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浙江 > 

从这篇300字的短文开始,说说调查研究

[ 浙江 ]    
2023
03-23
19:22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确定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

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这四个字,其实早已经被习近平总书记、被党中央强调了一次又一次。早在2003年2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了首篇文章,标题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只有300字的短文,或许更能体会其中深意。

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头便毫不绕弯子,直奔主题:“现在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紧接着,文章用一段五句话,逐一阐明调查研究如何做到“深、实、细、准、效”。

要言不烦,意义却深。短短300字,就把新时期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应该注意的问题、采取的对策,都说深说透了。

言为心声。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河北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福建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

在浙江更是如此。《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履新浙江第一天,习近平言辞恳切地说,“我初来乍到,对浙江的情况不熟悉,首先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不是客套话。接下来的短短两个月里,习近平到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50%,仅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他就跑遍了全省11个市、69个县(市、区)。

正因为展开了长达10个月的调研,习近平才在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正式亮出“八八战略”这一“顶层设计”。这一战略提出以来贯彻至今,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几年,习近平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省委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的。”

有几个细节很动人。在衢江区云溪乡调研灾民异地安置工作时,习近平专门查看老人家里的米袋子,还打开菜柜看老人中午吃剩下的菜;在武义县调研下山脱贫工作时,他不只是听村干部汇报,还特意拿起村民家中小方桌上的遥控器,手里按着遥控器,眼睛盯着电视机,查看农村有线电视安装入户情况……

还有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三个跑遍”——“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也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提出并亲身践行的。

到中央工作之后,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地重视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党中央即出台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十年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内涵、途径、方法,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其来有自。

它是共产党人世代相传的珍宝。作为一种方法论,它的珍贵性在于: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用一次次的行动论证了,只有俯下身子、脚踩泥土地去调查去实践,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一步步地接近真理。

将历史的镜头拉到19世纪的欧洲。1843年的冬天,24岁的马克思完成了自己关于调查研究的开篇之作——《摩泽尔记者的辩护》。面对莱茵省总督对《莱茵报》记者发表的两篇文章的无理指责,马克思查阅了大量的材料,调研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终将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向傲慢、偏执的摩泽尔河沿岸地区政府官员“开炮”,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劳苦大众的欺压与剥削。

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也一直走在调查研究的路上。为了真实反映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他在居留英国期间,抛弃了社交和宴会,也抛弃了资产阶级的红葡萄酒和香槟酒,全身心地扑向调查研究。他访问工厂、矿山,与工人、医生、教师做朋友,“用21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了解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痛苦和欢乐”,最终写就调查研究的经典名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调查,之所以没有发言权,是因为真理的本质是实践的。调查研究不是在为证明真理“添砖加瓦”,也不是“寻找”真理,而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也传承给了中国共产党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在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施的调查,及研究。”

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仅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在《调查工作》一文中,他更是直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结果的末尾,而不是开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强调“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在调查工作中,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断,如:“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没有调查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具体政策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等等。

回首百年党史,正因为有了从革命导师们倡导形成、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才能在各个历史时期精准地把握各方面情况,做到实事求是,最大化地发挥了自身优势、减少失误和挫折,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一个个让世人瞩目的人间奇迹。

时间拉回到今天,党中央再提“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一方面,说明我们党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又面临着新的情况,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如《方案》中所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面对新问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笔者以为,关键还是要回到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深、实、细、准、效”这“五字诀”。在实际操作中,建议要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基层,身入更要“心”入。调查研究是为了听实话、察实情,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爱民之心、责任之心、敬畏之心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走进基层百姓的心。是作秀还是走心,群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只是为了调研而调研,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走过场、不“心”入,群众不可能和你心贴着心、告诉实情。

实事求是,报喜也要报忧。调研工作中,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把真实情况摸清楚后,不论是喜是忧,都应如《方案》所说,“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如此才能为制定决策、落实部署、破解难题找到“真”钥匙。

注重实效,好事别变坏事。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在1961年开展的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过程中,毛泽东曾批示指出,“派调查组下去,无论城乡,无论人多人少,都应先有训练,讲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调查达不到目的,引起基层同志反感,使调查这样一件好事,反而成了灾难。”

一方面,加强调研统筹,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不增加基层负担。另一方面,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切实按照《方案》要求,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肖国强 章忻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