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浙江 > 

摸清文化家底 传承千年文脉 《盛世修典——揭秘大系背后的故事》

[ 浙江 ]    
2022
10-06
12:37

摸清文化家底 传承千年文脉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陈面积总计约6000平方米,是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为了摸清历代绘画这项民族文化的家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历经17年接力长跑,对世界各地的中国历代绘画进行采集、编纂、出版,让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分为“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版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12000多件中精选1700多件出版打样稿进行展出,涵盖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要画作。如《女史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这些无限接近真迹的打样稿,让观众赞叹不已:“能在一天之内看到这么多的中国历代名画,太难得了。打样稿非常清晰,能看到鸟的羽毛的纹路,跟看原作一样,很震撼;感受到我们中国博大的历史文化,文化自信就是这样来的。”

中国历史长河上,中国画的整理收藏,规模大的也就四次,从唐代的《历代名画记》到宋代的《宣和画谱》,再到清代的《石渠宝笈》,至当代,就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2005年, 以《宋画全集》为起始,一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搜集中国古代绘画图像资源的行动正式启动。紧接着《元画全集》,到后来《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等项目都陆续启动。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从零开始,系统搜集、梳理采集中国历代绘画的高精度图像,并编纂整理、集结成册。

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数以千计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大系项目的推进中。最终流散海外的3569件(套)绘画精品,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方式重返祖国怀抱,与国内8910件(套)藏品图像“团聚”,共同构成了纵贯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的恢宏图景。

打造传世之作,离不开严谨复杂的编校流程。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艺术出版分社总编辑葛玉丹坦言,在对古画进行释读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不规范的草体字、稀奇古怪的异体字。哪怕是标注一枚几个字的印章,就要涉及书法、篆刻、古文字、古典文献学等相关知识:“我们图书出版领域有一个比较严格的要求,一本书你的差错率必须在万分之一,我们这个项目因为是国家重点项目,万分之0.35以内的差错率,这也是我们的压力所在。比方说我们的一篇概述,两三万字,背后的文献量可能是几百条的那种。尽可能少的留下遗憾,真正用传世之心做传世之作。”

打造传世之作,更离不开对历代绘画作品高质量的拍摄采集,早些年,拍摄团队跋山涉水对国宝进行高精度采集的过程可谓历经千险。

“大系”入编的作品中,藏于国内的有8000多件。2009年,为了出版宋画全集,故宫博物院重新打开了封存17年的《千里江山图》,“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王小松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千里江山图最后一次打开是1992年,然后就封闭起来了,一封闭就是17年。这个画是矿物质颜色,是有一种胶性黏在上面的,每打开一次,一定是多多少少有点损坏的。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反复思考和斟酌。跟专家商量,他说这样,我们找好专家团队守在这幅画旁边,如果我们在打开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及时抢救。然后把他打开了,一打开大家看一点都没坏,非常鲜艳的色彩,所有人为之震撼。我们拍完了之后,才有了故宫千里江山图大展。”

正在国博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高清还原的巨幅画作《千里江山图》长卷被放大了两倍,陈列在展台之上,在灯光装置作用下,“只此青绿”,色彩更加鲜明动人,人物、小船清晰可见。观众张女士看过后觉得特别震撼:“每一块就都一个独立的图,连在一起又特别震撼。祖国的大好河山很壮观,看着心情很激动。”

走进正在北京国博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览入口整一面墙上清晰记录了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从零开始,对世界各地的中国历代绘画进行采集、编纂、出版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大系”入编的作品中,除了国内的国宝,藏于国外的有3000多件。将流散海外文博机构的古代绘画精品汇编如册,对于大系编纂团队来说,成本最大,难度最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金晓明说,宋画中很多是绢画,质地脆弱,每展示一次都有可能受到损伤。因此,国外的馆藏机构都不肯轻易示人:“我们对于图像的要求在制作上有着极高的标准,这种标准一般的单位都难以承受,因为你的数据图像要重新做,或者由我们来拍,或者他们根据我们的要求来拍,不管怎么说都是要重新动用这些文物。我们要把意义目的交待清楚,做很多的功课。这个时间跨度拉的很长。”

十七年来,拍摄团队足迹遍布国内外260多家文博机构。在日本,拍摄团队经历过地震、超强风,还有人受过伤。在德国,“大系”项目组赶在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长达4年的闭馆修建之前,成功取得了拍摄许可。在俄罗斯,项目组曾求助过上海经合组织相关负责人,也求教过当年留苏学画、现已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终于在2018年,敲定了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合作事宜,让馆藏的西夏黑水城204件高清图像得以收入大系。 “大系”项目的摄影师章益林说,2006年进入大系项目时,他还是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学生。当时他以为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谁知一干就是十几年:“可以近距离的看到原作,这也是能够支撑我一直做到现在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因为你可能这辈子只能够见到一次,这也是我们这个书的重要意义,我们这样采集回来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

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数字化发展中实现复原和共享,也是“大系”项目近年来的不懈追求。 正在国博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沉浸式画境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山水画中;利用全球领先的3D石窟复原技术,展览把敦煌莫高窟、灵隐飞来峰石窟像搬到展览现场。观众黄女士说:“之前还是很想去敦煌看莫高窟的, 现在完全利用3d打印,可以复制的这么逼真,家门口就能看到了。”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王小松说,传世艺术珍品的数字化重现,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诞生于不同时空的艺术精品。从数字化采集到数字化利用,以大系为代表的数字文物保护尝试和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我们把不可移动的文物变为可移动的文物,通过3D扫描3D打印,再现古代的文化,同时又把这种数字化东西永远保留在区块链上,它永远不会消失的。今天这个展览不用说放100年前,50年前30年前你是无法呈现的,也就是说今天的文化它其实不光是文化,还有科技是两者互相的交融,互为共补,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再建一个文化的大山。”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出版社借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连接起全球文化网络,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大系”出版物已被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美、英、法、德、日等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及文博机构收藏,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以美为媒”的“世界名片”。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看来,这是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追求,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我们通常所说的盛世修典,盛世修志,所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辑出版,在今天特别鲜明的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出版传播,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美育水平。我们作为文化大国,在今天也特别需要在中国介绍世界的优秀艺术,了解人类文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这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蓝新闻   

作者: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