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杨昌云:一生为茶孜孜奉献 成就萧山名茶品牌

[ 社会民生 ]    
2022
08-15
07:33


杨昌云(左二)指导茶农种茶

人生如茶,沉浮有时,苦甘有时。作家林清玄的一篇《茶味》道尽了生活的原味,形形色色的茶又好似人生中的每一个特殊时期,滋味不同,境界亦不同。

作为萧山茶叶发展的见证者、推广者和开拓者,前区林业局高级农艺师、茶叶首席推广专家杨昌云,在茶叶技术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33年,他低调谦逊、朴素执着,改善了萧山茶叶多年“无名牌”的状况,更是在萧山区茶园改造、茶叶生产技术提升上作出了贡献。

科班出身,执着的拓荒者

1977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杨昌云成为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1982年,学成后的杨昌云被分配到萧山区林业局,从事茶叶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

据他本人回忆,彼时萧山的茶园总体种植面积不大,分布零散,部分茶农种茶经验也较为欠缺。即便如此,杨昌云也并未因现实的困境而退缩。反倒是骑着自行车,跑遍了萧山所有茶叶产区,与茶农一起生活,同吃同住,进一步了解茶农的困难,试图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萧山茶园茶树品种单一,茶叶单产较低。于是,他手把手指导茶农对茶园进行改造,率先从茶科所引进龙井43等茶树良种在萧山茶园种植,向茶农推广科学的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技术。在他的引导下,闻堰茶园兴起了大棚栽培。当时,大棚栽培的成功经验,吸引了省内外许多茶区的茶农前来学习和参观。

一段时间后,萧山的茶园开发与种植取得了成效,茶树良种化率有了明显改善,2008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由于良种茶树萌发早,采摘期提前,茶农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萧山茶叶的声誉很快打响。

标准化生产,掀起茶叶发展新高度

1991年,从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传来喜讯,萧山的云石三清茶从众多名茶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名茶新秀”。那时,杨昌云为了创建“云石三清茶”这一地方名茶,他起早贪黑,白天上山指导茶农采摘茶叶,晚上则在灯下研制炒茶工艺、思考名茶创建的具体事项。

他还积极组织云石三清茶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的不断努力,云石三清茶连续三次被评为“一类名茶”,并于1999年获得了“浙江名茶”称号。从此,打破萧山无省级名茶的历史。

历史上,湘湖龙井曾几度更名。上世纪九十年代,萧山茶还被叫做“浙江龙井茶”,曾参加了一个省级名茶的评比,杨昌云回忆说:“当时,茶的各方面品质经专家评审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因为名字含‘浙江’二字参评茶样无法获奖。”直到2008年,萧山区茶业协会成功受让“湘湖”商标,最终确立将“湘湖龙井”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使得萧山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双提升。

为了开发夏秋茶,杨昌云开展了“清香型绿茶生产工艺研究和推广”试验;为了推进我区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作,他向区政府递交了《关于我区初制茶厂实施优化改造,要求予以扶持的请示》。特别是,他制定《萧山区无公害茶》地方标准,将“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广泛推广,使得茶叶生产标准化,把茶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000年,国家开始对龙井茶实行原产地保护,起初萧山并没有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范围。“但是萧山产茶历史悠久,又曾是西湖龙井采制的生力军,应当被列入。”于是,他与同事利用专业知识据理力争、各抒己见。在他的坚持下,萧山成功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范围。

提质提量,以赛代训激活力

茶叶技术推广是茶叶技术发展的主体力量。杨昌云很快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探索、开展培训培养更多的茶炒制技艺传承人,才能扩大萧山茶产业规模、提升茶产业生产量。

近几年,由杨昌云牵头成立的萧山区茶业协会积极开展活动,推动湘湖龙井茶产业、茶事业的发展。每年举办湘湖龙井手工炒制技术比武活动,选派优秀选手参加省市龙井茶手工炒制比武,以赛代训,切磋技艺。在评审席,经常能看到杨昌云的身影,他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在茶叶品鉴上的专业度评茶,激活了萧山茶叶发展的竞赛意识。

萧山茶叶的发展历程,就像我们对话过程中所沏的这杯茶,沉沉浮浮。尽管如此,杨昌云始终坚信“我们的茶产业应该在品质和品牌上持续发力,让更多人喝上好茶。”

杨昌云为人谦虚淳朴,他一直将萧山茶事业视为自己的家事,不辞辛苦,奔波于穷乡僻壤,成为萧山众多茶农的引路人。即使退休了,他仍在大家需要时,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奉献出茶的一丝清爽和甘甜。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文/李沅哲 凌亚红 蒋炳芳   

编辑:张熠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