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科学小记者探秘“生态守护之道”
绿水青山 浙里为家
全国生态日,科学小记者探秘“生态守护之道”
模拟气象播报
了解浙江省的优势矿
小记者合影留念
参观矿产资源厅
小记者采访“山与自然空间”刘申敏馆长
体验“辉光球”
观察昆虫标本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他们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8月14和8月15日,萧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萧山日报小记者团,发起“绿水青山浙里为家科学小记者探秘‘生态守护之道’”主题活动。科学小记者们化身“生态小卫士”,先后走进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山顶博物馆——“山与自然空间”、萧山区气象局,共赴一场生态保卫战。
小记者手记
小记者黎珏信息港小学504班
走进浙江省地质博物馆的大厅,迎面就是一块简洁大气的铁质背景墙,上面写着“山海浙江二十亿”这几个大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去展馆探一探吧!
走进“地质环境,绿色浙江”展厅。两边有一面面仿真的岩壁,玻璃上还标注着“金钉子”。你们知道金钉子是什么吗?它就像一把地层年代“卡尺”,使科学家能够按统一的时间标准分析并研究不同地区同步发生的地质事件,在叙述地质历史时拥有共同“语言”和全球性标准。在地学界,“金钉子”的意义不亚于奥运会金牌。也有人说金钉子就是地球的“年轮”,它代表的是一个特殊地质时代的开始或者结束。据统计国内仅有11个金钉子,其中浙江就有4个。
接着,我们还了解了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看完以后被吓出一身冷汗,“移山埋谷、地移村淹”这些字重重的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地质灾害种类很多,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火山爆发等,一个个都很恐怖。如果可以,我希望这些词永远只出现在博物馆的展板上,而不是在生活中……从展馆出来,地质灾害的危害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一起携手,一起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可好?
小记者田子轩湘师实验小学404班
为了探寻地球的奥秘,我们萧报小记者就来到了浙江地质博物馆一探究竟。
自上而下,我们跟着讲解员姐姐的脚步,缓缓前行。在三楼展区,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界的地质地貌,还有各种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体验舱,我们更是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各种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可怕景象。这不由得就让我们对大自然心生敬畏。保护好大自然,也就是在保护好我们自己。
在“蓝色的土地”展区,主要展示的是我们祖国的海域。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海底黑烟囱,这里生存环境恶劣,但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接着,我们来到二楼展厅,这里的物品瞬间让人眼前一亮。青金石、萤石、祖母绿、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等各种各样的宝石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我最喜欢的就是萧山红石了。尤其是那枚用萧山红石做的碧玺,通体红色,有朱砂的质感,可谓是碧玺中的上品。萧山红那大气的红色,宛若凤凰朱雀之红,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一楼的展厅。一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八大行星和像大火球一样的太阳,还有形态各异的陨石,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洁瀚无垠的外太空。这里有一块46亿年前的石头,它深深吸引了我。它的身上有许多黑色的斑点,像是一双双来自远古时代的黑色眼睛。这些眼睛一眨一眨的,仿佛在一刻不停地告诉我们关于远古时期的秘密。
时间流逝,岁月苍苍,我们人类在地球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地球还年轻,历史仍在继续。我们在探寻科技进步的同时更要好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站
走进浙江省地质博物馆,领略富饶地质资源,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月14日上午,一群怀揣好奇与梦想的小记者们踏上了前往浙江省地质博物馆的探秘之旅。
小记者们首先步入了神秘莫测的地质环境厅,厅内灯光与光影交织出一幅幅自然界的壮丽画卷,他们穿梭其间,每一步都有着惊喜。小记者们近距离观赏着那些历经亿万年形成的石柱,它们或挺拔如松,或婀娜多姿,每一根都诉说着地球变迁的故事。鹅管、石花等奇异地貌景观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它们以独有的姿态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小记者们还亲身体验了地质灾害模拟场景,切身感受到地质环境既是生命的摇篮,也可能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隐患。这一经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地质环境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保护、修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后,小记者们转战海洋地质厅,他们仿佛化身为一尾尾自由游弋的鱼儿,遨游在浩瀚无垠的海底世界。这里,他们探寻着富饶的海底矿产,见证了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他们领略着迷人的海岸风情,感受着海洋的深邃与魅力。同时,小记者们也认识到,海洋虽广阔无垠,但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紧接着,矿产资源厅的璀璨宝石吸引了所有小记者的目光。他们为那些光彩夺目的宝石所着迷,尤其是当镇馆之宝——昌化鸡血石展现在眼前时,更是引来赞叹连连。然而,在赞叹之余,小记者们也意识到,矿产资源的开采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最后,小记者们来到了地质历史厅,这里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地球从诞生到如今的沧桑巨变。他们亲身体验了模拟的火山喷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与震撼;他们仔细观察着恐龙骨架化石,仿佛能听到远古时代的呼唤。
在采访讲解老师的过程中,小记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少小记者表示,要将这份感悟带回学校、家庭,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第二站
走进山顶博物馆——“山与自然空间”,了解生物多样性,探索生态修复的奥秘
随着朝阳初升,8月15日上午,小记者们乘坐的大巴缓缓驶入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仿佛驶向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秘境。随着车辆逐渐深入,一片浩瀚的竹海映入眼帘,它们随风摇曳,宛如绿色的波涛,将小记者们温柔地包裹在一个天然氧吧之中——这就是“山与自然空间M SPACE”。
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小记者们的第一站是“乡野草木”杭州本土植物标本展。在讲解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好似踏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生命的奥秘和故事。讲解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静默的生命赋予了灵魂,小记者们听得如痴如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寺坞岭竹林生态修复实验的介绍,小记者们不仅学习了无人打理的毛竹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植物群落演替的奇妙过程,还深入了解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监测植物多样性、鸟类多样性、两栖与爬行类多样性以及兽类多样性,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智慧与力量。
