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浙江 > 

今年汛期浙江降水比常年多40% 安稳度汛 "浙"里有招

[ 浙江 ]    
2021
10-20
11:13

10月16日,记者从省防指获悉,我省正式宣告汛期结束。

非典型梅雨洪水、两次登陆我省的台风“烟花”、紧擦沿海北上的台风“灿都”以及多地多场局地短时强降雨……面对严峻的汛情,浙江高位推动、科学决策、精准调度、高效协同,充分将数字化改革成果运用到防汛工作中,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汛期,浙江究竟遭遇了什么,又是如何有效应对的?


降雨比常年同期多四成

时隔8年,位于姚江平原“锅底”的余姚再次面临巨大考验。7月26日6时,余姚大岚镇丁家畈站累积雨量超过951毫米,打破登陆浙江的台风实测过程降雨量极值。罪魁祸首就是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

今年汛期,浙江受到“烟花”“卢碧”“奥麦斯”“灿都”等4个台风影响,启动3次防台风应急响应。其中,“烟花”是自1949年以来唯一一个两次登陆我省的台风(舟山普陀区、嘉兴平湖市),移速慢、影响时间长(长达7天),过程雨量大(全省面雨量191毫米),均破我省登陆台风纪录。

“‘烟花’带来的影响很大,如姚江余姚站和杭嘉湖东部平原王江泾站、嘉善站最高水位创历史新高,绍兴诸暨高湖滞洪区1963年以来首次开闸分洪;因恰逢天文高潮,镇海、宁波、北渡3处站点潮位突破历史极值。”省防指办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台风之外,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也是浙江面临的极端天气之一。尤其在梅汛期间,有156个乡镇(街道)小时雨强大于50毫米,最大为文成公阳乡117毫米,强降雨造成多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据统计,今年汛期平均降水量达134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40%。


水利工程筑牢“铜墙铁壁”

“预计36小时后浦阳江下游湄池站将接近历史最高水位!”7月的一天,受持续降雨和天文大潮影响,一条水文洪水预报,迅速引起了水利调度专家的注意。

浦阳江上游石壁水库、陈蔡水库、安华水库迅速开展错峰调度,充分发挥错峰削峰作用,累计拦洪6300万立方米,水库群的“集体作战”为下游有序应对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暴雨、山洪、台风、高潮位……一个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再次见证了浙江上下同欲,防汛防台的强大合力。其中,一批新建成的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也在汛期铸就了一道道“铜墙铁壁”。

上游来水急、中间地势低、下游排不出,余姚这次为何能够平稳过关?复盘整个防御过程,记者发现,余姚的洪涝治理不再是一地之事,而是全流域统筹协作,靠的是一系列水利工程精准调度。

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陈志刚介绍,在应对台风“烟花”带来的超历史过程雨量考验中,整个流域一盘棋团结抗洪,姚江上游西排工程“新兵”上阵,跨流域强排曹娥江水量3530万立方米,减少余姚断面10.7%的来水量;慈江闸站、化子闸泵站、澥浦闸站等3座大型排涝泵站梯级抽排,打通了24小时持续向东行洪的“高速水路”;结合调度四明湖水库全力拦洪4500万立方米,削峰率达99.8%,有效降低约30厘米水位,使余姚受灾损失降为台风“菲特”时的十分之一。


科学防汛用好“数字大脑”

因台风“烟花”转移各类风险区域人员201.1万人,台风“灿都”转移94.2万人……人员避险转移,历来是防汛防台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实现人员转移精密智控,浙江在汛期前对去年山洪地质灾害、危旧房等高风险区域进行“安全码”赋码核查,并全部录入自然灾害数字化平台。通过一个“安全码”,人员转移了多少,转移去了哪里,在这个防汛“数字大脑”里清晰可见。

“通过大屏,既可以看到省、市、县、乡各地区应转和已转人员统计数,也可以查询到被转移群众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省应急管理数字和技术中心专家张磊说,防汛防台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应用场景,通过各类数字化平台,我省防汛防台整体智治能力提升明显。

为提升小型水库的管护能力,衢州市水利局今年创新开发了水库“智能管家”平台,并在防御台风“灿都”中成功上演“首秀”。衢州市水利局农水中心负责人表示,如今有了这个“智能管家”,对所有水库的数字管控可实现全域覆盖,有利于更精准地运用好水库这一防汛利器。

据统计,依托数字化平台,省防指有效归集全省4580个储备点、2735万件应急物资、1148支救援队伍等数据,高效调拨25.77万件物资装备驰援各地,实现一端掌上协同、一码精密智控、一屏精准调度,在实战中让数字化平台不断迭代升级。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金梁 通讯员 朱玥璇 徐鹤群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