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国内 > 

当心!一大批“李鬼”APP在想方设法骗你的钱 山寨软件该怎么防?

[ 国内 ]    
2022
07-04
09:25

“李鬼”App,重拳打击!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重拳打击仿冒投资诈骗平台,精准提示潜在受害人。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目前,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网址380.4万个、App51.4万个、跨境电话41.5万个,互联网预警劝阻平台预警超20亿人次。

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给一些网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指出,诈骗分子仿冒投资平台诱导欺诈网民,让网民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应引起足够关注。广大群众需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切勿进行转账操作。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坑害广大网民。

为提高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一、2022年1月,四川省吴某某在网上看到了“农E贷”仿冒APP的宣传信息,因资金紧张便点击下载,并填写了信息申请贷款,但显示放款失败。所谓的在线客服与吴某某进行“沟通”,称其账户信息不匹配,需先进行资金验证。吴某某信以为真,便向指定账户转账3万元,事后发现被骗。

二、2022年2月,河北省姜某下载了“东方财富”仿冒APP进行相关投资操作。期间姜某收到一信息,显示其进行了一笔20万元的第三方汇款,因未报备属于违规操作,且已移交风控部门处置,姜某需缴纳20%的风险保证金4万元,否则账户将被冻结,姜某转账后发现被骗。

三、2022年6月,山东省秦某某在“马上金融”仿冒APP申请贷款10万元,平台要求先交1万元金融贷款保险,否则不能提现。秦某某按要求交钱后依然无法提现,平台要求再交5万元验资费,并承诺会将保险费和验资费一并返还,秦某某充钱后合计被骗6万元。

四、2022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张某某下载了“中邮证券”仿冒APP,跟着微信群里的“老师”进行投资操作。一开始投入了10万元,盈利后又追加了30万元,结果发现投资持续亏损,张某某打算将剩余的钱提现,但多次提现失败,且平台催促其继续追加投入。张某某察觉异常,随后平台无法访问。

五、2022年1月,江西省彭某在“安逸花”仿冒APP申请贷款,提现时提示银行卡号错误,账户被冻结。平台让其转账1万元以证明是本人操作,彭某转账后账户恢复正常,随后发现又被冻结,平台声称彭某操作失误,需继续验证,彭某发现被骗。

六、2022年5月,辽宁省章某经朋友推荐下载了“平安证券”仿冒APP,先后投入了18万元。不久章某收到了平台升级的通知,并按提示进行了升级操作,但平台显示其账号为“风险账户”,存在洗钱嫌疑,需要向监管部门的“安全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否则无法正常使用。章某多次进行转账,合计被骗25万元。

七、2022年3月,河南省钱某某在“长城资产”仿冒APP上进行期货投资。平台客服以免费提供增值服务为由添加其微信,并告知钱某某缴纳2.5万元即可成为“VIP用户”,可享受手续费打折并优先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钱某某信以为真,便向指定账户进行了转账,最后被平台客服拉黑。

4.2万个“李鬼”式投资APP是如何上线的?

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

通过仿冒APP以假乱真、混淆视听,让人误以为是正规平台,达到诈骗目的,从披露数据来看,这类诈骗绝非个案,而是相当有普遍性。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就排查打击仿冒APP多达4.2万个,其中仿冒的“京东金融”APP就达5677个。

投资者本着盈利的目的下载APP投资,结果却掉入了高仿陷阱,轻则个人信息遭到泄露,重则遭受数万甚至几十万的财产损失,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对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严打击治理。

从披露的案例来看,类似的诈骗手段谈不上多么“高级”,关键动作是以所谓“资金验证”等理由,让用户先把钱打到指定账户。之所以达到目的,主要在于,一方面,其APP的标志和产品介绍形似正规APP,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容易让人产生误导性判断,给予信任。另一方面,诈骗分子往往抛出高额投资回报作为诱饵。这两大招一使出,足以让人卸下对“先打钱验资”风险的防备,最终上当。

被骗的人中,的确不排除存在“以小博大”的侥幸心理,事后相关部门的打击治理也必不可少。不过,从源头治理的角度看,更应该追问的是,如此数量庞大的“李鬼”式APP,到底是如何上线(架)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仿冒APP获利,不仅体现在投资诈骗领域。此前媒体报道,网上禁售彩票但却有“李鬼”APP偷偷上架,还有一些充斥贷款小广告的高仿“交管12123”“公积金”APP等,让人防不胜防。

