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一溪一宅一街 重走商贾繁华地

[ 社会民生 ]    
2022
12-01
08:00

“昔游临浦春正浓,小江萦委如无穷。花浮千林锦绣幄,舟扬万顷玻璃风。西施故乡擅佳丽,会稽秀气藏华稼。”宋代王铚曾在《诗送韩简仍学官于临浦呈劝其重修四子祠》中诗颂临浦人文风光。这座诞生了古典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古镇,自古就是商贸要地。

在这里,陶朱公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临浦老街重拾“小上海”的繁华,陈家墙门更有商贾世家陈氏家族说不完的民国金融往事。今天,我们不如走进临浦,从一条溪、一座宅、一条街中领略古镇的商贾繁华。

一条溪:

商圣范蠡的经商之道

临浦,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商埠。依托浦阳江这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临浦镇因水而兴,江边大大小小十几座码头,江上船桅林立,一片市井的繁华,成为浙江四大名镇之一、浙江六大米市之一,被称为“小上海”。

唐朝时,临浦作为一个驿站,引得南来北往的官员在此歇脚换船,带来了商贸的繁荣。到了明朝,浦阳江改道,由原来的绕道钱清江入海改为直接流经钱塘江入海,江上货船往来如梭、商贾不绝,商埠空前热闹。

临浦的富美繁荣,似乎总能从水路上探寻到根源。

浣沙溪畔,西施与范蠡的邂逅为古镇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临浦,至今仍留存着一处处蕴含动人传说的西施古迹,如西施庙、苎萝亭、红粉石、洗足潭、田螺山、施神潭、起埠庙、日思庵、古浴美施闸、浴美施庙、西施亭等旧址。

在施家渡寨湾,有“范蠡庵”,俗称“日思庵”,是乡人为纪念范蠡访西施所建,日思庵前面原为古渡口,相传为西施入越时的下船处。为了纪念这位为越国做出贡献的贤士,老百姓才修建这座庵庙,寄托对他的殷切思念。如今的老百姓每逢庙会除了祈求安定、风调雨顺之外,还常有祈求多财之意。据传,一身布衣的范蠡曾迁徙至陶经商,没出几年便成为巨富,于是有了陶朱公的称号,成为世人供奉的财神爷。

在范蠡的经商致富之道中,他认为既要遵循市场自然规律,又要未雨绸缪。“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说的就是在经营活动中要早做准备,才不会受困,知晓了商品的销售时节和用途,就懂得了商品。范蠡的贸易理论中最著名的两条是“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说的是要购买将来迫切需要的而现在并不需要的,商品有余则贱,不足则贵。可见,在古越国时,范蠡就已能熟练运用经济学原理,应对市场的变化,体现出了高超的经营智慧。

然而,范蠡的这种贸易原则与奸商的囤积居奇不同。范蠡的经营法则不会损害消费者利益,而是将当前市场上不需要且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提前购存,等于替消费者保存,待消费者大量需要而促使价格上涨时售出而获利,也就是防止物品过分下跌和过分上涨。

一座宅:金融翘楚陈朵如的银行家之路

穿过杭甬运河桥往南,但凡要去往临浦、戴村、河上的,途经杭金线辅路时,总能看到一片白墙黛瓦的民国老墙门伫立在路旁,这些建筑低调中透着一丝苍凉。不过,从墙门的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屋主人绝非等闲之辈。

据《萧山县志》记载,萧山曾出过2个大银行家,墙门主人陈朵如就是其一。陈家共有四个兄弟,陈朵如排行第二。其父陈子祥是位旧知识分子兼工商地主,曾在临浦老街上开设乾余钱庄、乾泰米行、乾元电厂、义号杂货店和榨油厂,有“陈半街”的称号。正是有了这雄厚的经济实力,才会有“陈家墙门”这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了陈朵如这位业界翘楚。陈家墙门群共有四座民居,供陈氏四兄弟居住。

墙门群最东面的主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银行家陈朵如。陈朵如故居分为前、中、后三进共两院,占地面积973平方米,布局规整,保存较好。近几年,为了保护墙门群的文物价值,陈朵如的故居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陈朵如陈列馆”。

陈朵如,本名陈选珍,1888年生于临浦镇柏山陈村。19岁时,他和堂兄陈允如一起到日本留学。一年后考入了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接受经济、银行等学科的专业教育。在东京,陈朵如结识了同为浙江人的李铭。李铭在日本的山口商业学校学习银行学,由于二人所学专业相同,志趣相投,便成了好朋友。后来李铭也是民国时期金融界的一个重要人物。

1910年底,陈朵如长兄病故,父亲要求他回国接管家里的钱庄,陈朵如就此中止留学,暂回国内。1911年下半年,陈朵如为了能顺利毕业,就向父亲请求再去日本留学一年半。1912年秋天,陈朵如回国,进入杭州的浙江银行,担任协理。此时的李铭也在这里工作,两人就这样开始共事。

