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一家充满爱的超市,一场特殊的就业实训
点亮孤独症青年的人生 托起家庭的希望
一家充满爱的超市,一场特殊的就业实训
蓝星超市的实习员工
岗前辅导
工作实习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见于男孩,该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与重复行为方式、社会交往障碍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目前在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并且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接纳大龄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教育机构只有10%左右,而相应的职业技能教育刚起步不久,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社会支持问题日益凸显。
今年,为提升全区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萧山区残联开始探索在孤独症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残疾人托养中心等场所建立孤独症青年的就业实训基地,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立。(文中提及的孤独症青少年均为化名)
困境
“请问您还需要什么?”
“不用了,就这些。”
“好的,一包薯片,一瓶饮料,总共10元,请到这里扫码付钱。”
这是8月中旬,记者在萧山“仁爱助残就业实训基地”蓝星超市的一次购物体验。这是一个只有10余平方米的小超市,位于萧山区爱尔斯儿童康复中心一楼。
虽说是个不起眼的小超市,但它却是我区探索建立的孤独症青年就业实训基地,专门为大龄孤独症孩子融入社会、提供就业支持开办的。
目前,超市接纳了10名年龄在16周岁—26周岁之间的大龄孤独症青少年,他们轮流在迎宾、收银、理货等岗位上实习。为期10个月的实习结束后,他们将留在蓝星超市工作。
在购物过程中,记者发现,除了说话比较慢、眼神偶尔游移外,这几个大孩子与正常的同龄人没什么不同。到目前,他们已经接受了4个月的相关培训。
孤独症群体的服务、支持与照护是一场人生接力马拉松,需要很多人的付出与坚守。而大龄孤独症群体的就业更是一个复杂体系,包括残障人士就业的政策导向、企业对残障群体就业的支持、家庭长期的训练和准备、社会服务机构的辅导支持以及社会大众的接纳程度等。
有专家认为,从孤独症生命全程支持的角度来看,康复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孤独症青年能够自主生活和就业。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并非易事。
一份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个长期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中,孤独症患者的比例越高,就业率越低。
孤独症青年就业,面临着哪些困难?最大的障碍是其自身行为问题。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兴趣局限,如果早期干预不足,情况更是雪上加霜。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技能,包括基本的姿态礼仪、与他人的交流能力、稳定的情绪等。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的不懈支持,定期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而在社会和政府层面,还存在着职业技能培训欠缺、岗位开发单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情况,这些都与孤独症青年的就业息息相关。
采访中,多位妈妈说到了自家孩子的困境:他们渴望走出家门,有一处接纳他们的地方,可以做点事情,可以与人交流,现实却是只能困在家里,每天从房间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房间。除了和家人说说话,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时间一长,情绪常常比较烦躁。“我什么时候才能上班?”有孩子多次问妈妈。这位妈妈也很无奈,她心里清楚,很少有企业会愿意接收孤独症孩子。
“他们不像低龄孤独症儿童,只要吃饱穿暖就满足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慢慢融入社会,学会与人相处,并能从工作中得到肯定,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业辅导老师解释说。
融合
“星星的孩子”也会长大,从辅助学校毕业后能去哪儿?“如果待在家里,交往能力会退化。但倘若与社会接触,孩子能不能适应新环境,会不会影响别人,又是未知数。”采访中,几位家长均表达了他们心中的担忧。
蓝星超市公益项目的启动,为我区孤独症青年及家长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10多年来,爱尔斯儿童康复中心一直致力于为孤独症、发育落后、多动症等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孤独症孩子在完成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后,走进学校就读。如今,不少孩子已经从高职学校或特校职高毕业,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又回到了家里。
“这些孩子好不容易康复到一定程度,学会了与人交流,如果不能走上社会,实现自立,以前我们所做的努力就白费了。”负责人张娜娜萌发出了为大龄孤独症孩子做些什么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想到了开一个超市。超市里有各种商品供顾客选购,也可以为单位定向采购所需用品。这能为孤独症青年提供一个稳定的就业环境,让他们学会与人打交道,逐渐融入社会,实现自立。
这一想法得到了区残联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一些爱心企业主动伸出了援手。其中,浙里淘供应链(浙江)有限公司承诺,免费为蓝星超市铺货,只要超市有需要,会帮忙采购任何产品。其他爱心企业则表示将定期在蓝星超市采购公司所需用品,共同为蓝星超市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孤独症人群就业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但不是没有路径。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专业角色是就业辅导员。在就业辅导员的帮助下,建立自然支持体系,同时还需要有雇主的爱心和执行团队的环境支持。”在多方支持下,爱尔斯儿童康复中心制定了蓝星超市公益项目计划。
根据计划,蓝星超市不仅有职前培训,还设置了持续6个月的康复干预课程,主要以情绪调节(改善焦虑、暴躁等情绪)、行为管理(改善刻板行为等)、社会情感(提升社交能力)等为主要干预方向,为孤独症青年就业必备能力提供支持。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半,家住宁围街道的诚诚会准时来到爱尔斯康复中心。这时,辅导老师早已在教室等候,见诚诚来了,便先让他进行器械活动。等其他孩子都到齐后,辅导老师便带着大家一起做健身运动,如练习瑜伽、八段锦等,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孩子们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轻松快乐。
完成健身运动后,辅导老师会对孩子们开展岗位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迎接顾客、怎么样介绍产品、如何应对顾客的讨价还价等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午时间,孩子们会自行用餐,然后休息一会儿,用手机刷刷短视频或听听音乐。
到了下午1点,他们就到楼下的蓝星超市实习,接待顾客。
当然,这些顾客以带孩子来康复的家长为主。听说能帮到这些大龄孤独症孩子,家长们总是慷慨解囊,买点零食或饮料啥的。
成长
不知不觉间,蓝星超市公益项目已试运行了4个月。这些大龄孤独症孩子在这里适应得怎么样?他们的身上有没有出现喜人的变化?
