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这谁看了不说绝!萧山一女子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 文教卫 ]    
2022
05-20
09:21

花上一个月时间,用几十种针法绣出萧山花边版的琮琮、宸宸和莲莲,让传统技艺与亚运元素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近日,萧山博物馆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赠——以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为原型创作的萧山花边作品。

捐赠者王丽华是萧山丽华花边珠绣研究所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山花边”传承人、“萧山珠绣”传承人。

这是王丽华第二次将自己的花边作品无偿捐赠给萧山博物馆。此前,她已捐赠获得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奖的花边创新作品《少女》。她说,家门口的盛会,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非遗文化。

走过百年的萧山花边

用色彩去诠释亚运元素

萧山花边又名萧山万缕丝。在民间,萧山历来就有纺纱织布的历史传统:屋檐下、弄堂口、河廊边...... 处处能见到飞针走线,萧山也因此有了“花边之乡”的美誉。

图片

从1919年至今,走过一百多年历史的萧山花边从最初的素色发展到了现在的彩色,针法也从过去的几种扩充到现在的几十种。

2005年5月,萧山花边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6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南人对萧山花边的印象都停留在床罩、茶几垫、沙发罩等日常用品中。如今,这些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这次捐赠的“江南忆”,采用了多种颜色和针法,每一个吉祥物都用了网针、实针、化三针等几十种针法,色彩也根据其原有形态进行搭配。

图片


“我们在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手艺的同时,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用色彩去诠释萧山花边。”王丽华说,“难点在于换色和换针法,哪一部分要用什么针法,前期都要设计好。每个吉祥物边缘都镶了铜丝,这比柔软的花边质感更好,有助于立体感的呈现。”

图片

谈到把作品捐赠给博物馆,王丽华表示想让更多人了解杭州的亚运元素,也想把这些文化留给下一代。

从维持生计到非遗项目

她致力于花边的传承和保护

王丽华记不清自己与萧山花边的渊源,用她的话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手艺”。

“江南的女生心灵手巧,我们经常说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绣花。”

王丽华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开着一个萧山花边收发站,那时的她帮父母穿针,耳濡目染下就学会了。当时,这样的手艺是用来赚钱的,她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

图片

2012年9月,杭州市推出“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王丽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门下,开始了五年的技艺学习。

“培养一个人才非常不容易,要培养一个能挑花边、会设计花边的人,基本上要五年时间。”王丽华很珍惜拜师学艺的机会,这也让她收获了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之处——如何设计花边。

图片

早年,萧山曾有20多万妇女以萧山花边为业,如今只剩下几个团队和一些民间老手艺人还在传承这项技艺。作为萧山花边和珠绣技艺的传承人,王丽华一直致力于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萧山花边的传承与保护。

她带领萧山花边志愿者团队走访萧山花边老艺人学习绝活、记录技法,为萧山花边爱好者留下宝贵的资料,并创作了不少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融入萧山花边的艺术作品。2017年,她携作品“万缕丝珠绣台毯”在央视亮相。2021年,她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契机,创作了一幅珠绣作品。

她创办的萧山丽华花边珠绣研究所也是萧山文化馆指定的非遗文化体验点,对市民免费开放。想要打卡体验的,地址是萧山区文化路59号。

图片


来源:杭州2022年亚运会  

作者: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