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诗词里的萧山 | 渔浦烟波里,萧山诗意浓

[ 文教卫 ]    
2024
11-05
09:45

【编者按】在浩瀚的中华诗词长河中,萧山以其独有的风姿与韵味,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从钱塘江畔的壮阔波澜,到湘湖畔的温婉细腻,共同织就了诗人心中最温柔的梦境。每一行诗句,不仅是对萧山自然风光的无尽礼赞,亦是对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文化的深情凝视。本辑以“诗词里的萧山”为主题,精选历代咏叹萧山的经典诗篇,旨在带领读者一同,循着诗人的足迹,漫步于诗词构建的萧山画卷,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 

唐代素有漫游之风,文人墨客以诗为伴,遍访四方,或翻山越岭,或乘风破浪。风光寄于笔端,锦绣文章写不尽人间的烟火模样,恰如琥珀凝结了时光,流转千年,我们依然能从一字一句中瞥见昔日的荣光。在那个诗意盎然的年代,身处吴越文化交流核心地带的渔浦,不仅是富春江与钱塘江的连接口,还是浦阳江的出水口。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水路交通,使得渔浦成为了当时萧山境内的重要渡口。众多的漫游诗人途经此处,却为两岸的江南风光驻足停留,思绪万千化作璀璨诗篇,也成就了一条浪漫辉煌的“浙东唐诗之路”。

开元十四年至十六年(726—728),仕途不畅的孟浩然曾滞留洛阳,后自洛至越,南下隐居于吴越山水间。游历过程中,他途经渔浦,时值清晨,旭日初升,东方的天际线逐渐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空气清新而微风又略带凉意,惊醒了沙洲上的水鸟,声声啼鸣穿透晨曦的寂静,也驱散了诗人的睡意。朦胧之中,桡声沉响,他知道,舟已行至渔浦潭边。随着天光大亮,云雾散尽,好一派江阔水明。他只是静静地注视着,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猿啼幽远,倩影映波,诸般胜景恍若仙境,却又只不过是渔浦日常而平凡的一天。那一刻,孟浩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惊叹渔浦自然人文之美的《早发渔浦潭》: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移动的舟,变换的景,好似一幅无限延展的画卷,将晴江的风情和岸边的风物都悉数囊括其中。无疑,渔浦的万千景象开阔无垠,然而,这又何尝不是诗人那广阔无边、包容万象的心境所映照出的绝美画卷呢?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诗时,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以前的豁达与明朗。

唐人自新安江顺流而下,踏入浙东之地时,多半会途经渔浦这一三江交汇的重要节点。从渔浦出发,或是沿浦阳江溯流而上,穿越诸暨、婺州,最终抵达永嘉;或是继续沿钱塘江向东航行,至西陵渡口后转入便利的浙东运河,进而通往越州、嵊州以及天台等地。因此无独有偶,盛唐的许多大诗人也都曾漫游至此,并留下了重要的诗作,成为后世研究渔浦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常建有诗《渔浦》:

春至百草绿,陂泽闻鸧鹒。

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

沤纻为缊袍,折麻为长缨。

荣誉失本真,怪人浮此生。

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

扁舟与天际,独往谁能名。

月色如洗,银辉洒落在碧波之上,江潮未涨,泛舟独行于水天之间——渔浦是一份超脱世俗的沧浪情怀。陶翰也有诗《乘潮至渔浦作》:

舣棹乘早潮,潮来如风雨。樟台忽已隐,界峰莫及睹。崩腾心为失,浩荡目无主。风停浪始闻,漾漾入鱼浦。云景共澄霁,江山相吞吐。伟哉造化工,此事从终古。流沫诚足诫,商歌调易苦。颇因忠信全,客心犹栩栩。

从风卷残云般的惊涛骇浪里进入宁静的渔浦,霎时间云开雾散,远山近水相互映衬,宛如天地间最和谐的对话——渔浦是一处鬼斧神工的天地杰作。就这样,诗词里的渔浦,不仅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与经济繁荣的缩影,更是以其独特的气质,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抹不可磨灭的风景。在这片土地上,商贾的喧嚣与文人的雅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盛唐的活力与魅力。

位于萧山区义桥镇的钱塘江诗词展示馆

在那些散落于古籍中的诗词歌赋里,渔浦却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存续着,每当后人翻阅这些古老的文字,依旧能窥得渔浦往日的风采。它已然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存在,而是化作一种永恒的文化符号,始终以一种淡然的姿态屹立于历史的洪流之中,静观这世间的纷扰与变迁。


来源:“萧山八千年”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程栋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