在采访时,辅导老师和家长们都给出了一致的意见:孩子们的进步很大,他们完全可以把工作做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6岁的孤独症女孩乐乐,上初一时无法和同学正常相处,之后辍学回家。妈妈平时要上班,总是要为一个人在家的女儿担心。乐乐在家里待了一年多后,今年4月,乐乐妈听说爱尔斯康复中心推出了蓝星超市公益项目,便把女儿送到了这里。
别看她平时不太与人交往,但到了这里,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乐乐很快熟悉了其他同伴。她喜欢上课,也喜欢在蓝星超市工作,碰到顾客来了,也会主动上前打招呼。
乐乐妈还说了一件事,女儿每天都会到附近的面店吃午饭,她对数学有着天生的兴趣,看到别人就会问数学题,而且会问个不停,弄得对方很烦。在面店,她也会缠着人问数学题。有一天,她还玩了个小恶作剧,把正在吃面的一个小女孩吓哭了。这时老板发火了,对着乐乐喊道:“我们店不欢迎你,以后不要再来了。”乐乐妈得知情况后,赶紧跟乐乐和辅导老师进行了交流。
过了几天,乐乐又去了面店,这次她主动跟老板说:“我以后不会吓别人了,我会安安静静地吃面。”果然,之后乐乐一改以前的行为,得到了面店老板的夸奖。
讲完女儿的事,乐乐妈的眼角湿润了,她恳切希望蓝星超市公益项目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成为更多孤独症青年的福音与希望之光。
周周是在爱尔斯中心长大的孩子。在4岁到18岁期间,他一直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刚来时,他在走廊里横冲直撞,一刻也静不下来。妈妈对他的要求也很简单,只要他能说话,身体健康就好。如今,他已经是个1米8的小伙子,不仅会说话,还能站在舞台上自如地唱歌。
在同伴中,周周当起了大哥,他们建了自己的微信群,有时还会约着一起吃饭聊天。因为人高马大,蓝星超市接到送水业务后,他会跟着爱尔斯中心的小勇老师一起搬饮用水,冒着酷暑送到客户办公室。
还有洋洋,一位24岁的帅小伙,每天早上都会开开心心地来蓝星超市“上班”。洋洋妈妈说,从大专学校毕业后,他一直想着要找工作。“但哪有企业接受我们这样的孩子?现在他每天来爱尔斯,上午康复,下午实习,别提多高兴了。如果他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就业,实现生活自立,我心里的一件大事就放下了。”
记者手记
“如果我先走了,孩子未来该怎么办?”采访中,几位妈妈都忧伤地提到了这个现实问题。父母不能永远陪伴孩子,他们需要和社会接触,并融入社会,最终实现自理自立。
家长们希望社会上能接纳这些孩子,给他们一个就业的机会。而一个孤独症青年上岗就业大概需要3到6个月的准备时间,其中多数时间是在建立他的自然支持体系。通常企业对孤独症青年的行为习惯、交流方式等了解得比较有限,需要就业辅导员提供员工培训,并在具体情境下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搭建一个适合的工作环境,让他能够融入到企业工作流程中去。蓝星超市公益项目安排了10个月的实训期,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孤独症青年就业建立支持体系。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杭州“弯湾”洗车行。这个洗车行由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徐琴创办,她用八年的实践告诉大家,像孤独症、脑瘫、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等心智障碍者在长大后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孤独症目前尚无药可医,患者终生都需要理解、陪伴和支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终其一生只能“手心向上”讨来充满怜悯的施舍,只要经过充分的就业创业培训辅导,孤独症患者同样也能“手心向下”,自给自足,保障独立生存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实用价值。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到这一特殊群体,向他们伸出援手,而每一份贡献都是向着更加包容的社会迈进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