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萧山博物馆:激荡澎湃生长的力量

[ 文教卫 ]    
2022
05-18
07:29

镇馆之宝“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

基本陈列中加入了近十年来考古发掘及研究新成果

基本陈列《盛世永兴——萧山历史文化陈列》按照时间顺序将六大篇章串珠成链

金萧支队萧山纪念馆

楼曼文纪念馆

葛云飞故居纪念馆

汤寿潜故居陈列馆

大型魔屏集合了大量珍贵文物、文保单位和博物馆联盟的信息

——写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触摸历史和提供文化滋养的宝库。今天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强调博物馆可以教会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接受新的观点。

对于萧山的文博事业而言,过去的一年是值得被记录的一年:萧山博物馆完成主馆改造,以全新的姿态蝶变“回归”;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在萧山的一个个村落间落地开“花”,为乡村“共富”发展注入新源泉;以萧山博物馆联盟为基石,全区众多文博场馆串珠成链,变“盆景”为“森林”,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为萧山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贡献独特的文化力量。

萧山博物馆蝶变回归,开启全“新”征程

“重装升级之后的萧山博物馆更加大气了,我们由衷点赞。”“感谢萧山博物馆,让我们享用免费的文化大餐。”对于喜欢文博展的观众来说,历时一年多改造提升、重装归来的萧山博物馆已经成为不可错过的“打卡之地”。镇馆之宝——西晋越窑的青瓷人物俑,八千年前制作独木舟的原料马尾松,五代时期的化度院陀罗尼经幢……当500余件(组)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以时间顺序展现于眼前,清晰地展示着萧山文物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中不少还是首度亮相时,为参观者打开的是一扇联通过去和未来的“穿越之窗”。

走进萧山博物馆,基本陈列《盛世永兴——萧山历史文化陈列》以萧山与钱塘江相依相存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将六大篇章串珠成链;“黑科技”元素新型“隐形玻璃”全馆应用,让千年文物仿佛触手可及;沉浸式环幕影院将文字记载的、口耳相传的萧山历史直观化、动态化、有声化……作为引领萧山文化设施的气质博物馆,焕颜升级的萧山博物馆深入挖掘萧山特色,吸收十余年考古发掘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化展陈手段,带给观众从视觉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不仅基本展陈让人大饱眼福,萧山博物馆还带来了更多惊喜。打开萧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数字展厅,伴着清雅的音乐,游客便可“云”步入《潮上风华——海上四任人物画特展》,点点手指就能享用精彩的“文化大餐”。据了解,今年2月,萧山博物馆整合省内外18家单位的文物资源,在馆内举办了首个任氏家族书画展,较为系统地展示任伯年等“四任”在近代人物画艺术上的成就及影响。线下展览结束之后,特展被搬到了网上,方便观众随时随地观览。

“这是我们探索多元传播的一次尝试。”萧山博物馆馆长杨国梅说,“这样的云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大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精美馆藏。疫情之下,我们正在运用数字科技,打造能看、能听、能学,立体式、多层次的数字博物馆,使人们以更为便捷和新颖的方式,享受博物馆教育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升级中,萧山博物馆还借助数字化手段,研发五大数字课程,观众可随时随地在线上全面互动学习,也可使用数智设备进行线下实地教学体验。同时,萧山博物馆还与区域内学校共建研学基地,实现博物馆课程与校园课堂的双向互动,在孩子们心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乡村博物馆遍地“花开”,为共富注入力量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乡村博物馆逐渐成了热词。日前,在浙江省及杭州市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上,省文物局公布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第一批认定名单并授牌,杭州4家博物馆榜上有名,萧山区葛云飞故居纪念馆便是其中之一。葛云飞故居纪念馆位于进化镇云飞村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保第内,走进纪念馆的大门,威武庄严的葛云飞画像呈现眼前,上下两层展厅全面展示民族英雄葛云飞为保卫人民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

今年1月,乡村博物馆作为“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的重要内容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全省共有457家列入乡村博物馆建设目标;3月,“乡村(社区)博物馆”被列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杭州市认定的50家建设目标中,萧山共有12家入围,是全市入围数量最多的县市区。

近年来,在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上,萧山始终走在前列。各类陈列馆、纪念馆如雨后春笋般广泛分布于全区各地,大有遍地“花”开之势。除葛云飞故居纪念馆外,我区入围建设目标的还有汤寿潜故居陈列馆、萧山抗战纪念馆、葛理庸葛树滋故居纪念馆、楼曼文纪念馆、沈佩兰故居、金萧支队萧山纪念馆、杭州市萧山区萧中校史纪念馆、杭州市萧山区东沙农耕博物馆、楼英纪念馆、陈朵如纪念馆和空军纪念馆。接下来,这些坐落于不同乡村,名称不一、展陈各异的展馆,都将按照《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进行标准化的“质”的改建提升,并陆续迎来乡村博物馆的身份认定。

“乡村博物馆的存在,实现了文博场馆建设从城市到乡村的延伸和乡村文化的多元发展。建设乡村博物馆,除了让其成为展示我区历史文化的窗口之外,也承载着推动乡村共富的重任。”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区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对场馆进行改造提升,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进一步发挥乡村博物馆的价值。

社会各界携手同行,塑文博美好未来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投入文博事业建设。他们或许是文博工作者,或许是普通市民,聚沙成塔才能迎来文博事业的美好未来。

在萧山博物馆展出的500余件(组)珍贵文物中,有一个群体功不可没——捐赠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诚挚的信念参与文博事业的建设,将个人的力量汇入萧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进程中。

“接受社会捐赠是博物馆丰富和完善馆藏不可或缺的渠道。近年来,随着萧山博物馆馆藏环境与展览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主动捐赠文物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据杨国梅介绍,萧山博物馆新馆自2009年建成以来,得到了众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赠,累计接收民间无偿捐赠文物及资料达1500余件(组),文物类别涵盖陶瓷器、书画、青铜器、铁器、碑帖、古籍、民俗文物等,种类非常丰富。

这些捐赠文物中,不乏汉代的昭明连弧纹铜镜、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四系盘口壶、战国时期的青铜农具、马家窑文化彩陶罐、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斧、青铜箭镞、清代仿陈洪绶麻姑献寿图等珍贵文物。从一个人的鉴赏,到如今展陈于萧山博物馆之中,杨国梅对捐赠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示感谢:“文物凝聚着历史和文化,捐赠者的义行不仅让文物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示,也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博建设的关注和热情。”

今年67岁的沈正志是萧山工作年限最久的基层业余文保员,30多年来默默付出,用心义务守护文保单位朱凤标墓;戴村镇文化站站长沈镇是土生土长的戴村人,这些年来,踏勘文物古迹、参与古建筑维修、为保护文化遗产大声疾呼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像沈正志、沈镇这样的基层业余文保员和基层文保干部,萧山共有88位,已成为我区文物保护的重要力量。

走进萧山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一个个精彩的文物故事背后,还有萧山文博工作者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在祇园寺文保部,总能看到安静忙碌的身影:确定修复材料和工艺流程、打样修补器型、刻上弦纹、妥善保管修复好的文物,一件件带着历史痕迹的文物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在考古工地现场,他们节假无休,风雨无阻,抢救埋藏地下的文物,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挥洒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在文物建筑修缮现场,他们坚守工程第一线,和时间赛跑,全力以赴保护历史遗存……只为守护这份文物与传承。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孔亮燕 通讯员 任芳琴  

编辑:值班小编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