在大量“李鬼”式APP被打掉的背后,是仿冒APP的制作、运营,以及专业行骗等,已经成为了一条地下灰色产业链。

所以,每打掉一个“李鬼”式APP时,还要顺藤摸瓜,将背后的产业链连根拔起。如果高仿APP是通过正规的应用商店提供下载,那么就得追究应用商店的责任——对于所有APP上架,在名称、图标、运营资质等方面,应用平台理应有严格的审核流程。

如果仿冒APP是通过非法网站或链接下载,则需要加大对非法网站和链接的治理。监管部门和平台加大排查力度,提升仿冒APP的上线难度,将源头治理的工作做好,才能有效减少受害面。

当然,要避免类似的诈骗陷阱,用户也应该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下载APP,同时掌握基本的投资风控意识,切莫轻易相信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收益投资宣传,更不能轻易给陌生人转账汇款。

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仿冒APP实施诈骗,是利用了正规平台的背书效应,仿冒APP的盛行,对正规平台的信誉是一种损害。所以,被仿冒的平台,同样得积极参与到“李鬼”式APP的打击治理中。比如加大反诈宣传力度,加大对仿冒自身的APP的监测,等等。

VUE宣布停止运营,VEU、VUE Pro等李鬼借机冒头敛财

近日,视频剪辑软件VUE发布停止运营公告。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在VUE停止运营并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后,“VUE Pro”“VEU”“视频编辑VUE”等李鬼纷纷冒头,它们借机敛财,下载也要收费,甚至诱导用户注册29.8元一个月的会员才可以保存视频至本地。

6月30日,剪辑视频软件VUE VLOG发布停运公告,由于项目组战略计划的调整,将于2022年9月30日23时59分停止VUE VLOG的运营。2022年6月30日23时59分起,VUE VLOG客户端将会停止新用户注册、会员充值服务,并且关闭客户端部分功能。分析师张江健表示,一方面工具类软件功能单一,用户黏度低,用户付费意愿低,难以建立起完整健康的商业模式,也就无法覆盖相应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抖音、快手、微信等社交平台也基本开发集成了图片、视频处理功能,用户更多向头部平台集中,工具类软件用户流失难以避免。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目前VUE VLOG 已于各大应用商店下架。不过在苹果、vivo等应用商店内,出现了大量冒充VUE的App,如“VEU”、“VUE Pro”、“视频编辑VUE”等。这些“李鬼”App,图标与原来的VUE相类似,也打着短视频创作的旗号,有的甚至仅下载就需要花费3元钱,还有的诱导用户充值会员,一个月收费29.8元、永久99.8元。

在苹果应用商店内,搜索“VUE”出现的前三个App分别是“Vue Pro”“剪映”“VEU”,其中有两个都是李鬼。Vue Pro的开发者显示为“胡嘉”,打开后首先显示一则广告,在倒计时结束后,显示一张图片“手机秒变提词器”——这同样也是一款App“自拍提词器”的广告。此外,再无任何功能。而“VEU”则需要花费3元才可以下载。

北青报记者在vivo应用商店内搜索“VUE”,排名第一是灰掉的VUE软件,排名第二的是一款名为“视频编辑VUE”的App。记者下载了这款App,并选择了其App页面主推的功能“故事视频”。记者添加了手机中拍摄的一段时长为50秒的视频,并连续点击下一步,应用了一款系统推荐的默认模板“故事视频”,在1分钟的“视频合成中”过后,系统最终跳转至了“会员中心”,必须立刻开通会员才可以保存视频至本地。记者看到,VIP服务的价格为29.8元一个月,49.8元半年,69.8元一年,99.8元永久,且下方提示“购买5分钟内有效。”

不少用户在这些App下面留言“冒充视频编辑app,可恶的app”“千万千万不要因为VUE的原因下载,这个是VEU,高仿的让人害怕”“假的”“这个app简直莫名其妙,花钱买了点进去让下载另外一个软件,所以我花3块钱的目的在哪呢?退钱!”“学VUE装剪辑软件,图标、介绍都是各种误导性,一上来直接收三块钱。骗子公司。”“纯纯坑货,视频都做完了,到处让你办会员。真恶心!”“充了会员,一用就崩溃,而且还不好用,千万不要下载。”

反诈中心今年已打击多个“李鬼”式仿冒APP,山寨软件该怎么防?

