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亚运 萧山时刻 • 潮涌 | 实力、活力、魅力

[ 社会民生 ]    
2023
09-23
08:42

一座城市,在云卷云舒、水流水驻中,默默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进拼搏,静静沉淀着一次又一次的开拓进取。

在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萧山人留下了辉煌的篇章:积淀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率先完成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中最为鲜活的样本。

如今,当“办赛”与“兴城”相融,萧山如同奔涌不息的钱江潮,向全世界彰显活力,呈现一个独具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

名片一:奔竞不息  勇立潮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山县志》中曾记载着,萧山民风特点“喜奔竞、善商贾”。而这也正是萧山“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自然地理环境长期积淀的精神产物。

波光潋滟的湘湖水,沉静柔韧,启发了萧山人经商的智慧。改革开放初期,萧山人创办乡镇企业时的“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正是现代萧山人坚忍负重、以柔克刚、待机而动的“水性”人格的真实写照。

波涛汹涌的钱江潮,奔腾不息。不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萧山人发扬的“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的“四抢”精神,还是如今的“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四敢”精神。通达江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萧山人开放的性格,在与浪潮对抗中,铸就了敢于冒险、勇于挑战、善抢机遇、矢志争先的“弄潮”精神,并深深积淀在历代萧山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在时代发展下,“勇立潮头”孕育而生,是萧山人对“奔竞不息”延续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以潮立意、以潮提神,赋予了“萧山精神”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在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的形势下,在萧山融入杭州大都市、阔步迈向“钱塘江时代”的背景下,“勇立潮头”展示了萧山在面临着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种种热潮中,始终坚持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互进的发展战略,是萧山争当“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的形象描述,是萧山“以实力论输赢、以发展论英雄”的共识。

“勇立潮头”的前提是“敢于弄潮”。当下,萧山正在“萧山精神”的影响下,围绕着“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总体目标,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发展路径,大刀阔斧改革、千方百计发展,以国际化大都市之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名片二:  两翼齐飞  多轮驱动

“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是萧山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和最厚实的底气。

从往昔的“工业主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到如今聚焦新型工业化,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萧山正逐渐形成“两翼齐飞、多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行样板。

两翼是哪两翼?

东翼,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对标上海临港新城,打造特色鲜明临空产业集群。“临空经济示范区一体推进大征迁、大建设、大招商,正加快构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贸易、航空服务、会展商务‘五大产业链’,跻身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前五强,打造世界级开放门户和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西翼,湘湖区块唱响“西湘记”,打造一个“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样板区。作为萧山“母亲湖”,全力打造中国最美生态湖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跨湖桥文化和吴越文化集中展示地、“中国视谷”和“萧滨一体化”核心承载地。

湘湖和临空,作为萧山四大平台的代表,也是“平台强则萧山强”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萧山深化“兵团+专版”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要素进一步集中,不断提升平台贡献度和首位度,全力推动平台成为萧山经济发展最硬核支撑、再造工业新萧山的希望之地。

过去一年,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湘湖·萧滨合作区等四大平台,以占萧山全区1/4的土地面积贡献了约4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

而在此前召开的萧山区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始终把发展战略性平台放在首要位置。按计划,要力争四大平台增速在全区平均1.5倍以上,通过3年努力,贡献全区2/3以上的经济总量。

显然,平台,将撬动一个工业新萧山。

围绕“平台经济”的打造,萧山提出“奋力冲刺‘双千亿’再造工业新萧山”奋斗目标,公布“2+3+X”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和新型工业化十大行动,将46个镇街工业园和49个省级小微企业园,以及各类产业载体集成,加快推动全区产业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由链到群的蝶变跃升。未来每个平台都要拥有一条或若干条核心产业链,以带动全域发展。

可以见得,当前的萧山,正大步走在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之上。

名片三: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


2016年,作为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所在地,萧山声名鹊起。如今,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萧山再一次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这片93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样板的豪情处处涌动,催人奋进。

城市之变,变化在哪?

一变在于交通之变,“水路空铁轨”串联东西南北。

G20杭州峰会以及杭州亚运会这两场国际赛会,让萧山锁定“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这一目标下,重构城市路网格局迫在眉睫。

从空中俯瞰萧然大地,纵横交错的高架桥四通八达,路面车流如织,飞机起降不断,无不显示着这座城市正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在萧山城市发展这一考题中,交通建设绘制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萧山完成综合交通建设投资约1500亿元,建成投用25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路通车里程达110.15公里,境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2.63公里。

路网建设没有“休止符”。敢为人先的萧山人抢抓发展机遇,向北跨江融入杭州主城区,向西、向东连接滨江、钱塘,向南辐射富阳等地,初步构建了一张以枢纽、轨道、城市环线、快速路、主干路,快速连接杭州主城区、串联周边区县市、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从“偏居一隅”到“通达四方”的飞跃,将萧山的交通瓶颈转变为区位优势。

二变在于治理之变,城市治理格局打开“配套空间”。

作为全省唯一常住人口超200万的区县,萧山的人员构成复杂,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挑战。如何探索并做好基层高效能治理这篇大文章?萧山依托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有效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

走进如今的南阳街道潮都社区,社区微课堂里,居民就是主讲人,场场爆满;居民议事厅里,社区大小事商量着办;小区居民自发建立多个社会组织,提供丰富和走心的生活服务,俨然一个温馨“大家庭”。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社区创新打造的“七式治理”模式,通过网格化、参与式、溯源式、协商式、服务式、数字式、监督式“组合拳”,让社区治理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密滴灌”。

实现社会安全稳定,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当前的萧山,正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整体智治,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社会民生“一网共治”,使得精细化、智慧化治理直达萧山城市末梢,探索形成全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萧山实践”。

“亚运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市能级品质提升都有重要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打造值得传承的优质城市资产,不断释放亚运综合效应,力求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黄婷 摄影记者 范方斌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