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国内 > 

广州一高校图书馆设“发呆区”,意外走红!校方:不是“摸鱼”更不是“躺平”

[ 国内 ]    
2023
03-24
16:25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设立的发呆区走红,引发网友关注与好评。

视频来源:澎湃新闻


图书馆设置“发呆区”

意外走红

东财经大学图书馆深受师生欢迎,这个占地3.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高峰期日入馆人数达到6000多人次,每周开馆105个小时,能提供6500多个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座位。

在这里,师生除了学习、交流,还有专门的地方可以用来“发呆”。

穿过图书馆三楼安静的学习阅览区,打开一扇玻璃门能到达室外区域。这里摆放着不少户外休闲桌椅、绿植等设施,学生三三两两地坐在这里,或阅读,或沉思,或交流。从这里望出去,师生既能看到校园的绿茵足球场,也能远眺繁华的珠江新城和“小蛮腰”。这片区域,被馆方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发呆区”。

图片

几天前,广财学生李同学无意间将这个角落分享在社交平台上,意外收获了1.6万个点赞,“广东一大学图书馆设发呆区走红”也冲上了微博热搜,收获不少好评。

有网友评论,“很暖心,停下来留心身边人和风景,收获一样大”,对此,广东财经大学官微评论道,“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学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生亲述:

在发呆区看夕阳

大四学生吴德仪是图书馆的“常客”,自从大三从三水校区搬到广州校区,每到图书馆她都喜欢到“发呆区”转转。“差不多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第一次到‘发呆区’,当时图书馆人不多,坐在那里吹着晚风,看着远方流光溢彩的广州塔、南丰汇,心情很放松很舒服。

吴德仪说,“图书馆毕竟是封闭的空间,平时写论文、看书学习累了,可以到‘发呆区’休息一下,释放压力。”她也试过在这里“发呆”一下午,看着夕阳缓缓落下。

图片


已有6个供学生放松休闲的“发呆区”

“发呆的本质就是‘思考人生’。设置‘发呆区’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学习之余的放松、放空、激发灵感的地方。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忠政介绍说,同学们可以在“发呆区”远眺遐思、说话交流、自由走动、饮食休憩,还可以看着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珠江新城CBD的风景,放飞梦想。

图片

据悉,目前图书馆有6个供学生放松休闲的“发呆区”

“发呆区”与学习阅览区相邻,互为配套。

“发呆区”内现配有户外休闲桌椅、绿植等设施,图书馆正策划对“发呆区”进行美化改造,融入时代与传统的元素,让“发呆区”更加切合青年学子需求。

图片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


发呆不是“摸鱼”

更不是“躺平”

年轻人的“发呆需求”需正视

广财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王文龙分析称,“发呆区”的设置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身心放松的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发呆”正名,告诉大家发呆不是“摸鱼”,更不是“躺平”,发呆只是忙里偷闲、快速充电的一种方式,大家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呆。

他认为,对“发呆区”的喜爱表明了当代年轻人用一种简单、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的心态,值得肯定和鼓励,建议更多学校和工作场所也尝试设立“发呆区”,满足年轻人的“发呆需求”

图片


国家卫建委:

建议每天发呆5分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程喆歆表示,发呆又叫发愣,对大脑有一定好处,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疲劳;改善调节大脑皮层,调节机体的稳定;促进大脑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创造力。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

图片

发呆的时候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周围比较安静,思想更容易集中,在此状态中人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减轻焦虑的情绪。有的长达几个小时,有的只有短短几分钟,每个人情况不同,时间也不同。

人应该劳逸结合,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血液循环,适当的安静也利于机体功能休整。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时间安排日常的生活。太闹的生活环境,容易让人持续兴奋而出现疲劳感,与神经过度兴奋有关。

此前,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曾联合发起“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倡导公众树立“5125”理念,其中一条就是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发呆所带来的“松弛感”、高心理弹性

往往能带来正向反馈

躺平和松弛感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焦虑,实现自洽。但实际上,两者指向两种不同的路径。

躺平意味着要降低自己的欲望,远离竞争,擅于放弃;而松弛感,它首先承认了我们世俗的欲望——完全可以渴望成功,不过要慢慢来,且要豁达地接受任何一种结果。

图片

具备松弛感的人,可能更不容易疲惫。

有研究显示,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生活应激时,具有运用不同认知和情绪的能力,往往能将其看作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能够赋予事物变化以成长意义而非威胁,大量使用内控点、亲社会行为以及共情这类有利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他们具备积极的自我画像,对未来非常乐观。


来源:萧山网综合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大湾区之声、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民生周刊、青春浙江、新浪微博、网友评论等  

作者: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