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国内 > 

“露营”成旅游界新晋顶流 一顶帐篷真能带来诗和远方吗

[ 国内 ]    
2022
05-06
14:51

户外露营的人们享受春日美好时光。图源:健康时报

文旅部:“五一”假期“微旅游”成主流 露营受追捧

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2022年“五一”假期,“微旅游”“微度假”成为主流,“云展演”“云演艺”有声有色,乡村旅游热度走高,露营成为潮流。

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假期出游需求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共有8716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61.3%。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13条。福建开展“春回福地 ‘艺’起出发”主题文艺活动,推出超过150场线上线下演出和展览等活动。江西开展“红五月 再出发”文旅宣传推广季活动,包含了省级层面四大活动及各地市配套活动共1000多项。贵州安排1000万元资金发放2022年多彩贵州文旅消费券,推出国有A级旅游景区门票五折、套票打折等系列优惠举措。四川开展“五一好去处 安逸走四川”活动,全省122家收费旅游景区实施门票打折、优惠套票等优惠措施。重庆举办“重庆人游重庆”——旅游景区惠民活动,全市35个区县、94个景区推出门票优惠活动。

城乡居民出游的空间距离、停留时间和消费活跃度进一步收缩

疫情防控政策动态调整对全国范围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产生较大影响。九寨沟、杭州西湖等景区客流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三亚酒店平均入住率20.57%,同比下降超六成。城市公园、开放式景区景点及近郊周边乡村承载主要休闲需求,主要客源地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由城市向周边转移。踏青赏花、民宿度假、非遗体验、郊野露营成为市场主流,家庭亲子休闲自驾游热度不减。江苏、山西、湖北等地立足近程市场特点推出系列特色产品,本地游、乡村游和精致露营等户外活动成为市民群众首选。假日期间,318川藏线、呼伦贝尔草原线、海南环岛线、甘南陇南环线、香格里拉、广东沿海、伊昭公路、青甘大环线、千岛湖等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受到自驾游爱好者欢迎。

乡村旅游热度走高,本地游客成为城郊民宿、露营地消费主力

近郊周边游带动乡村游热度升温,山居民宿、赏花摘果、农耕研学等绿色、健康的休闲体验活动备受游客青睐。家庭组团式的采摘、烧烤、野炊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加,特色度假型民宿、农家乐带动旅游消费,各地民宿价格稳中有升。游客对民宿软硬件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露营成为潮流,“赏花+露营”“房车+露营”“露天音乐会+露营”“旅拍+露营”等众多特色精致露营产品受游客追捧。

本地旅游产品创新升级,“云展演”“云旅游”丰富文化和旅游体验形式

市场主体积极创新丰富假日市场。洛阳栾川王府竹海、杭州城隍阁景区和吴山景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甘肃河口古镇等地打造实景户外剧本杀,游客通过换装,根据任务主线游玩整个景区,创新性的文娱场景得到游客好评。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批线下活动转为线上,河南推出“云展演”“云旅游”,举办线上系列演出活动。“安徽文旅”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专题宣传活动,让市民云游江淮美景,感受江淮大地的独特风光。广州通过乡村旅游季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现乡村之美。北京、辽宁、陕西等地不少景区通过直播平台开启现场直播,通过“边游边解说”的方式带领游客“云游”。

露营火了,问题也来了

“本地游”主导,“户外露营”最火。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人们纷纷走向户外,解锁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据了解,“五一”假期期间,广东多个露营地人气大涨,部分热门露营地的预订需要提前十多天。相关数据显示,广州、深圳、惠州博罗的露营地热度最高,珠三角地区用户是“五一”假期露营旅行的“铁粉”。其中,无需自搭帐篷的拎包入住式“轻露营”受到欢迎。

露营成为疫情之下的旅游关键词,其配套公共服务和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对此,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多个露营地、采访旅游业相关人士就“露营热”发表了看法。

露营热

假期扎帐篷一位难求

“玩露营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五一”假期在广州市黄埔区天鹿湖水库附近露营的资深露营玩家陈露表示,她所去的露营地人山人海。

