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系统性保护 萧山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 社会民生 ]    
2023
06-09
07:49

文化遗产是全民的遗产,遗产日也是全民的节日。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目前,萧山区拥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34处市级文物保护点。这组数字蕴藏着不可再生的城市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萧山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进一步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刊发了萧山区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信息,省政府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借鉴推广。

乡村博物馆

为共富注入力量

萧山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发源地,乡村博物馆作为展示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成就、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的媒介窗口,正不断提升着乡村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今年,“乡村博物馆”作为“浙文惠享”的重要内容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昨日(8日),位于衙前镇的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正式开馆。作为入选第二批59家杭州市乡村(社区)博物馆之一,这是我区继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后,浙东运河畔又一处亮眼的人文景观。该展示馆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共设有5个篇章,系统介绍浙东运河衙前段的整体形象、发展变迁、功能价值、特色文化及对衙前产生的深远影响,生动再现了浙东运河衙前段的千年底蕴与传承发展。

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

活动现场,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保密教育展陈馆、衙前农小旧址纪念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9家乡村博物馆获授牌。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创建省级和市级乡村博物馆22家,数量居杭州市各县(市、区)第一。

建设乡村博物馆是为了留住乡村文化之根,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发展中浸润人心、绽放新光彩。如何避免乡村博物馆轰轰烈烈地建,热热闹闹地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区文旅局在摸索过程中,给出的答案是:活化运营模式,破解长效维保难题。引进文旅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名人等主体负责缮后运营。针对乡村博物馆多数开办在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内的实际,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乡村博物馆运营补助。如楼塔镇相关场馆已入驻慈孝堂、禾伙人等运营团队5支,12处场馆年接待参观人员超40万人次,为6个村村集体增收50万—200万元。其次,通过开展校地合作模式,挖掘乡村博物馆历史底蕴。根据萧山历史名人故居众多的实际,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与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挖掘萧山人文精神,打造精品乡村博物馆。2019年以来,通过校地合作开办杨之华故居纪念馆、衙前农村小学校纪念馆、蔡东藩故居纪念馆等场馆11个。在场馆建设的同时,还要靠长效且高质量的运营机制。为此,区文旅局还出台了《萧山区乡村博物馆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对我区范围内的省市级乡村博物馆进行综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相应补助。此外,区文旅局还设计了5条“乡村博物馆旅游线路”,文旅产业结合开展研学体验,为乡村博物馆赋予N种可能。

中共保密教育展陈馆(楼曼文故居)

“乡村博物馆源于乡村,长于乡村,既承载着在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又肩负着乡村振兴的职能。”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希望可以打造融合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枢纽,让文化反哺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文润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

浙东运河(萧山段)全长21.6公里,流经北干、城厢、新塘、瓜沥及衙前5个镇街,沿途沿线文保单位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萧山历史文化集中区域之一。然而浙东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呈现出线长、点散、面广的特征,与浙北京杭运河杭州段相比知名度还不够高,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很大。

经过景观亮化改造后的回澜桥

如何利用散落在运河沿岸的宝贵历史遗存,做好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如何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萧山文化的金名片?活动现场,成立了浙东运河镇级联盟。浙东运河延绵200多公里,流经杭州、绍兴、宁波三地,要做好运河整体保护和利用,需要市、区县、镇街三级共同努力。在杭州市运河综保中心牵头下,经萧山区衙前镇倡议,联动绍兴钱清街道、宁波东胜街道共同成立运河镇级联盟。它的成立是杭绍甬三地加快运河共护共富、共生共荣的有益探索,象征着运河保护在镇级层面开始有效互动。同样,运河保护也离不开热心的群众组织,活动现场还成立了萧山区运河保护志愿者团队。

而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都十分重视运河文化带建设,围绕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制定运河文化带相关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利用整体规划,努力打响萧山运河文化品牌。尤其是近年来,区文旅局加速发力,积极推进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利用,完成了城河上七座古桥的维修养护、朱凤标故居二期修缮工程、东岳庙一期文物修缮工程、祇园寺修缮工程等。千年古寺——江寺经过改造提升,以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的崭新面貌亮相运河之畔。

今年以来,浙东运河萧山段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大幅增加,主要包括蒙山东岳庙二期、祇园寺环境整治、涝湖村万济桥、朱凤标故居万寿桥及船道、朱家坛金家祠堂、浙东运河新塘莫家港段纤道、萧山三中教学楼旧址、浙东运河衙前四翔村段纤道等8个修缮工程。

