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国内 > 

研发新冠变种病毒?将疫苗生意称为“摇钱树”?辉瑞回应“暗访”视频!

[ 国内 ]    
2023
01-30
16:56

近日,一段辉瑞公司战略运营和mRNA科学规划研发总监乔丹·特里斯坦·沃克讨论新冠病毒突变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沃克称,该公司考虑“自行研发新冠病毒变种病毒”。

1月29日,#辉瑞#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图片

视频来源:时报新观察


视频引发一片哗然

变异病毒将成为一棵摇钱树

沃克在视频中说道:“我们正在探索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改变它(病毒),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发制人地开发新疫苗。但如果我们要这么做,就会有风险,正如你可以想象的那样,没有人愿意让制药公司变异该死的病毒。”

沃克称,新冠病毒的突变将通过一种称为定向进化的过程来完成,使病毒变得更强或更弱,这取决于科学家如何对其进行实验。他表示,辉瑞公司的科学家正致力于弄清楚新毒株和变种是如何出现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它们出现之前抓住它们,我们就可以开发出预防性的疫苗”。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病毒会实现“定向进化”时,沃克回应道:“我不知道,这取决于实验结果如何。”据他的说法,实验正在进行中。

根据沃克的讲述,这项实验的工作方式是将病毒注入猴子体内,然后依次让它们相互感染,再从它们身上收集一系列样本。

不过,当被问及辉瑞所谓的病毒突变实验是否可以被视为“功能获得(Gain-of-function)”研究时,沃克对其进行了否认。功能获得是指通过改变病毒的基因来增强病毒的传播能力或宿主范围等属性,以制造新的疫苗或生物武器。 

在视频中,沃克否认所谓的突变实验与功能获得研究相同。“我认为这是不同的。它绝对不是功能获得。”他表示:“我们不应该对病毒进行功能获得实验。”

他还进一步补充道,关于病毒突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并表示希望不会有新的病毒爆发。

此外沃克表示,“不管怎样,变异病毒都将成为一棵摇钱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COVID)将会是我们的摇钱树。


辉瑞回应:

没进行功能获得或定向进化研究

改造病毒是为评估细胞中的抗病毒活性

这段视频一经发布,便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引发一片哗然。当地时间1月27日晚8点,辉瑞公司在其官网发布声明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图片

声明中写道,在辉瑞- Biontech进行的新冠疫苗开发中,辉瑞没有进行功能获得或定向进化研究。不过在下文中提到,在PAXLOVID口服药物研发过程中,为了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辉瑞进行了体外试验以确定对PAXLOVID的两种成分之一nirmatrelvir的潜在耐药突变。 

辉瑞公司表示,定期评估抗病毒药物的活性很重要,大部分工作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或主蛋白酶(病毒的非传染性部分)的突变完成的,但“在有限的情况下,当一个完整的病毒不包含任何已知的功能获得突变时,这种病毒可以被改造,使其能够评估细胞中的抗病毒活性”。

此外,“在我们安全的生物安全3级(BSL3)实验室中,在新冠病毒(SARS-CoV-2)和nirmatrelvir孵育的细胞中进行体外耐药选择实验,以评估主要蛋白酶是否会突变产生病毒耐药株”。最后,辉瑞公司强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全球监管机构要求对所有抗病毒产品进行这些研究,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公司和学术机构都进行了这些研究。

图片

詹姆斯·奥基夫发布的辉瑞公司内部构架图,右下为乔丹·特里斯坦·沃克

辉瑞公司强调,植根于可靠科学、基于事实的信息对于克服新冠大流行至关重要,辉瑞仍然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并帮助减轻这种疾病所带来的毁灭性负担。


涉事“辉瑞高管”:

之所以谈病毒研究

只为给约会对象留下深刻印象而撒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辉瑞公司并没有在声明中提及视频中高管的身份,没有否认乔丹·特里斯顿·沃克在辉瑞公司工作,也没有否认其主管的身份。

据报道,乔丹·特里斯坦·沃克是辉瑞公司战略运营和mRNA科学规划的研发总监。不过,沃克没有任何公开的社交媒体账号,在此事发酵后,唯一与沃克有关的领英资料也被删除了。

随后,“真理计划”创始人詹姆斯·奥基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资料。奥基夫称,“真理计划”获得了辉瑞公司的内部文件,证实乔丹·特里斯坦·沃克是辉瑞研发战略运营总监。

根据辉瑞公司的组织结构图显示,沃克比其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阿尔伯特·布尔拉低三个级别,从2021年至今,他一直担任全球研发战略运营和mRNA科学规划总监。

图片

这些文件还显示,沃克本科就读于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2013年毕业后就职于医药临床试验业务公司艾昆纬(IQVIA)。

随后,他获得了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泌尿学医学博士学位,并于2018年至2019年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任泌尿外科住院医师。

