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乡贤钱水土谈如何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 时政经济 ]    
2021
11-11
08:08

乡贤钱水土谈如何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四“因”路径打造“五美”乡村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以来,萧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千万工程”的萧山实践,从环境的精雕细琢、产业的持久振兴,到数字的智慧迸发、“未来”的共富发展,美丽乡村不断迭代升级。萧山计划投入区级财政补助资金近50亿元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累计启动126个美丽乡村整治村、161个美丽乡村提升村、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4个未来乡村;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5个,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8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99个,打造美丽庭院19.9万户。去年,萧山获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美丽乡村成为萧山“三农”的一张金名片。

如今,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选址萧山,对萧山来说,这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亦代表着对未来的更高要求。如何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再上新台阶?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钱水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本期嘉宾

钱水土

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新时代美丽乡村

主要特征是“五美”

记者:您觉得,新时代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模样?

钱水土:我认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非常全面、综合的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五位一体”标准来看,至少涉及美丽政治、美丽经济、美丽社会、美丽生态和美丽文化这五大方面,也就是说,需要达到五个方面的“美”,即治理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和文化之美。

一是治理之美。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应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有效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二是发展之美。要让乡村美,更要让乡村富。加快实施“千万工程”,一定要抓好产业兴旺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地特色,盘活农村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有赚头、有奔头,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和谐之美。要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要注重做好长效保障文章。比如说,提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障,优化村级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会对实现农村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着积极影响。

四是生态之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可以通过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企业污染治理,增强农村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垃圾收集处理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升环境污染整治绩效等来实现。

五是文化之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实现农村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在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等“硬件”的同时,应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延续好乡村文化血脉。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要积极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用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更全面升级、农村更全面进步、农民更全面发展,让乡村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美丽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思路

记者:作为萧山瓜沥乡贤,谈谈您对萧山乡村的印象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

钱水土:随着萧山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面貌可谓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来,我们萧山乡村的道路变宽了,河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乡风变新了,村民变富了。农村再也不是过去的“脏乱差”,都建设得如同景区一般。还有不少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像进化欢潭、戴村佛山、临浦横一等,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真正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这些“脱胎换骨”的萧山美丽乡村,正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浙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自2003年实施“千万工程”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美丽乡村成为浙江一张靓丽的金名片。可以说,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动作快、投入大,思路超前、措施完善、成效显著,是一条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城市与乡村统筹推进、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我想重点说的是,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美丽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思路,是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认为,一定要把经营“美丽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之中,要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经济”互促共进。要全面振兴农村产业,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拓展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等新业态,做优做精农家乐、民宿等新产业,鼓励支持资本、人才流向农业农村。

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时制宜、因史制宜做强美丽经济

记者:您刚才提到,“美丽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思路,对此,您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钱水土:我觉得要做大做强“美丽经济”,可以着重从做好“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时制宜、因史制宜”这四篇文章入手。

要做好“因地制宜”文章,就是要顺应和尊重乡村内在肌理,根据每个村庄的生态环境特点,依托原有的生态风光,充分利用山水、湖泊等天然的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缀,打造“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可以是生态观光型、体验型,也可以是养生度假型或者农业庄园型等等,用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

要做好“因产制宜”文章,就是要依托农村特有的农业产业,如有机蔬菜、特有花卉、特有水果等,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打造特产文化节,比如目前萧山已有的所前杨梅节、临浦柿子节等,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的旅游消费,还可以让本地农产品打响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要做好“因时制宜”文章,就是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鼓励和帮助农村居民积极谋取发家致富的新路径。农村有很多能工巧匠,他们掌握着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比如年画、木刻工艺、陶艺等,如能引导村民将这些独特的传统手艺转化为产业技能,不仅能够提高村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能助力乡村经济整体发展。

要做好“因史制宜”文章,这就对应着美丽乡村中的美丽文化,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文化之美”。对于一些农村的传统村落,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要维持原有面貌,通过打造民俗文化村,形成有影响力的乡村品牌,吸引游客前来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这方面,富阳龙门镇、桐庐深澳村、乌镇等都是典型代表,可参考借鉴。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做强“美丽经济”理念规划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生态、资源、文化等特色优势,打造各地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一手抓产业转型,一手抓富民增收,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丰富“美丽经济”发展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何可人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