位于蒙山之上的东岳庙,是浙东运河萧山段沿岸的重要历史文化古迹之一,也是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修,东岳庙处于岌岌可危之境,让不少市民心痛不已。去年,在东岳庙一期文物建筑修缮基础上,二期复建工程启动。目前,东偏殿已复建完成,大殿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此外,东岳庙历史文化展布展也已完成。随着东岳庙未来模样的逐渐明朗——这里将建设成为南宋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地标,与江寺、祇园寺等“串珠成链”,带动萧山运河文化带更好的发展。

“我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除了古建筑,还包括文化遗址、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2019年以来,我区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保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修缮项目补助比例。对列入修缮计划的项目,全国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区财政全额承担,市级文保点和已公布历史建筑由区财政给予修缮资金50%—80%的补助,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未定级传统风貌建筑由区财政给予修缮资金50%的补助。2019年以来,我区共完成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修缮82处,投入资金1.27亿元。同时,在“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指引下,大批修缮后的古建筑重获新生,有的“变身”成了乡村博物馆、有的成了文化礼堂……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全民参与让文化遗产成果惠及民众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结合各农村历史建筑的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我区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模式。

表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先进个人

活动现场,还表彰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两位民间护宝人士。戴村镇沈村村507号民居的主人沈培校,便是其中之一。沈老的祖宅是萧山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这里,曾作为土改工作组的办公点,也当过当时大队委的办公室。教室不够的时候,这儿还做过校舍。2020年修缮前,老宅因遭受人为和自然侵蚀双重影响受损严重。为保护老宅、延续文脉,沈老说服家人,花费100余万元对其进行修缮,使老宅焕发了新生。为引导鼓励像沈老这样的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区文旅局根据相关政策,给予其10万元补助。

一浮居

另一名民间护宝人士是来自新街街道的陈志芳,钟情于传统建筑的她,投资300余万元修缮了位于进化镇太平桥村的一处濒临倒塌历史建筑,并将其打造成为集住宿、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民宿文化馆——“一浮居”。这座典型的江南四合院建筑,建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原名华家墙门。在打造“一浮居”的过程中,陈志芳与村委会签订协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花费大量时间做前期的文化挖掘和方案设计工作,终于让这座百年老房子重放光彩。通过招商引资,把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老房子重新活化利用起来,建立村级民宿文化馆,让乡村振兴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也打响了村庄的知名度。

据了解,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区文旅局已出台《萧山区文物遗产和历史建筑专项资金补助实施细则》,将根据修缮资金投入量分别给予修缮者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补助,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等领域。下一步,区文旅局将汇总发布全区待修缮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录,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非遗正成为文旅“新秀”与“潮流”

非遗不仅扎根于文物、扎根于古籍,同样扎根于生活。让非遗进入生活的语境,在日常中绽放光华,才是最好的保护。

围绕“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区文旅局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办“钱塘潮涌共逐梦焕然遗新向未来”萧山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第十三届非遗保护萧山论坛。活动既有行业大咖带来非遗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研究、非遗活化案例研讨和主旨演讲,又有对经典收藏、高奢定制、直播助力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更有热闹的线上+线下非遗市集,让年轻人感受非遗魅力……

我区非遗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基础扎实。现共有各级非遗名录140项,其中已拥有4项国家级非遗、12项省级非遗、16项市级非遗,以及108项区级非遗;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市区级169名;省级非遗工坊2家、区级非遗工坊16家。

在140个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67个、传统美术类13个、传统医药类项目11个,其中具有一定生产性保护基础和产业规模的有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丝绸画缋、徐同泰土法制酱技艺、老大昌酱品制作技艺、金银首饰制作(失蜡法)技艺、麻编鞋制作技艺、茶亭伤科、章氏中医眼科诊疗法等数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依托钱塘江诗路(钱塘潮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我区积极做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非遗项目的产业链保护,重视发展特色非遗经济,提振乡村经济,助力共同富裕。今年2月,我区成功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名单,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紧扣推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两个核心任务,积极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发展振兴体系和传播体系,有效保护传统工艺和非遗项目,充分激活市场需求,不断促进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文/项亚琼 陈伟 陈翊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