“一刷朋友圈,都是露营的。这个假期不去露营一次,好像还落伍了。”露营轻玩家何恒笑说,假期他选择了由专业人士经营的露营地“轻露营”,“有不少人为了接触自然、接触新事物,选择住帐篷。和住酒店类似,每晚价格要300多元至数千元”。

据马蜂窝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广州、川渝成为露营旅行最活跃的地区。在由马蜂窝评出的“五一”假期十大热门露营营地中,广深共占四席。

据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历史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其中,广州、深圳、惠州博罗三地的露营地热度最高。

飞猪“五一”露营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超350%,90后年轻用户和80后亲子人群为露营消费主力,占比近九成。

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亲子露营,是“五一”露营五大热门主题,假期露营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17%。在珠三角地区,“五一”从深圳、珠海两大港口出发前往周边海岛的船票订单量大幅上涨,海岛露营吸引众多“年轻派”。

据广之旅方面介绍,该社“五一”前后以“露营”为关键词的产品搜索量上涨超过500%,无需自搭帐篷的拎包入住式“轻露营”受到欢迎。

“‘山居’民宿、赏花摘果、农耕研学等绿色健康的休闲体验活动最受游客青睐,‘赏花+露营’‘房车+露营’‘旅拍+露营’等特色精致露营旅游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广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露营热”带动了露营地周边的旅游商家升温,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亦产生带动效应。

在资深露营玩家陈露看来,“露营热”会为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目前的露营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玩家的“搭帐篷”,另一种是资深玩家追捧的新的户外生活方式,亦即国外俗称的Glamping。后者涉及一系列装备,包括帐篷、炉具、炊具、水壶、刀具、防护用品,以及越野车、房车等。“今年以来,露营群体急速扩大,很多相关装备的国产品牌也脱颖而出。”陈露说。

冷思考

露营安全值得关注

“露营热”也引发一些问题,包括林业安全、公共绿地保育、环境保护等。近日,广州市流溪河林场就针对露营安全管理问题,发出宣传告知书。

据广州市流溪河林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五一”假期期间,不少市民游客前往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湖)露营或野炊。4月30日起,流溪河林场联合流溪河水库管理人员开展“五一”期间安全巡查工作,安全提醒、宣传教育、劝导劝离野炊露营约232人(相关露营点分别位于三棵松水库边、三桠塘电站水库边、土坝渡口、陈洞渡口)、游野泳5人、游玩皮划艇、橡皮艇3人、钓鱼约93人。

“无论是在林场野炊还是水库野泳,都属于危险行为。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湖)目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山溪河流周边禁止从事露营、野炊、钓鱼、游泳、玩耍嬉水等活动,游客游玩时切勿掉以轻心。

据悉,2022年元旦起,广州已推出首批24个公园绿地草坪帐篷区域,深圳推出22个公园绿地草坪帐篷区。市民游客可选择指定区域露营,以更好地保障游玩安全。

绿地管理压力增加

“露营地”人气暴涨,公共绿地管理和服务也承受了一定压力。在广州,羊城晚报记者连日走访珠江公园、麓湖公园、大夫山公园等热门露营地了解到,多数公共公园的绿地草坪帐篷区域,在开放时间内允许搭建中小型的家用帐篷。帐篷占地面积小于5平方米、高度不超过1.5米,不得使用脚钉固定;帐篷不能全封闭,要能从外面观察到帐内情况,以便巡防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或救助。

为了兼顾游客需求又保证环境卫生和草坪健康生长,公园针对“露营”客流增多的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包括科学规划草坪游玩时间以及加强草坪的科学管养。如广州云台花园、麓湖公园的草坪实行分时段、分区域开放。一般早晨和傍晚是绿化淋水的时间、工作日是草坪养护的时间。部分公园对草坪的帐篷最大承载量作出限制,如麓湖公园聚芳园的大草坪,帐篷的瞬时最大承载容量为30顶。

同时,各大公园的绿地草坪选用了较为耐踩的绿草品种,并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检视草坪生长状况并及时调整管养方式方法。“但草地毕竟是草地,与硬底广场相比,草坪比较脆弱。”公园有关工作人员呼吁,游客要减少在草坪上奔跑追逐、放风筝或踢足球等,不要在草坪及帐篷内吸烟、烹饪、乱扔垃圾,共同维护良好的休闲环境。