陈朵如还曾受聘于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教授银行学、银行簿记、银行实践及商业算术课程。这所设在杭州的商业学校堪称当时浙江省培养经济人才的摇篮,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去了银行工作,中国、交通、浙江实业、浙江兴业等银行尤多。1916年,陈朵如离开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就任中国银行浙江兰溪支行的行长。

作为一个银行家,陈朵如见证、参与了浙江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在近代银行业兴起之前,长期存在着像典当、钱庄、银号、票号等旧式金融行业。杭州钱业始于南宋时期的货币兑换业,到了清朝末年,浙江省财政困难,不得不建立了一个叫官钱局的机构,这种介于钱庄和新式银行之间的一种过渡性金融机构,堪称银行的雏形。所以,在陈列室的墙上可以看到展示的官钱局发行的银两票和钱贴。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浙江银行业兴起,为了适应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倡导开设本国的银行。其中,浙江兴业银行、浙江银行和大清银行开始创设,标志着浙江金融业开启了银行化模式。

陈朵如经营银行,有他自己的一套经营管理方法,他很爱护员工,并善于用人。1939年至1941年,上海沦陷为孤岛,职工的生活出现了极大的困难,陈朵如及时拨出一笔专款,给予员工生活补助。随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高涨,陈朵如通过劳资协商,再一次拨出资金,让工会举办职工消费合作社,以减轻物价上涨对职工生活的影响。

在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任职期间,陈朵如开创了“零存整付”储蓄存款。也就是说原本每个月往银行里存入一元钱,十五年后只能领到180元,但是使用了“零存整付”储蓄存款后,过了十五年就可以领到本息五百零四元六角六分。这样一来,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因此吸收了很多社会闲散资金。据说,这一举措当时引来众多银行效仿,这也为后来的浙江实业银行开展储蓄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条街:“临浦19”沉浸式重启“小上海”风情

临浦小上海,街是饭架街。

横竖交叉的饭架街,人行走其中不免迷向。要知道,商贸鼎盛时期的饭架街,店铺林立,南北货物起落转运,五行八作样样俱全,全国各地商贾云集,要在这里经营行当没有精明的大脑是万万不行的。

宋朝时,各地的米商、盐贾早已结集于此,江西、金华、衢州、严州的大米,慈溪的食盐,诸暨、浦江的木材,桐庐、富阳的土特产都在临浦集散。

到了民国时期,临浦商贸更是达到了“年交易额不下数百万金”的盛况。这期间,临浦尤以米市为最,浙江、江西两省的米价行情要看临浦的涨落。旧时曾有“临浦米行老板脚一跺,浙江米价抖一抖”之说。《中国实业志》曾把临浦列为“浙江六大米市”之一,可见当时临浦的粮食集散之聚。

临浦老街的特色,在于其形似饭架,街巷纵横。南北走向的主要街道有山阴直街、萧山直街、萧山中街、灰弄等,东西走向的街道主要有西市街、扇面街、山阴横街等。据说这些商业街加起来足有2000余米长。山阴街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山阴、会稽两县交界地,素有“山阴不管,会稽不收”之说。沿街商肆栉比,有米店、药店、茶楼、绸缎庄、当铺、剃头店、小吃店、过塘行各种业态,建筑为前店后宅格局,因此老街中还隐藏着许多上了年头的老宅民居。浦阳江边的3层“逸园茶楼”是民国时期最高的建筑,日军入侵萧山时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西市街、萧山直街及其它老街进行整修,并拓宽火车站至牛场头一段街路,定名为劳动路。

漫步在临浦民国风的时尚老街,仍旧可以看到不少昔日的老店,临浦照相馆、临浦百货商店等商业延续着老临浦的一份怀旧,萧山直街上张春记馄饨、老地方荷花糕等传统老字号诉说老街旧时的繁华记忆。

同样的,这里还有属于年轻人的一份“新”,民国十九年(1930年),“临浦镇”三个字作为行政区域地名正式确立。现下,临浦老街正以“临浦19”之名重启活力。民国主题民宿的19号和平饭店、19号侦茶局的临浦印象、临浦19小酒馆、Coffee店、红色主题体验的临浦公馆,各种沉浸式剧本游戏体验的互动场馆,以及临江码头民国风情的建筑、旗袍人偶,无不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唤醒老街的繁华。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浦在历史浪潮中,积淀下来的商贾基因、家国情怀、风土人情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反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大家,譬如无数诗人沿江踏舟悠游,再如现代历史演义家蔡东藩,出版家傅彬然,当代著名诗人邵燕祥等等,一种文商共生的繁华正沿着浦阳江的脉络延续。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摄 李沅哲 通讯员 邵威 插画/俞钦洋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