网贷平台为越来越多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近年来假冒官方金融平台的诈骗案高发。其中网络兼职刷单、快速贷款等诈骗APP较多,特别是有一些仿冒各大银行和金融平台的APP具有较大迷惑性和欺骗性。

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目前,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网址380.4万个、APP51.4万个、跨境电话41.5万个,互联网预警劝阻平台预警超20亿人次。这些不法分子给大家挖了哪些坑?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如何辨别山寨金融APP?

不翼而飞的一万八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手机端成为许多用户办理金融业务的主要渠道,也让网络金融诈骗有机可乘。如果将两款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APP同时安装到您的手机中,您能分辨出来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个冒牌货吗?

湖州的赵女士就中了招,赵女士原本打算网上贷款三万元用于周转,但不小心掉入了诈骗分子的坑,诈骗分子主动联系受害者,声称可以为其提供贷款,并让赵女士通过扫码的方式下载了一款应用程序,当时赵女士仔细核对过,她说因为这个应用和她很熟悉的某知名金融应用程序长得一样,就没有心生怀疑。

赵女士:我确实在APP的账户里面,看到我已经有3万块钱了,但当我想把这3万块钱提现到我自己的银行卡里时,没有成功。

客服告诉赵女士,她银行账号填写错误被冻结,需要打保证金,不然贷款的钱就提不出来。

赵女士:他说我还要往他给我提供的账户里面打一笔保证金,金额是我APP账户里面36000的一半,我就重新又往里面打了18000。

在层层“套路”之下,赵女士两天内陆续向客服提供的几个账号转了几万元的“认证解冻费“,可钱转过去了,客服却跑路了,联系不上。

类似这样的事件,有不少用户都遭遇过。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也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

“李鬼”式APP如何行骗?

网络安全专家谢斯告诉记者,诈骗分子推出的大量“李鬼”式APP,主要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给一些网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资金流向分析平台图

资金流向分析平台图

谢斯: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第一种是诱骗型的广告,比如你在打开一个网站时,它会弹出一个广告,写着这款应用的年收入达到了多少,每年投资比例是多少,一些用户就会去点击进行下载。还有一种方式,会利用一些返利性质的活动,比如在线下举办活动,说自己是某应用的升级版本,如果用户安装,可以送一些粮油米面、话费等诱导用户下载。还有一些软件可能会通过一些熟人朋友的有偿推广,让这些用户再来推广给他们的朋友进行安装。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谢斯告诉记者,这些假冒APP伪造成本极低,一般一周不到就可做出前端框架。而且很多仿版APP使用的都是境外IP地址,给追踪带来极大困难。

谢斯:诈骗分子会用原始应用的图标,用很相似的名字,让你看不出来。把图标改到自己冒充的APP上面,这种成本比较低一点。也有一些应用将自己的IP放在境外服务器,来躲避一些追踪。

如何防范山寨软件?

面对这种真假难辨的应用程序,我们如何练就火眼金睛呢?从记者观察来看,目前这种冒牌APP在一般应用市场难以直接搜索到,但用户仍可在一些贷款APP的导流或浏览器的推荐甚至假新闻链接的诱导,通过网页链接、短信等方式下载并使用。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技术专家邓佑军给出了建议。

邓佑军:最好避免从一些社交软件、短信链接或二维码链接下载这些APP;不要私自通过一些个人账户就把自己的钱转出去;也不要在这个APP的范围之外进行转账。

网络安全专家谢斯也提示,广大群众需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切勿进行转账操作。

谢斯:如果要分辨这些真假APP可能比较难,但是我们有一些我们的方法。比如当我们下载应用时,优先去可信的应用市场上安装应用,因为比较可信、大型的应用市场,靠前的应用都比较真实,而且一般是做了担保和检测的。

当心!一大批“李鬼”APP在想方设法骗你的钱-中新网

当心!一大批“李鬼”APP在想方设法骗你的钱

当心!一大批“李鬼”APP在想方设法骗你的钱-中新网

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已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