投资需考虑“退潮”风险

除了公园等区域,景区、酒店、农家乐等也纷纷加入露营服务阵地,划设露营区以吸引游客。记者从广州市林业部门了解到,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广州将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高质量推进森林公园建设,生态露营也是其中一个项目。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露营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迎来快速增长,其中,2020年新增9100余家,2021年达到峰值,新增两万余家,2022年以来已有超过5000家露营相关企业成立。

但资深旅游业人士劳毅波建议,业内投资露营相关产业时必须考虑“露营热”退潮后的情况。他认为,旅游产业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餐饮和住宿,露营带来的租金收入相对有限。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露营旅游性价比不高,疫情后旅游恢复常态,会对露营这类旅游产品造成一定的冲击。

露营经济背后问题调查 一顶帐篷真能带来诗和远方吗

一顶帐篷真能带来诗和远方吗

记者调查露营经济井喷背后的问题

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里扎上帐篷,铺上野餐垫,精心摆放食物,然后拍照发朋友圈——今年五一假期,家住安徽省合肥市的吴强照例选择和朋友一起去野外露营,“选择诗和远方,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吴强发现,最近每逢周末、假日,合肥市各公园内帐篷林立,大人小孩都玩得不亦乐乎。

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人们远途旅行受限,露营受到热捧。在各类社交平台,与露营有关的照片、笔记等纷纷刷屏,仅小红书上关于“露营”的笔记总量目前已超过200万篇。

露营风靡,带动了露营经济的发展。根据携程最新发布的《春季出行趋势报告》,近期携程站内露营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80%;3月至4月出行的露营产品预订火热,预订量环比增长120%,其中亲子出游占比45%。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露营热”背后的软硬件设施并未跟上,比如部分露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卫生间修建、明火烧烤等问题引发关注,此外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露营商家应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露营爱好者则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增强环保意识。

亲近自然休闲放松

野外露营风靡一时

天津市西青区居民王刚注意到,近两个月来,他以前常去的独流减河突然火了。

独流减河位于郊区,风景好,空气清新,但由于距离市内较远平常少有人来。如今,这里成了天津市民周末的“度假胜地”,频频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已成为“网红”露营打卡点。“基本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帐篷、吊床、野餐垫,在这里可以钓鱼、发呆、骑小马。”王刚说。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各种各样的露营宝地被人们“揪出”,即使之前鲜有人知晓,但只要有笔记“曝光”,立马便有一大批人前去打卡。而根据《2021Z世代露营式社交白皮书》,在当前的露营群体中,“95后”占比最高,约占总人数的32.8%。

消费者对露营产生巨大热情的背后是可观的消费潜力和新商机,露营经济乘势兴起。记者在天眼查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万家与露营相关的企业,近3年露营相关企业注册总量持续猛涨,超过两万家企业成立在1年以内。以工商登记为准,2021年新增注册露营相关企业同比增长超过140%。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大型帐篷、天幕、折叠桌椅、睡袋等露营装备成交额同比增幅超两倍。

4月23日,记者来到天津市河东区一家运动用品超市,看到门口搭起数顶户外用的帐篷,还摆放着户外折叠椅、睡袋等。这些帐篷的标价为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其他露营设备价格为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

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将与露营有关的用具放在外面进行宣传,在这两年里还是首次,近两个月前来询问和购买的人比往常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和带着小朋友的家长。

为何露营经济在今年突然火了起来?

