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部门新闻 >  人社 > 

“站”况显著 昂扬博后风采(五)|浙大科创中心:助力点燃科技梦

[ 人社 ]    
2022
06-17
17:42

导语:1999年,我区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此后,一家家博士后工作站破土而出,为萧山播撒科研与创新的火种。目前,萧山已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1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29家,涵盖人工智能、计算机、钢结构、汽车制造等多个重点行业。

历经二十余载的蓬勃发展,萧山的博士后工作站队伍愈发壮大。截至目前,我区博士后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11名,出站183名,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3.62亿元。今年以来,区内工作站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95个,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授权专利198项,发表论文131篇,成果转化新增产值5.75亿元。

2019年2月,作为新时代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全面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宣告成立。

2020年3月,科创中心正式入驻萧山,同年获批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1年3月,科创中心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誉称号。

2022年5月,科创中心共计招收博士后135名。其中世界排名前200名及国内985、211等高校毕业博士124名,占比超91%,

凝心聚力,发挥平台引领作用



人才汇聚离不开平台赋能。科创中心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战略谋划,聚焦关键领域,一直高度重视高能级平台建设,发挥以科技创新平台聚人才的作用与优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分别设立先进半导体研究院、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未来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超分子新物质创制创新工坊、原子精度制造工坊等一系列科研平台,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打通前沿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已成为打造“重要窗口”的具体举措,是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打造科创高地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在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的实验室内,王慧峰博士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研究,他是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2021年引进的博士后,作为核心成员在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方群教授团队积极开展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干血点样品采集方法和器材的研发工作。今年北京冬奥会,他们与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合作研制的干血点样品采集器材——“贝壳芯片”,使样本采集更快捷与精准,更易于储存与运输,也让“冰雪之约”更纯洁,在反兴奋剂斗争中迈出了令人振奋的一大步,也因此收到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寄来的感谢信。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干血点样品采集方法和器材的基础研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准备进行干血点芯片的小批量生产与产业化,王博士称:“浙大科创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才干的平台,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沃土。”

是什么动力让团队成员能潜下心来专心研究呢?科创中心刘晓双博士后说:“我们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是85后、90后,他们中有科创百人、博士后、技术开发专家、工程师,都是领域内的专家大牛,有的侧重基础科研,有的侧重技术工作,依托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家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在通力合作下获得科研成果。”耿文浩博士后说,“科创中心有组织科研的优势让我们的研发工作更顺利了”。

创新驱动,加快科研成果产出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2022年5月31日,科创中心直径2英寸(50.8mm)的氧化镓晶圆登上了《中国科学报》的头版,这个成果就来自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

先进半导体研究院半导体材料研究室在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的带领下,发明了全新的熔体法技术路线来研制氧化镓体块单晶以及晶圆,成功制备直径2英寸(50.8 mm)的氧化镓晶圆,使用这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生长的2英寸氧化镓晶圆在国际内尚属首次。作为研发团队成员的吴丹博士后说,这次之所以会另辟蹊径使用新技术路线,其实源自一次意外的发现,在进行深入研究后探索出了这套全新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实验要求,他们要对购置回来的实验设备进行二次设计与调试,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们联系了全国各地的专业机构进行了调整改造。

“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很辛苦,负责生长模拟吴丹,生长及加工李成,腐蚀缺陷研究金竹等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莹莹博士后说,“氧化镓单晶的生长要在1800摄氏度的高温熔炉里,一块单晶生长光熔化原料就要花费一天时间,从准备原料到最后单晶产品生成,需要整整三天时间,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大家就轮班守着,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刚上完大夜班,转头又加入早上组会讨论,等到各种任务都忙完了,才会回去休息一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也是幸福的。黄渊超博士、刘莹莹博士、张序清博是2020年首批加入研究院的博士后,他们从实验室搭建,到如今科研成果的产出,也都付出了重大的贡献。

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聚焦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功率芯片和射频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为核心,以封装测试和应用技术作为服务支撑,建立了拥有国际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和超净实验室等研发设施,由杨德仁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郑有炓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盛况教授担任院长,整合浙江大学电气学院、材料学院、信电学院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力量,着力打造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制造、应用和测试评价全产业链的新格局,驱动浙江省、长三角地区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转型,以硬核科技成果支撑浙江省乃至全国相关战略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22年,获批成立“浙江省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成为科创中心获批的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面向市场,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2021年,科创中心“未来+”入选市级专业孵化器,这为科研人才实现创业梦,推动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

“不仅仅自己开公司是创业,在依托单位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是创业。”医疗生物技术创新工坊的博士后荆喆浩博士表示,工作站会为创业者组织创新创业导师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他们将项目跟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咨询指导不仅仅作用于商业计划书,还涉及到商业模式、发展规划以及项目申报等方方面面。为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理念,中心还组织开展了“科创+”创新创业及成果转化系列培训,围绕科研人员在创业过程中的企业管理、只是产权管理、法务财务要素、投融资实操、相关政策解读等内容定期开展讲座与分享,指导和协助博士后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此外,有时也会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家来提供咨询支持。

“这可以给到博士后很广阔的视野,包括人脉的建立。”专注于超视觉手机镜头研究的王家福博士透露到,工作站去年一年举行了50余场类似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博士后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一些同行或者投资人接触,达成合作。为进一步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要将新科技人才、项目落地,需要注重种子资金、创业投资在企业发展前期的投入,不仅仅关注待上市公司,还要关注初创企业,早接触、早了解、早引进,更利于国际化人才落地,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

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科创中心在为博士后提供优良的科研沃土的同时,也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博士后的管理模式,为博士后的“引、育、用、留”都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科创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直接指导博士后管理工作,并设置专人负责,为他们的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和支持,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人才座谈会倾听博士后的心声。科创中心为博士后配备企业合作导师,同时联合浙江大学校内专家,共同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今年,科创中心还计划成立博士后联谊会,为博士后提供更多沟通和交流平台。

科创中心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截止目前,已投入研发经费5.5亿余元,成功研制出首块碳化硅单晶、氧化镓单晶、碳化硅晶圆、氧化镓单晶衬底3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发布“莫干1号”“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学术成果。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省“尖兵计划”“领雁计划”等项目10余项,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2篇,CNS主刊3篇,子刊27篇,申报知识产权专利260余件,签订企业合作项目70项,累计合作经费约1.5亿元,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13家,先后与中芯绍兴、浙数文化、北方华创、蔚斯博系统科技、乾晶半导体等12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经费1亿2810万元。

未来,科创中心将继续发挥区校优势,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构建“学科会聚-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的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形成更多“浙大方案”“浙江标准”,构筑声誉卓著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萧山网  

作者:记者 李莎 通讯员 孙丽 左加陈  

编辑:李莎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