当心!一大批“李鬼”APP在想方设法骗你的钱

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

以高额度、低利息、不查征信、到账快等夸张内容吸引眼球,用以筛选有借款意愿的诈骗目标,然后再以需要缴纳会员费、验资费、解冻费、保证金等多种名目实施诈骗……《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些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APP。这些“李鬼”APP的logo与正规APP的logo非常相似甚至一模一样,因此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但这些APP的运营者,却在想方设法骗消费者的钱。

记者分析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7月1日公布的典型案例发现,有的“李鬼”APP在消费者申请借钱之前就要求支付一些费用,在提现环节又要求支付验资费。例如,今年6月,山东消费者秦某在“马上金融”仿冒APP申请贷款10万元,平台要求先交1万元金融贷款保险,否则不能提现。秦某按要求交钱后依然无法提现,平台要求再交5万元验资费,并承诺会将保险费和验资费一并返还,秦某充钱后共计被骗6万元。

有的“李鬼”APP以手续费打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升级VIP进行诈骗。例如,今年3月,河南消费者钱某在“长城资产”仿冒APP上进行期货投资。该平台客服以免费提供增值服务为由添加其微信,并告知钱某缴纳2.5万元即可成为“VIP用户”,可享受手续费打折并优先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钱某信以为真,便向指定账户进行了转账,最后被平台客服拉黑。

类似的“李鬼”APP还有很多。记者7月1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目前,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网址380.4万个、APP51.4万个。其中,已发现的假冒京东金融的APP共5677个,假冒马上金融的APP865个,假冒360借条的APP681个。

对此,360数科反诈专家提醒消费者,在正规金融机构和借款平台借款之前是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正规平台客服也不会通过国际电话、支付宝、个人微信联系用户,如果遇到客服发来身份证、工牌、公司营业执照、前台视频等“自证官方”的图片视频,务必保持警惕。同时,下载APP一定要通过正规的应用市场下载,不要扫描所谓“客服”等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下载APP。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诈骗分子利用仿冒投资平台诱导欺诈网民,让网民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应引起足够关注。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坑害广大网民。

避开“李鬼”式投资App陷阱,要有基本的风险收益比概念

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就排查打击仿冒APP多达4.2万个。(澎湃新闻)

各式山寨App无孔不入,堪称隐患无穷。在这其中,仿冒知名平台的“李鬼”式投资理财App,无疑算得上是风险最高、危害最大。不少网友不加详查,稍不留意就上当受骗,真金白银砸进去,原想着财富增值,到头来却是血本无归。从本质上说,此类App就是挖坑设陷的钓鱼软件,其套路与杀猪盘大同小异。对之深度清理,既需要监管发力,更需要公众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仿冒的投资仿冒App,之所以屡禁不绝、屡屡有人中招,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就是,此类App的“用户体验”实在太好了。常识是,投资是一个逆人性的、痛苦的过程,而此类“李鬼”式投资理财App,却是往往能给人带来“美妙感觉”。比如说,“小额返利”“高收益承诺”“涨停票推荐”“必胜战法”种种“逆天福利”,简直就是跟捡钱一样了。不少人不明就里,很容易就深陷其中。

与之相较,正规的投资理财App,则要显得一板一眼、枯燥无味多了。不仅有无所不在的“风险提示”,更是惯常有言在先,诸如“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承诺保本保收益”云云。除此以外,还有繁琐的“风险测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凡此种种,不仅不让人“血脉喷张”,反而是“心凉了半截”“心里没底了”。合规的、正规的理财App,就是这么严肃、死板,而那些仿冒的投资仿冒App则是“天花乱坠”“极尽讨好”——一些网友总是幻想着“低风险,高收益”,总是只听爱听的话,自然就更可能被收割了。

只有提升自我的风险意识与投资素养,才可能对“李鬼”式投资诈骗平台编织的陷阱多一份免疫力。应该明确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法都必须持牌展业,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这意味着其整体的费率、产品种类和对应的收益回报,基本是大同小异的。若是某某App推出的某某产品“风险收益比好到不可思议”,十有八九就是骗局了。之于此,应有基本的认知才是。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中国之声、工人日报、封面新闻等  

作者: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