼光。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形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策略。在经商中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待机应时而动。
四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
范蠡在越国处于劣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辅佐越王句践。他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帮助越国逐步恢复元气,最终击败强大的吴国。
五是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
范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表现出勇于变革的精神。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他都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依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实施差异化经营,倡导“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提出“劝农桑,务积谷”“农末俱利”“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等理念,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行,这些都是他经营变革创新的体现。
六是义利并重的经营理念。
范蠡主张商人应该“义利并重”,他秉持“无利不商,无义不贾”的商业理念,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范蠡经商时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因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
七是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
范蠡非常重视诚信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坚持“完物上种,质高货真”等经营理念,做到所经营的商品都有上乘的质量,绝不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在选择进货渠道时,挑选那些产品质量好的产地和生产者作为合作伙伴,以保证信用。
八是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
范蠡晚年功成身退,隐居江湖,过上了远离尘嚣、内心宁静而自由的生活,超然洒脱。李白曾为范蠡写过“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诗句,就是范蠡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生活的写照。
九是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范蠡虽然富有,但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财富应该用于有益于天下的老百姓,而不能自己挥霍无度。
十是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
范蠡从《老子》“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中感悟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的道理,“富好行其德”,“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百姓,体现了“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范蠡的上述精神特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山精神对范蠡精神遗产的传承创新
萧山“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其最早的精神源头就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商圣”范蠡。作为吴越文化的交融之地,范蠡给萧山留下了最深厚的精神财富。
历代《萧山县志》均记述了萧山民风“喜奔竞、善商贾”的特点,“奔竞不息”一词就取自其义。“奔”者,指朝着一定的目标奔跑、奔走和冲刺;“竞”者,指选择一定的对象进行竞赛、竞争。所谓”奔竞不息”,即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奔走竞争不止”,它形象地反映了历代萧山人民具有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极富萧山地域文化的刚健品性和特征。这种品质特征既是对范蠡精神遗产的继承和创新,也是萧山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文化个性。
固陵闻钟
这种可贵的民风是萧山“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自然地理环境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长期锤炼和积累的精神产物。“喜奔竞”是“善商贾”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昔日萧山潮涨潮落、塌江决堤、地瘠物乏的生存环境,赋予了历代萧山人民喜欢跑码头、闯市场、走四方的天性,也铸造了敢冒风险、勇于挑战、善抢机遇、誓志争先的弄潮儿精神品格,催生萧山商品经济萌芽早、根基深,并深深积淀在历代萧山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一遇适宜土壤和阳光雨露就发芽开花结果。萧山人这种走南闯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精神就蕴含着范蠡精神的基因。
临水祖道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赋予“萧山精神”鲜明的地域特性。钱塘江是萧山的母亲河,萧山以钱江潮闻名于世,钱江潮又名“中国潮”,以潮立意,以潮提神,以潮塑魂,以潮蓄势,以潮助力,潮涌的意象,全面展示了萧山人民立足改革潮、开放潮、科技潮、数字潮等种种无形浪潮中,全力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的豪迈志向,争当“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的超凡胆识。这种“敢于弄潮”的志向和胆识与范蠡审时度势、勇于进取、变革创新等精神特质一脉相承。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是萧山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萧山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推进萧山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萧山精神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也创造着不同时代的辉煌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它表现为历史变革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表现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万众一心、协调团结”的围垦精神;在20世纪八十年代,它表现为“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在20世纪九十年代,它表现为“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的“四抢”精神;在21世纪的“钱塘江时代”到来的时候,它表现为“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四敢”精神。尽管萧山精神在不同时代拥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集中反映了历代萧山人民强烈的争先意识和机遇意识,都有着范蠡精神遗产的深刻影响。
结语
千年古越文化如湘湖之水不息流淌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八个字内涵十分丰富,是萧山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提炼,内含范蠡精神遗产的基因。也可以说,范蠡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萧山精神的内涵。“四千”“四抢”“四敢”精神这些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范蠡精神遗产的传承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传承范蠡的精神遗产,如勇于竞争、敢于拼搏,义利并重、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兼济天下等精神特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断丰富萧山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让萧山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激发更加强大的动力,激励萧山人民在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始终做时代的弄潮儿。
(作者曾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法治建设等工作,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起草,多次参与省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主持省内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和重点规划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主编出版浙江通志《浙江总情卷》《浙江发展规划卷》等著作,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多篇调研文章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