呼伦贝尔学院讲师张婧分析,受疫情常态化防控影响,周边游和自驾游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而露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周边”和“自驾”的特点,满足人们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

“露营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亲子露营,有利于提升家人亲密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露营又可以提升交通、餐饮等旅游相关的消费。”张婧说。

配套设施未能跟进

露营素养有待提升

然而,在露营经济迅速升温背后,露营爱好者在现实中获得的可能不完全是幸福。

对于广东省深圳市居民赵鸿来说,今年4月初的一次郊外露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露营之前,赵鸿特意做了很多“功课”,千挑万选看中了一个位于郊区的“网红”露营地——荒野静谧,环境优美,可以随意搭帐篷,无需场地费。可当她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后,一下傻眼了:不但要交50元场地费、20元停车费,而且这里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没有卫生间,其他游客产生的垃圾也无人清理。

赵鸿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景点并不具备露营条件,部分露营地的规模和品质参差不齐,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

此外,一些露营爱好者也存在不规范行为,比如有人为了“逃避”露营地的相关费用,选择在风景不错的地方随意停放房车,或是在禁止露营的公园绿地、海滨草坪露营,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有明确禁止露营标识的地方露营肯定不合适。”张婧说,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因此造成污染或者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应该承担赔偿损失、消除妨害等责任。根据危害对象、方式、程度的不同,露营人可能还会承担刑事责任。

在辽宁理工学院副教授贺晓娇看来,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模式,露营行业评定标准尚未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成型,而消费者也未养成良好的露营素养,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竭泽而渔”。

出台露营行业标准

建立分级管理体系

对于火爆的露营潮,应该如何进行规范?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要考虑公园绿地的承载力,通过合理规范的举措,来保护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面对游客高涨的露营需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应积极盘活闲置的公共资源,合理规范用地,利用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露营地以增加供给,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做好流量引导,避免人员扎堆和路途拥堵。”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说。

此外,齐晓波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汽车露营地、帐篷露营等不同类型的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对个别有损环境文明、有碍环境卫生、有损文明形象的人与事,及时进行约束和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协调当地旅游综合执法部门对“随意停放房车”“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画面进行抓拍,并予以曝光。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针对露营行为,已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市出台《经营性帐篷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对帐篷营地的经营基本条件、营地建设和游客的基本服务、特色服务、配套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湖南省出台《露营活动组织服务规范》,规定了露营活动组织服务的总体要求、前期组织、目的地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评价等。

但记者采访多位露营爱好者发现,他们对于这些政策规定知之甚少。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法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旅游政策法规中心副主任王天星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科普野外露营安全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公众重视户外安全。

从露营地管理来说,张婧认为,营区应该建立相对完整的分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制定天气和特殊环境的预警机制,为露营人员提供露营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商家应该严格遵守露营相关规定并合理管理好游客,还要增强景区的安全性,多设置一些应急物资和露营区,满足游客的需求。”贺晓娇说,未来露营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稳定的业态,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如露营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在冬季难以开展,露营管束相对比较困难等,因此稳定露营业态不仅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规定,还要发挥法治功能,各地区积极落实政策、完善规定、严格执行。

(文中吴强、王刚、赵鸿均为化名)

变“味”的露营

亲近自然变成了拼装备,房车露营地搞起了“房地产”,嗨完留下一地垃圾

变“味”的露营

“我的整个朋友圈都在露营!大家不是在搭帐篷,就是在去搭帐篷的路上。”重庆两江新区市民张先生感叹说。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露营堪称“顶流”。数据显示,川渝地区露营热度涨幅最高。

然而,记者发现,本为亲近自然的露营休闲活动在爆发式的增长中有些变“味”:发烧友拼装备、堆器具;房车露营地打起了“安家置业”的擦边球;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舒适露营花费约万元

露营的“火”点燃了小红书、B站、电视综艺,最后燃为碎屑飘落在朋友圈的九宫格里。

在露营出圈的背后,一些发烧友拼装备、堆器具,尤其是近年来火热的“风格露营”“野奢露营”,让露营从一项单纯的休闲运动变成了部分人的“装备竞赛”、审美比拼、财富较量。在一些发烧友中间,甚至形成了露营地和装备的鄙视链。

记者在淘宝搜索“露营帐篷”发现,价格从70元到1.7万元不等。“现在流行一个词:搬家式露营。”重庆露营发烧友吴涛笑言,露营所需零零散散的物件实在太多,营地车、户外椅、野餐垫、便携餐桌等,加在一起费用不少。

“虽说露营丰俭由人,但是你但凡想舒适一些、拍照好看一些,得花费约万元。”吴涛说。

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宠物专供的迷你帐篷,价格也在数百元不等。

房车露营地“生财有道”

