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的戏曲家郭汉城辞世

[ 文教卫 ]    
2021
10-23
09:30

他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他是著名戏曲理论家、文艺评论家、剧作家、诗人,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叫郭汉城,2021年10月19日辞世,享年105岁。

1917年,郭汉城出生于杭州萧山戴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郭汉城在12月离开故乡奔赴陕北。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从事戏曲研究和评论工作,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师生回信,首先提到的就是郭汉城。

郭汉城先生是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重要缔造者,著作等身;他是“前海学派”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该学派是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学术群体,因其办公地址在北京前海西街而得名。全10册的《郭汉城文集》,于2019年9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其中与张庚合著的《中国戏曲通史》和《中国戏曲通论》是戏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剧目。郭汉城用一生体会戏曲之美,他的理论、他的诗情,源自他对戏曲文化的无比热爱。他坚信人民性,始终把百姓观众装在心里,正因为戏曲本身有高度的人民性,“老百姓即使一个字都不识也能看懂”。

“坚信人民性,与我在抗战中的经历有关。”1939年,郭汉城从延安来到河北平山,从事在敌后抗战教育工作。他说,“在穿行山西时,经历了饥饿、劳累、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正是依靠当地村民的帮助,部队从一个山头转移到另一个山头,最终突破重围、走出了无人区。没有人民的组织、没有人民的力量,是没办法成功的。重视人民、相信人民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绝对不能脱离人民,这都来自我的实际生活经验。”

人民性是中国戏曲本身固有的审美基质。无论是戏曲文学还是表演艺术,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舞美处理,广大人民都喜闻之、乐见之,如果没有人民性,那是不可能做到的。郭汉城有多篇文章直接论及戏曲的人民性,比如《关于人民性问题》《从绍剧目连戏看人民性的曲折发展》等。

古人留给我们的古诗古画,无法做任何的改造改动,但戏曲艺术不一样,它生长在群众中,表演在舞台上,所以郭汉城认为,“从内容到形式,一直是随着不断出现的人民群众的新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戏曲艺术活在人民群众中”。如果不发展、不变化、不创新,如果脱离了民间,脱离了孕育自己的沃土,那么必然会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郭汉城联手谭志湘改编了昆曲《琵琶记》,就是一种推陈出新,既有艺术独创性,更有人民性的升华。

“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文艺理论家,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是极为重要的,为人民群众写出更好的作品,关键就在于把读者、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郭汉城就是榜样。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徐迅雷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