2019年至2021年在波士顿咨询集团担任顾问,主要业务为生物制药增长战略。

图片

1月27日,“真理计划”又发布了第二段视频,詹姆斯·奥基夫告知沃克秘密录像一事时,沃克似乎被吓坏了。

随后,沃克立刻回应称,他谈到病毒研究只是为了给约会对象留下深刻印象而撒谎。

然后,他弄坏了奥基夫播放视频的iPad,并给纽约警察局打了电话。


业内专家:

视频内容“全是胡扯不能当真”

尽管该视频内容引发了舆论热议,但实际上,业内表示其内容并不可信。1月29日,中国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向媒体表示,视频内容“全是胡扯不能当真”。

金冬雁举例,视频中的被暗访者在介绍“研发新毒株的做法”时称,“将病毒放进猴子体内,持续不断让它们相互感染,然后从它们身上收集血清样本,再将传播力更强的那些变种注射给另一只猴子,你就不断主动地让病毒变异。”但金冬雁介绍,实际上将病毒放到动物、细胞内去传代,传代出的产品都是变弱的,不是变强。并且就算在猴子体内变强,感染到人体内也不一定变强。

金冬雁强调,病毒及其变异是自然界自然发生的过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病毒能从实验室做出来的。

这一说法也得到病毒学专家常荣山的认同。他进一步分析,RNA病毒的变异率高,但是出现新的流行株往往不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变异位点,而是多个增加了病毒适应性的突变位点。例如,一个国家产生一个突变位点,冰岛产生一个、加拿大产生一个,经过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后发生重组,并与其他流行株竞争,最终才能产生一个新的变异株(VOC)。这一过程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是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的,目前也无法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得到。因此,“预先在实验室中做出有危害的毒株,甚至以此提前生产新冠疫苗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广谱抗新冠中和抗体。实际上,先预测新冠病毒的突变方向,以此提前进行研发也是中和抗体药物的研发思路。但是,在广谱抗艾滋病抗体、广谱抗新冠抗体药物研发上,这条路至今都尚未走通。

常荣山表示,说到底这是因为,目前,医学界对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抗感染机理,即宿主反应还是不够清楚的。相比之下,艾滋病病毒包括近1万个核苷酸,数量是新冠病毒的三分之一,而对艾滋病病毒约40年的研究中,所有疫苗的研发均失败了。因而,认为仅经过3到4年的时间就搞清楚新冠病毒,实在过于乐观了。

此外,另一个上述视频和辉瑞声明均提及,并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是“功能获得型研究(Gain-of-Function,GOF)”。这是指通过有目的地改造现有的病毒,使之获得某种新的功能,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的防控。

实际上,这一词自疫情以来就经历过多轮关注和讨论。常荣山介绍,GOF在病毒学研究中并不罕见,目前全球做的最多的是禽流感病毒。例如,一禽流感病毒目前不能通过动物传染到人,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功能获得型研究,人为“改造”该病毒,研究哪些地方的突变可能增加感染人、甚至人传人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禽流感跨种流行增加检测、疫苗研发所需要的信息。

那么,这种研究是否会引发风险和危害,甚至成为一些网友口中的“龙王卖伞”?对此,常荣山和金冬雁均认为无需为此担心,因为科研实验在科学界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机制。

常荣山举例,针对不同级别的试验,有些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进行,例如疫情以来被多次提到的P3、P4实验室;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的试验也都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包括试验目的、方案、潜在伦理学危害、如何控制和预期的收益。另外,一些科研工具的设计本身也在规避风险,如用于评估疫苗效果的假病毒。假病毒经过修饰,可以感染易感宿主细胞,但只能感染宿主细胞一次一轮,无法再次感染培养细胞,因而没有生物安全风险。


辉瑞CEO:

正开发效果能持续一年的疫苗

据澎湃新闻,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辉瑞公司CEO艾伯乐(Albert Bourla)在世界经济论坛期间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一直存在,辉瑞正努力开发效果能够持续一年的新冠疫苗。

艾伯乐认为,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但某种程度上,世界并未对下一次全球健康危机做好准备。他表示,对于如何应对疫情,各国政府尚未做出改变,且某些情况下还采取可能妨碍药物开发和创新的监管措施。

对于世卫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艾伯乐表示不满。他提出,“新冠带来的重大教训是什么?是幸好有一个既有私人推动但也有学术界支持的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产业。”

艾伯乐表示,新冠病毒可能会一直存在,因此辉瑞正努力开发效果能够持续一年的新冠疫苗。此外,他还说道,辉瑞也在研究新冠病毒带来的长期后遗症和感染后的并发症。

对于未来的规划,艾伯乐表示,辉瑞将在未来18个月里启动新药推广,并以开放态度迎接能够助力辉瑞成长的公司。他说,辉瑞不太会收购像同等规模的制药公司,而是会瞄准规模较小、具有“突破性”科学技术及药物产品的公司。他说道,“我们很乐意进行收购,希望达成众多交易。”

此外,艾伯乐还预测,未来十年里,生物学会持续进步,辅以人工智能以及不断改进的技术,癌症和其他疾病在治疗方面或将迎来突破。“未来10年,我们将看到科学的复兴。”


来源:萧山网综合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界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新浪微博等  

作者: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