和帐篷相比,房车的舒适性和自由度更高。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一些本应是满足房车补给和旅游休闲需求的房车露营地,也慢慢变了“味”,打起了“安家置业”的擦边球,甚至演变成了颇具规模的居住区。

5月5日一早,天刚刚亮。重庆某房车营地也迎来了“早高峰”,在这里居住的不少上班族匆匆赶路。这里数十辆房车密密麻麻排列,分为白色钢制房车和米黄色木质房车,每辆车下方的车轮都被固定住,车前还有三四平方米的空地,能看到一些人家有种菜养花的痕迹。

经营者告诉记者,租户可以选择以12万元的价格购买一辆房车,并且可以在这里住5年。5年后,可以选择将车开走,或者续费继续住在这里。“不过,房车目前都住满了,多数是附近上班的人。”

对这种更像是长期租房的现象,有市民感慨,经营者真是“生财有道”,竟然在露营地搞起了“房地产”。

露营槽点多

与露营的火爆形成对比的是,在某“种草类”社交平台上,关于“露营吐槽”的笔记超过3000条,槽点多集中于心累、环境差、生态保护不到位。

重庆广阳岛是一个较为热门的露营地。当地村民小刘说,大部分游客游玩后,都会自觉带走垃圾,也有小部分游客,包括当地一些村民,搞完活动后,不会清理垃圾。

当地村民张婆婆则表示,以前村子里安安静静,孩子们随意走动,大人们都很放心。但现在,每到周末,很多车子从村子驶过,且车速较快,让人担心孩子的安全。还有的人周五晚上就过来露营过夜,又是播音乐,又是放烟花,影响村民休息。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一名露营爱好者,应该主动担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带走垃圾,爱护自然美景。”重庆市民林先生表示。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露营热还将持续,城市居民选择这种休闲方式是大势所趋。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露营需求、怎样应对人流带来的生态环境考验,还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规范管理。

“露营+”,不妨加份“露营公约”

“五一”假期,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条精致的露营九宫格?

疫情之下,城市周边游、公园游取代了长途旅游,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许多家门口的“野生景点”也逐渐变为驻扎营地。“露营”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度假方式和社交热词。有草坪的地方就有帐篷——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露营热”并不为过。

跨出帐篷就是自然,在地上铺开地垫,摆上各种食物,举家围坐……“露营”作为一种健康、时尚、低碳的绿色休闲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是旅游发展的新风口。这股“露营风”能否接住后续发展的诸多考验,形成稳定的市场,还需要在开发建设、商业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更多规范和提升。撑开一顶露营帐篷的同时,还应有一份“露营公约”跟上。

一方面,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加强“无痕露营”的意识理念,即在“精致露营”时,要注重个人露营地的卫生维护,不随意乱扔垃圾、破坏树木花草,更要注重明火使用安全。另一方面,“露营热”自身也“露”出多重短板。比如部分露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野生景点”存在自然灾害危险,垃圾处理、卫生间修建、明火烧烤等问题引发关注,此外帐篷搭建、户外防护、应急管理等知识也未得到普及。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并依情况增设露营地的专业人员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加强安全和卫生防范,保证露营地的安全和卫生工作到位。

其实早在2015年国家便推出有关露营标准,其中对选址、废弃物、照明以及灾害防范等作出了说明。但露营发展联动多种相关产业,已经转变为“露营+”,定制化、个性化的露营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一个国标或许有些不足。比如“露营+文化”涌现出户外音乐节、民俗露营、房车度假等新玩法;“露营+生态”包括了山地运动、农科采摘等;还有针对特定人群的一人行、主题旅拍、网红打卡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属地性质,和当地的公众需求、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露营经济已涉及方方面面,在监管方面,没有哪个部门可以“一锤定音”。不妨加个“露营公约”,协同多个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综合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发力。

露营“露”出的是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渴望,同时,也“露”出“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露营+”成绩斐然,不妨再加上一份“公约”,把这顶帐篷撑得更稳、更高、更长远。


来源:综合央广网、健康时报、羊城晚报、法治日报、新华报业网、工人日报等  

作者:  

编辑:汤圣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