随后,小记者们步入了第二展厅,这是一个关于传粉昆虫的奇妙世界。他们手持放大镜,像一群小小的探险家,仔细观察着各种蜂类、蝴蝶等昆虫的细微之处;想象着这些传粉昆虫化身为勤劳的信使,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花粉从一朵花传递到另一朵,为植物的繁殖和人类的食物链编织着生命的纽带。而“野花秘境”的奇妙体验更是让小记者们沉醉,他们如同一只只小昆虫,穿梭于镜中放大的美丽花瓣之间,感受着野花扑面而来的浪漫与芬芳,体会着自然界中那份纯粹而又动人的美。
活动的高潮部分无疑是最后的采访环节。小记者们兴奋地围坐在山与自然空间馆长刘申敏的周围,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好奇与关怀的问题:“竹林里都有哪些昆虫呢?场馆有多少工作人员在默默守护着这里的生态环境呢?”面对小记者们的热情提问,刘馆长总是以温柔而耐心的态度一一解答。她不仅分享了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刻理解,还鼓励小记者们要持续关注并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共同呵护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和生态环境。
此次“山与自然空间M SPACE”之旅,不仅让小记者们领略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站
走进萧山区气象局,探知天气奥秘,解锁数智气象服务,争做“低碳少年”
8月15日午后,阳光正好,小记者们踏入了萧山气象科普体验馆的大门,开启了一场探索自然奥秘与气候变化之旅。
一进门,他们便被一场跨越时空的讲解深深吸引——气候变化如何悄然渗透进中国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昆阳之战”的传奇尤为引人注目。刘秀仅以2万精兵,借助狂风骤雨的天然屏障,竟奇迹般地击败了王莽的42万大军,这一幕不仅让小记者们惊叹于古战场上的智勇交锋,更深刻体会到气候因素在历史洪流中的非凡影响力。
随后,一场关于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入探索缓缓展开。小记者们仿佛置身于浩瀚的自然界中,逐一揭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复杂气候系统的神秘面纱。通过高科技的互动展示,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雷电的震撼,理解了温室气体如何因人类活动而激增,进而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及强对流、干旱、海啸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这一系列的知识冲击,让小记者们深刻认识到,天气观测与预报不仅仅是天气预报员的日常工作,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工农业生产、人民安全及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石。
兴奋之余,小记者们对气象预报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讲解员耐心解释了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包括地基、空基与天基观测的综合立体观测,以及这些数据如何通过专业网络快速传输至气象部门,转化为精准的天气预报与预警信息。这些智慧的结晶,为减少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冲击提供了坚实保障。
活动的高潮部分,小记者们化身小小“气象播报员”,在模拟播报厅内,他们字正腔圆、自信满满地传递着天气信息,体验着作为气象信息传播者的乐趣与责任。此外,节能减排的科普视频更是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当看到我国积极推进减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时,他们或许默默萌生了要将这份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信念。
走进绿色骑行体验区,小记者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低碳出行的号召,蹬动自行车,汗水与欢笑交织,他们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深刻体会到了绿色生活方式的魅力。萧山区汇宇小学402班叶艺铠同学的一席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果我们出行坐的是汽车,那么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比骑自行车出行要多,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低碳出行,保护我们的地球。”这番话,赢得了在场小记者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争做“低碳少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小记者手记
小记者胡嘉承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502班
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有序地进入了展厅。首先,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展馆。讲解员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各种天气类型,比如晴天、雨天、雪天、台风等。我们在欣赏了一幅幅生动的展示图后,也对“天气”这个词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在第二个展厅里,我们重点学习了水循环的知识,这个知识和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联。我特别感兴趣,津津有味地听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第三个展厅。了解了一些气象学的原理和知识以后,我们每个小记者轮番上阵,体验了一回小小天气播报员。当我站在屏幕前,我的心跳加速了,生怕播报时出差错。在讲解员老师的鼓励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一则天气播报。听到大家的鼓掌声,我心里乐开了花。我要特别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有了一次珍贵的回忆。最后一个展厅里,摆放着一些运动器材。小记者们有的骑单车,有的模拟健身,有的在进行知识抢答。欢笑声此起彼伏,蔓延在整个气象局的上空。
小记者冯浩宇
高桥小学南江校区207班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我们坐着大巴车前往自然博物馆——山与自然空间。一路上风景优美,到了山顶,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这是一个藏着大自然秘密的地方。首先,我们参观了第一展厅,了解了场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学习了关于毛竹的知识,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还看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标本,有紫楠叶标本、瓦韦标本……非常新奇。接着,我们参观第二展厅,展厅里有3D立体昆虫标本,我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有翅膀亮晶晶的昆虫,有金色条纹的蝴蝶,还有蓝绿相间吸引人眼球的蜻蜓……我不禁感叹:大自然太神奇啦!后来,我们又去了“野花秘境”,看了“万花筒”,里面呈现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我像一只蝴蝶一样,穿梭在美丽花瓣之间,呼吸着野花扑面而来的芬芳,感受着大自然的美。时间在大自然的静谧中悄悄溜走,这次的小记者活动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啦,经过这次活动,我开始喜欢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今后我也要成为自然生态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